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权主义中的“差异”与“平等”之角力

2009-03-20 07:14
考试周刊 2009年2期
关键词:女权主义平等差异

宫 昀

摘要: 本文以历史批判的方法对女权主义三个阶段中“差异”与“平等”关系的发展历程作了分析,旨在阐明“差异”在追求男女平等中的微妙作用,提出人应跳出人类中心的圈子,站在普通生物的立场,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关键词: 女权主义 差异 平等

一、“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之区分

20世纪中叶以前,大多数国家的意识形态和社会体制组织携手作出对女性的严密规范,即贤妻良母是正常女性的唯一生存方式。这套社会规范的科学基础是生物决定论,即贤妻良母是由女人的生理差别所决定的,是性的差别(sexual difference)决定了女人的从属地位。女权主义者对“生理机制”决定“社会性别”的传统本质主义思想提出质疑。他们认定女性的从属性别角色具有偶然性。正如西蒙·波娃所指出:“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造成的。父权制社会的性别统治、性别压抑和它的一整套意识形态铸造了历史性的女人。”

在此背景下,当代的女权主义者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区分:即区分生理性别(sex)和社会性别(gender)。“生理性别”指婴儿出生后从解剖学角度来证实的男性或女性;“社会性别”则指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男女角色分工、气质特性及行为方式等可以改变和互换的一切特征。

(一)生理性别差异的必然性。

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生理性别的差异是有其确定性和合理性的,比如男女的体格差异、气质差异等。有人无视二者差异,要求在一切方面男女平等,绝对消除两性的必然差异,这实质上回避了“人”作为生物的这一根本,背离了人的自然发展轨道。以这样的立足点来谈女性解放无异于建造空中楼阁,也就无法达到其斗争的目的和意义。因此,对当代女权主义者来说,在承认生理性别差异的前提下谈女性解放才是合理的。

(二)社会性别差异的偶然性。

社会性别差异是在偶然世界中获得的。两性在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中本应存在多种可能性,但由于社会生活中法律、机会、话语权等偶然因素的影响,女性一直处于被歧视、被压迫、被边缘化的地位。真正的男女平等,应是在承认生理性别差异基础上的对于社会性别平等的探索。因此,如何消除社会性别差异应成为女权运动所关注的重中之重。

二、女权主义者对于“平等”与“差异”的三次探索

正是后天形成的社会性别差异使妇女处于从属地位,沦为第二性,女权主义奋斗的目标就是消除后天形成的这一差异。但在对此问题的探索和斗争过程中,女权主义者时而强调差异,强调女人与男人的不同,应享受特殊待遇;时而又强调平等,强调女人和男人完全平等,应享受完全相同的待遇。在两种思路未能解决妇女运动的所有问题时,女权主义者们又倾向于诉诸后现代主义解构的方法,反对男女二元对立,强调多元解决方法。从女权主义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窥见其中的端倪。

根据当代西方女权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朱莉娅·克里斯蒂娃将女权主义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自由主义女权主义”阶段,强调女性作为平等的参与者加入既定社会秩序的权力,在“普遍化”背景下考虑女性问题;第二阶段是“激进女权主义”阶段,强调女性内在固有的积极性,摒弃不平等的社会秩序,主张建立一种女性能够摆脱男性压迫而生存的社团或群体;第三阶段则是“后现代女权主义”,致力于发展一个超越男女性别对立的和谐的两性关系。

(一)对“自由主义女权主义”主张消除差异、获取平等的批判。

自由主义女权主义的主要策略是强调两性的相似性,通过消除两性间的差异来实现男女平等,这里所强调的平等主要是指机会、权力、家庭地位等方面。自由主义女权主义者在追求女性与男性的平等地位时,其实是把男性作为一个衡量标准和参照系,从根本上说不但没有摆脱男权中心的社会架构,反而是对男性中心的进一步重复和强化。这样一元的、普适性的概念不仅无法表征女性经验的多元化,而且会使父权制对女性的压迫合法化。在此阶段女性解放的浪潮中,诸多女性虽然获取了社会职业,但还从事原有的家庭劳作,这使得广大所谓得到解放的女性疲于奔命,远谈不上获取了自由。这样的双重角色或男性化角色其实是对男性中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否定了女性的独特性。某种意义上说,这样的女性解放造成了新的不平等。

