石秀敏
中学基础课程之一的历史课对培养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爱国主义既是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要求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也是历史教育的永恒主题。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将爱国主义教育融于教学实践中,通过平时的教学来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感化,以达到历史教学思想教育的目的。
从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的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国人民的抗争史,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材料。在中国近代史的教学中,从点、线、面这3个方面改进教学,再现历史的情景,突出情感的作用,从而强化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的目的。
“点”——历史基础知识的要点
笔者把爱国主义教育落实到历史基础知识的教学中去,重点放在能够激起学生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爱国精神的具体历史知识的“点”上。概括说来,就是要抓住那些闪耀着爱国主义精神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并以之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点,使学生从具体的史实,尤其是从可歌可泣的爱国志士身上,体会到爱国的情感,受到切实的教育。如在上“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这一节观摩课时,笔者就把重心放在了邹容、陈天华两位人物上。首先,笔者给学生讲述邹容从小立志,救国救民乃至为革命献身的历史故事。紧接着笔者还充满激情地背诵了邹容所著《革命军》,让学生仿佛感受到这位革命志士依然还在他们身边呐喊。这样避免了简单评说,使学生有了一个具体的感性认识,书本上的东西也并非遥不可及,学生顿时对这位爱国志士肃然起敬。在介绍陈天化时,笔者又补充了教材上没有的历史事实:“当日本政府取缔清国留学生规则,《朝日新闻》诋毁中国学生‘放纵‘卑劣,陈天华为维护祖国尊严,主张立即回国,而汪精卫等人却情愿忍气吞声,于是陈天华决定蹈海殉国。他的壮举引起了全国悲恸,形成了拒俄反帝的新高潮。”课后,学生都反映他们在这一节课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不仅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深刻得多,而且在思想上也受到很大震动,激发了他们立志勤奋学习、日后报效祖国的愿望。
“线”——历史的基本线索
笔者每讲完一章节或者是重大历史事件后,都要围绕其基本线索勾勒出历史发展的轮廓。通过综合复习,使学生牢固掌握。“线”是由“点”连接起来的。从落实关键点到捋顺基本线,可以使学生从中国近代史的历史线索中理清爱国主义这一主线,真正懂得中国近代史就是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史。如在中国近代史教学中,笔者抓住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一步一步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条线索,引导学生回忆帝国主义怎样发动侵略战争,以强权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以及进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侵略的种种罪行,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结论,从而激发学生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仇恨和对振兴祖国的热情。同时,笔者又抓住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这一历史线索,勾画出了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进程。为此,笔者还进行了专题讲述。重点讲了孙中山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他领导人民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开创了民主共和的先河,功不可没。为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笔者以辛亥革命为基点前后展开,通过讲述孙中山的革命经历来阐明他爱国主义思想发展的线索:1)创立兴中会时期,由上书变法到立志革命,建立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完成了他人生的第一个转折;2)辛亥革命后,为了维护民主共和先后发动了两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表现出屡败屡战,愈挫愈勇的革命精神;3)在五四运动爆发后,旧民主主义革命终结时,探索真理,以俄为师,具有继续革命的精神。通过这些讲解,使学生对孙中山一生救国、致力革命有了清晰的认识,同时也被孙中山的爱国奉献精神所折服,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困难面前坚忍不拔的勇气。当然,近代史的其他线索还有很多。聚点成线,在落实具体知识点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概括,无疑会使学生受到的爱国主义教育更加深刻。
“面”——历史的整体轮廓
通过有关历史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内容展示,多侧面、全方位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笔者从教学中深切地感受到只有广铺知识面,才能从多方面培养学生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如在讲到不平等条约中领土的被宰割情况,引导学生联系地理知识回忆被割取的领土的重要位置、丰富的物产等,激发学生对失去的山河的爱恋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又联系现实的政治大事,如通过香港、澳门的回归引导学生关注其过去、现在、未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通过对民族败类、卖国贼的揭露,增强学生爱憎分明的情感。
总之,历史课的爱国主义教育要寓于历史知识的教学之中,落实点线面为寓教于史提供了具体形式。教师应当深入发掘历史课的爱国主义因素,把爱国情渗透到历史知识的点、线、面当中去,这样就能避免空洞说教,真正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实际效果。
(作者单位:河北省邢台市第二十九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