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相月
摘要:党中央在十七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农村政治建设应达到的目标,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研究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的问题和困难,积极推进农村政治文明建设:坚持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夯实村民自治组织的自治性,理顺“两委”之间的关系;发展农村教育、加强法制建设;构建公正、透明的农村基层政权;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
关键词:十七届三中全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政治文明;村民自治;农村基层政权;党风廉政建设
中图分类号:D6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6312009)Ol-O009—03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到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成功举行,我国农村政治体制改革在这三十年中取得了重大成就,农村政治文明建设做为整个农村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亦在实践中取得重大进展,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政治文明建设道路。在刚刚结束不久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为新时期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做出了具体部署。明确指出了到2020年我国农村政治建设应实现的目标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完善,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无疑,这一政治目标的提出对农村政治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视野下探讨农村政治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政治建设目标为指引推进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的步伐,是当前迫切而现实的任务。
一、农村政治文明建设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村政治文明这一概念,是政治文明概念的延伸。从某种程度上说,农村本身就含有基层的意蕴。因此农村政治文明是基层政治文明的特定化,是指农村中农民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在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中国,它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的最直接形式,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在基层社会最广泛的实践,是支撑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最稳固的基础性工程。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依据现实国情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它的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它是一个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在内的完整战略思想体系,也是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具体执政方略之一。
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思想,到十六届六中全会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一项重要措施,再到党的十七大对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战略部署,仔细梳理这一脉络后不难发现,在结束不久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涉及到了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党的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方面,可谓是对农村改革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想的进一步细化,是八亿农民奋斗的具体明确的目标。
从“管理民主”这一要求来看,农村政治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简单来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会促进农村政治文明的建设,农村政治文明建设将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提供重要保证。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视野下农村政治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中国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封建历史的国家,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长河中所长期实行的掠农政策、愚民政策,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封建残余思想在一定程度内贻害欠发达的农村地区。目前,中国正处于新的社会转型期和利益格局整合期,农村政治文明建设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1,村民自治制度尚不健全
村民自治制度是指村民依据宪法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授予的权力实行自主治理,它的基本内容包括: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然而,由于中国农村根深蒂固的人治传统的影响,使得现代农村的依法治村机制远未形成。大部分自治村的具体自治制度还不健全或流于形式,使得村民无法真实参与决策、管理和监督,这必然会淡化村民们朴实的政治热情。在我国乡村政治体制下,虽然根本利害关系的冲突乃至危机在总体上是不存在的,但不可否认的是,乡村政治关系文明还很脆弱,农村秩序化政治尚未形成。
2,“两委”冲突不断加剧
“两委”即村党支部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的简称。村民委员会是在村党支部领导下工作的自治组织。村党支部委员会则是中国共产党最基层的组织,它由一村之中的所有党员选举产生有能力、有文化、有思想的优秀党员担任党支部书记或其他领导职务。但在现实的实践中,一方面村民委员会并未完全置于党支部的领导下,在一些欠发达地区二者往往呈现对抗状态。另一方面,村党支部的作用往往通过支部书记一人发挥出来,极易引起村委会主任和其他村委会组成人员的强烈不满。“两委”几乎是农村全部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当然也不例外。所以,理顺“两委”关系,加强农村领导班子建设是一项紧迫的任务。
3,民主、法制意识较为淡薄
由于受经济发展状况、农村教育发展水平及部分传统观念因素的制约,农民民主法制意识较为淡薄,甚至部分农村在实践中仍然存在着“权大于法”、“政策高于法”等错误的思想和意识,这对农村政治文明的发展形成了阻力。此外,在一些欠发达地区,农民群众的宗族观念仍然很严重,宗族及帮派势力在农村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了村干部中有自己的代理人,各宗族各派别往往会通过各种违法、违规等非常方式干预选举。
三、推进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对策
1,坚持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是推进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最终贯彻落实者,是带领农民群众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组织者,是党的形象在农村的体现者。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农村基层党组织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繁重任务和重要责任,肩负着推进农村政治文明的历史使命。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无论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视野下,还是在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农村政治建设目标的指引下,坚持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都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只有真正坚持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抓住新农村建设这一目标任务,充分发挥党的先进性这一力量源泉,才能为推进农村政治文明提供根本保证。
2,夯实村民自治组织的自治性,理顺“两委”之
间的关系
自治性是以村民委员会为代表的村民自治组织的最基本的性质。这一性质是其发挥作用的前提。在农村政治文明建设中,一定要充分尊重农民的合法权利。另外,现代民主的形式只有和中国农村的社会习俗文化传统等有机融合起来,才能被广大民众所接受,才能有益于政治文明的发展。
“两委”之间的关系是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的重点和落脚点。能否处理好二者的关系,直接影响到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机结合。因此,在实践中坚持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必不可少。但基层党组织不能因此而扼杀村民委员会的自治性。换句话说,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的自治性,是推进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动力。
3,发展农村教育,加强法制建设
民主政治在基层的实践是政治文明的重要体现,它的运作与村民主体的思想文化状况紧密相关。而当前占全国人口近四分之一的文盲半文盲集中在农村,科学文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人的思想价值观念的形成与转变。而“民主、公正、自由、正义”等政治文明的价值理念若要被广大的政治主体——农民所接受,必须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其文化水平。农村政治文明是农民行使民主权利的实践活动,而良好的社会法制环境是必不可少的外部保证。所以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提高农民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是推动政治文明进程的又一可行途径。
4,构建公正、透明的农村基层政权
所谓农村基层政权,并非法理意义上的基层政权,而是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下村民委员会运行其职能所依赖的政治体制。农村基层政权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国,村民是农村基层政权的当然主人。所谓民主,在农村就是村民与基层政权的关系,这种关系表现为农民权利,主要指农民管理村庄内部事务的权利。在这种情况下,构建公正透明的农村基层政权对农村政治文明的发展极为重要。“海选制”的实行,选派优秀大学生担任“村官”可谓是明智的选择,这些举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必将大大有利于公正透明政权的构建,推动农村政治文明的再发展。
5,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
在刚刚结束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上,研究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是其重要议题。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了要“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推进农村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不仅是整个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推进整个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视野下,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也就有了迫切的现实意义。在新的形势下,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应当以维护农民权益为重点,加强监督检查党的农村政策落实情况,切实纠正损害农民利益的突出问题,严肃查处涉农违纪违法案件。全力激发广大农民建设农村政治文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情,切实提高广大农民参与农村各项工作的水平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