(二)对“激进女权主义”强调差异、获取平等的批判。

基于以消除差异为手段来争取男女平的的自由女权主义所面临的问题,激进女权主义转向了对两性差异的重视和强调。在她们看来,消除两性差异会强化男性中心,强调两性差异则是认可女性的独特价值,对女性所特有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倡导一切具反叛性、异质性的现象,更有极端者通过女同性恋、单身母亲等行为来抗拒不公的性别格局。

但过分强调男女性别的差异,即承认了自启蒙时期以来的西方传统的思维方法论——二元论,承认了男/女、中心/边缘的对立关系。二元论认为事物和概念是成对存在的,强调矛盾中的一方需要另一方的存在来界定自身的意义,这使性别关系的界定陷入了逻各斯中心主义。将男女对立起来,强调女性要获取平等,其实已经把男性推向了绝对首位,使之成为了中心、本源和本质,这无异于将女性推至边缘、衍生和次要的位置。

从两次浪潮的探索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将女性归入男性范畴,分享男人的特权,还是强调女性优于男性,将“男尊女卑”改为“女尊男卑”,都未走出将男性与女性对立起来的思维局限。

(三)后现代女权主义的开放性视角。

面对前两者在探索过程中的两难境地,后现代女权主义主张社会性别建构论,重视女性经验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将女性的能动作用与具体的阶级、种族、国家、文化等结合了起来。后现代女权主义者提倡用多元的方法研究多元的问题,她们主张“去中心化”,关注作为边缘群体的女性中的处于边缘的“他者”女性(如黑人女性、女同性恋者等)。同时,后现代女权主义者也将自己作为“他者”群体的一部分,一方面强调自身群体的优势,另一方面强调自身群体和其他少数群体同主流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她们指出,妇女的他者性使得作为个体的妇女能够摆脱出来,批评主导的男性文化力图强加于所有人,尤其是身处文化边缘者的那些规范、价值和实践。因此,他者性由于和所有那些被排斥、被回避、被拒绝、被边缘化的事物有联系,而有其自身的优越性。它是承认变化和差异的存在方式,这就为研究女性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认为边缘群体的地位是可以改变的,甚至可以彻底得到改变。

后现代女权主义还赋予“差异”以特殊意义,她们强调相同性或相似性的相对性和差别的绝对性,反对将所有女性作为一个抽象的无差异的整体来对待,而是将不同种族、阶层、年龄、职业的女性加以区分。这就改变了现代女权主义理论自身的以白人中产阶级妇女为中心对象的弊病,使理论研究更加复杂多样、流派纷呈。

但不可否认的是,后现代女权主义者所强调的自我的他者性其实仍未摆脱二元论的窠臼,仍在承认自己的边缘性,只是她们采取了更为开放、包容的态度,承认差异,并接受差异,为女性解放开拓了更为广阔的视角。

三、结语

女权主义运动发展到今天,已经实现了其初期所努力的一些外在目标。但在更深层次领域,部分人的思想深处,部分第三世界国家和女性弱势群体中,女性处于劣势的现象仍随处可见。

不论女权主义者采取何种视角,或是消除差异,或是强调差异,或是无视差异,其最终目的都是达到女性真正的自由与解放。但不知女权主义者们是否想到:女权主义的出现和存在已经表明女性在这个男权社会的失败。女性过分关注自身的身份和地位的实现也已经陷入了另一种逻各斯中心主义——人类中心论。人类将自己置于地球上所有物种之上,人类之中的这一半——女性也试图获取和另一半完全平等的地位。这个平等需要双方尤其是男性思想深处的转变。事实上,我们应该顺应自然的本真,超越第一性或第二性的概念之争,超越人与物的界限,建设一个真正合作、和谐共处的人与自然之世界。

参考文献:

[1]荒林.中国女性主义.2004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西蒙·波伏娃著.陶铁柱译.第二性[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

[3]郑必俊,陶洁.中国女性的过去、现在与未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张京媛.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5]章梅芳,刘兵.性别与科学读本[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女权主义平等差异
相似与差异
找句子差异
生物为什么会有差异?
小学教育中转化差生之我见
积极课堂气氛的营造与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
女权主义REBORN重生
《可敬的夫人》的后现代女权主义角度解读
浅析女权主义的兴起
M1型、M2型巨噬细胞及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中miR-146a表达的差异
门罗作品《逃离》的生态女权主义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