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英
摘要: “退耕还林”是我国一项重要的林业政策,其中的退让理念是思想改革的进步,是人类的一大智慧,通过耕地退让,实现了生态保护、自然和谐。本文由此得到启发,将这种理念应用到高教课堂,提倡教师退让出部分时间、空间,返还给学生,以实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并顺势探索在退让的过程中,教师的课堂教学可能会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 “退耕还林” 高等教育 课堂教学 教学互动
从1999年开始,我国开始“退耕还林”的政策试点,意在和谐利用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空间,将人类侵占的部分耕地返还给自然,这里退即是进,人类耕地的退让反而促进自然和谐,推动社会进步。本文将这种进退的理念引入高教课堂,即在授课环节中,教师适当地将空间、时间返还给学生,不但不会让课堂缩水,反而能有效促进课堂师生的良性互动,促进课堂的和谐氛围,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效提升教学效果。此时,退是一门艺术和策略,值得高教改革思考与探索。
1.课堂教学“退”这一理念的内涵
退让策略应用在高教课堂上,表现为教师在授课环节,适当地将课堂所属的部分时间、空间让给学生的授课模式。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现象,在形式上可以表现为:学生间互动、师生互动、师生角色互换等课堂模式。其内涵如下:
(1)课堂退让,教师先行。
从表面来看,通过退让,教师的课堂工作量减轻,教师的主导角色似乎弱化了,因此很多时候,教师害怕遭遇“偷懒”的误解,不敢轻易尝试这种授课方式。其实这是一种误区,教师退让出讲台、时间,不是给学生自习,而是需要学生积极填充,那么学生如何填充?这不但直接关乎学生参与的热情与积极性,而且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而这一环节教师是唯一的责任人。因此,每一次课前,教师都要精心策划,课外功夫要做足。为了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师在这门课开设之前,就要提前规划、定位、设计,在每次课前,还需要进行细节策划与设计,并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可以说,课堂退让是表面,教师功夫在课外,而且由于每学期授课的学生个性、兴趣、基础各有差异,再结合每年的广告环境与时俱进,教师在上同一门课程时,留给学生的这部分内容基本没有重样,每年都有大幅调整,因此这种个性化备课成本远远高于常规教学。
(2)课堂退让,学生前进。
课堂退让,最受益的是学生,从传统的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角色转变为主动的实践者、传播者。在这个环节中,由于每次课都给予学生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们参与机会、参与时间、参与范围都大大提升,因此学生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师生间能形成真实及时的互动。而且学生由于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大大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这种学习效果是传统教学难以比拟的。
2.课堂教学退让过程中的问题及策略
退让是一门艺术,这门艺术究竟会遇到哪些问题,又需要哪些策略?
(1)要注意退让内容的选择性。
退耕还林中退让的耕地是有选择性的,退出的耕地是指水土流失严重或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定的坡耕地和沙化耕地,以及生态地位重要的耕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让退让策略有效引导教学效果,同样需要教师清楚考虑在有限的50分钟课堂里,哪些内容可以退出?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关系到学科性质,但就个人的尝试,我认为有一个基本原则,即应该坚持课程里的硬知识,可以选择退出其中的软知识。
所谓硬知识,指的是可以传授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可以用语言文字等描述和表达的;所谓软知识,是那些只可以意会而很难表达的学问,是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和体会出来的学问。古人云:“授人以鱼,莫若授人以渔。”鱼,代表着看得到的知识和技能,是可以很容易从别人那里得到的,同时又是很容易忘却的,即为硬知识;渔,代表着学习、运用、融会贯通各种知识(knowledge)和技能(skill)的内在的能力(competence),相对而言不是那么容易学到的学问。再通俗的说法,技属于硬知识,能属于软知识。我们每门课程里都包含比例各异的软硬知识,教师在授课环节,涉及的所谓知识点很大层面是硬知识,教师的案例教学过程传授的很多就属于软知识,它意在帮助学生理解、应用那些硬知识。我认为,教师可以根据各个课程特点将常规教学中的部分软知识剔出来,将它进行形象化、生动化设计,由学生自己去填充、去解释、去理解。
拿我所教授的广告专业来说,《广告学概论》和《广告策划》都是专业的核心课,但前者明显硬知识比例较大,属于理论基础课。《广告策划》旨在培养学生的策划技能,软知识的成分较高。因此在教授这两门课时,课堂分配出来的时间和内容是有明显差异的。在开设《广告学概论》时,主要是培养学生对广告这种现象的认知、鉴别,在给一年级学生授课时,我全部采用开放式题目,划定一个大致主题,比如建议学生收集优秀的广告作品,其范围根据课程进行调整,比如讲到媒介环节,让他们收集不同媒体的同一则广告,进行比较,发现媒介形态带给广告现象的差异。这类作业弹性大,学生间评比性不强,主要在于生动课堂效果、培养学生们对学科的普遍兴趣。学生升到三年级,上策划课时,由于学生的专业素养加强,课题设计主要转为具体的课题实践。比如同样讲到“媒介策划”时,我提供了“电视真人秀”和“脱口秀”两大主题,让学生以概念—兴起—现象—实例为线索进行研究,两个小组同时分头完成,做成PPT公开演示,结果两个小组同学怕内容重复,影响效果,通过课下自我协调,各辟蹊径,一组以港台环境为例,一组以欧美环境为例,最后加上教师以我国电视节目为例的点评,这部分课程内容完成得相当精彩。通过这样的演练,学生对这些知识点记忆深刻,是常规的教师案例教学效果所难以比拟的。由于我强调这个课程的竞争性学习,学生们为了赢得高分,你争我赶、竞争激烈,学生投入、课堂精彩,形成了良好的课堂氛围。
(2)强调课堂设计,力争课堂和谐。
退耕还林退让的耕地是用来进行植被建设。教师将宝贵的课堂时间退让出来,这退出的时间也应该充分发挥功效,至少要强于教师讲课的功效。那么如何充分利用这些退出的时间呢?我觉得唯一的办法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成为这部分时空的主人。
首先,充分了解、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常说兴趣是学习的老师,所以摸清学生兴趣是关键。我曾经在小组作业时,给出十几个选题,让学生自由选题,发现题目的选择率差异很大,可能难易适中、趣味性强的选题学生比较有兴趣接受。
其次,不要让全班学生做同一个选题。因为这样学生的重复性高,课堂容易模式化,易丧失兴趣。课堂适宜采用流水化作业,每组作业都结合课程进程,有较大差异,这样不但可以扩大课堂涉及的知识半径,而让课堂有新鲜感。当然可以适当安排几组PK,增强竞争性。
再次,模式可以多样化。可以常规地让学生作业演示,也可以由教师给出案例,学生点评,或者学生出案例,教师点评、案例角色扮演,以及课堂常规的期刊编撰与选读等课堂模式都可以大胆尝试。
课堂可以很精彩,但其间需要领头羊,教师要扮演好领头羊的角色,在课程内容烂熟于胸的基础上,教师充分的课前准备、授课激情、课堂节奏把握等都会引领全新的课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