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是激活语文课堂教学,展现语文课的魅力。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才能使学生知识的探索、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达到最佳状态。“活”是语文教学艺术化的集中体现,是语文教学法的精髓所在。
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活起来,应力求做到:
一、依托文本,拓展教学空间
(一)感受文本语言,体会魅力
文学作品是通过语言来实现其审美功能的,对作品语言的揣摩,应当是语文教学首先关注的问题。我们的阅读教学应当从语言切入,进而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只有回归文本,感受文本语言,才能体会其独特的魅力。
(二)寻找文本空白,丰富想象
引起思考,激发联想,是文学欣赏得以有效进行的重要条件,而对文本中有意义的空白点的发现,正是达到此目的的有效途径。教师应努力寻找文学作品中的空白点,大到故事情节的推进、人物命运的发展,小到人物对话的神情、细节产生的缘由等。在深入理解作品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想象空间,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
(三)挖掘文本内涵,提高认识
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中对作品的理解可能有很大的差异,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有时需要被学生逐渐地发掘出来。这就要求文学作品的教学目标应当设计得尽可能单一一点,不必面面俱到。同时,还可以对学生过去学过的文学作品进行复读,使他们对自己熟悉的作品产生新的认识,进而提高审美能力。
二、着眼主体,提升语文素养
(一)以教材为出发点
现代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变得越发重要,但它们不能完全替代文本。语文教师要适时地教会学生通过语言信息去捕捉形象,启发他们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观照作品,积极调动他们的联想、想象能力,鼓励他们在所阅读的作品中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敢于对传统的观念作补充或修正,并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独到见解。
(二)以课堂为突破口
独立思考,是正确解读作品的前提,也是当今学生十分缺乏的一种品质。文本的解读,应该有接受者能动地参与,通过讨论交流,把文字材料变成活生生的艺术形象,变成充满哲理光辉的思辨材料。如阅读《我的叔叔于勒》,读者会看到于勒这个人物形象的可怜、可恨之处,但如果从更深的社会文化背景去思考,就会发现这一形象的可悲之处。分析《孔乙己》中的孔乙己,人们常常把他视为可有可无的多余人的代表,其实,在他身上多发现一点人性的东西,或许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些。
(三)以实际为着力点
语文教学要为学生未来的发展着想,更要着眼于实际,为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考虑。进入初中,由于练习考试往往更多的侧重于课外知识,所以学生常常产生“上语文课无用”的错误认识。这就必须从激活课堂教学入手,一方面从研究教材多元功能出发,发现教材的实用点实施教学;另一方面认真研究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薄弱点,因人施教,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有用。教师只有把“活”这把钥匙真正地交到学生的手里,才算完成了自己的职责。
三、重视教法,整合各种因素
(一)激发情趣,营造氛围
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教师这两者应该是共生互动的,语文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内驱力,力求让学生进入某种情绪状态。“情”字是师生沟通的桥梁,也是把语文课堂搞活的关键。语文课堂便是“情感场”,教师要像磁石吸针般地吸引学生“忘我地投入”,使其潜能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二)改变角度,学会取舍
对于语文教师而言,不仅要对不同类型的课文教出不同的特色,而且要把相同类型的课文教出不同的风格。一句话,要使自己所教的每节语文课,其教学方式方法力求不雷同,有个性。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学会取舍,学会变换角度。
(三)探索教法,利用资源
新的时代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平台和全新的技术。对于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师不能总是“门外汉”,而要设法拓展课堂的空间,把课堂延伸到网络,将现代教育技术与新课程相整合。
四、学会赞赏,实施激励评价
(一)帮助树立信心
让学生准确写出一个成语,背会一首诗,回答一个问题,做会一道题等;课堂回答问题时、作业批语、作文评语中多一些鼓励,多说“你真棒”“说得真好”之类的句子,让学生体会到“我能行”。即使学生出了错,也应该选择合适的语言,和缓的语气加以鼓励,让他们在认识和改正错误的同时得到进步,让他们在老师的引导下,最终获得知识,受到教育和熏陶感染。
(二)给予成功体验
可以采用以小组为单位的评比方法,在学生表现出色时,及时地给予奖励,一堂课结束时,进行小结和评比。这样,不仅能刺激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的气氛,激发学生的进取心,而且对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也有很大的作用。另外,适时适地的做出适当的激励性评价,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中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增强自信心,才能更进一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自觉地进行语文训练,不断培养和提高语文素养。
激活语文课堂的方法有许多,只要我们努力去研究,去探索,终能找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源头活水”,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让我们的学生爱上语文课!
董艳芬,教师,现居江苏溧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