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君
摘要: 近年来,随着大量的年轻教师走进教育的队伍,无疑给教师队伍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带来了较为先进的教学理念。但是,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他们身上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本文作者广泛地与一些青年教师接触,并与他们交流,知道他们所存在的不足,于是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就课堂教学方面提出一些不太成熟的看法,希望对年轻的教师能有借鉴作用。
关键词: 钻研教材 多媒体 评价学生 问题的预设 反思
今年4月我县举行了青年教师会课比赛,作为一线教师,笔者有幸被邀担任评委。两天的时间里,或看或听,心中有无限的感慨。数十位青年教师通过这一平台,展示了他们的身手和风采,同时,也彰显了政治教师的不懈追求,引领着学生自主地探究、体验、感悟、交流、成长。总之,他们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热情四溢的教学激情、因材施教的智慧,深深打动了每位评委和学生的心。但是,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因此,笔者就这些问题,谈谈自己的浅见,希望能对初涉教育工作岗位的教师有所借鉴。
一、钻研教材,做到“四备”
作为教师,必备的基本功就是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所以,教师就要在上课之前对教材有较为深刻的理解,能够对教材进行个性化的解读,重新建构或高屋建瓴地超越教材。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努力做到“四备”,即“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生活”。首先要备课标,课标是我们教学工作的路标,是我们教学的“基本路线”。因此,走进课标、领悟课标、内化课标,我们的教学才可能事半功倍。其次要备教材,教材是我们教学的依托,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一种资源,搭建了一个平台,是我们从事课堂教学的一个载体。这就要求在备课时,要走进教材,把握教材的内在结构和逻辑体系,从而进一步地内化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实现教师与教材的“人剑合一”。这样我们的教学就不是教教材,不是教教参,而是更好地利用教材这个资源、这个平台、这个载体。再次是要备学生,学生是我们教学工作的对象。他们是一群有思维、有自尊和一定思辨能力的群体,我们工作的目的为了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教材,分析重难点,找出疑惑点,明确空白点,也就是说要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这样,才能有深层次的互动,有和谐、民主、以生为本的课堂,才能有学生的主动、全面的发展。最后要备生活。教学生活化,是新课标对思想政治课的根本要求。中学政治课教学的重要原则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在现在这样的一个信息高速传播的时代,我们不能要求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不仅要备课标、教材、学生,更要备生活。要围绕学生或经历、或熟悉、或关注的社会问题组织教学,如在当前的北京奥运、世界性金融危机等。在教学中,将知识融入学生对生活主题的感悟之中,引导学生用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的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
二、摆脱对多媒体的依赖
近年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公开课、示范课、评优课等课型,似乎少了多媒体就不是一节好课,就不是一节优质课,于是大家对此趋之若鹜。然而,许多的教师不是把多媒体作为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而是为手段而手段,一味热衷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只用课件,不用黑板,教师就成了“鼠标点击器”,教师只是将自己课前精心准备的课件一一展示给学生看。表面上,学生似乎从不断闪耀但很少停留的课件中汲取各种信息,热烈地讨论、积极地思考,这似乎是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但黑板上少了教师漂亮、流畅的粉笔字,过程中少了教师精辟、独到的讲解,那么,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如何发挥的呢?当然,在这里笔者不是否认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而是要提醒青年教师,上好一节课,不要“唯多媒体论”,要在充分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以更好地驾驭课堂。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要尽力摆脱对其的依赖,努力克服在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注重技术含量而忽视人文关怀的内涵,集中课件的演示而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等方面的缺陷;同时,一些较好的传统的课型,我们仍然要坚持,当然这也需要青年教师在坚持中融入较为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使之更为精彩。
三、恰如其分地评价学生,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性
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发言应给予及时、准确、恰如其分的评价,一方面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技艺和教学智慧,另一方面,也是帮助学生获取新知、提高认识、激发潜能的必要手段。然而,在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往往忽视这一点,针对学生的回答,有的评价语言过于简单,为鼓励而鼓励,略显生硬的赞美性语言对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显得不宜;有的评价仅仅限于重复学生回答的语言,显得多余无效而又无关痛痒;这样的评价不仅不能起到对学生的启发、引导的作用,反而会导致学生随意应付的态度,压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评价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和意义。
四、恰当提问,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无对课堂内容的兴趣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学生课堂参与的程度高低,而好的问题则可以有效地沟通教师、教材和学生三者的联系,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堂,催醒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要结合内容预设一些问题,而且问题的设置要有一定的针对性,但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很多的教师往往忽视这一方面,有时只是在教学过程中随意地提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往往缺少有效性和针对性,或过于抽象、大而无当,或过于琐细、小而无味,触动不了学生的心灵,激发不了学生的思维。那么,什么样的问题才是好的问题呢?好的问题应是让学生“跳一跳,摸得着”,也就是说,提出的问题不能使学生立即回答出来,但又能通过思考回答出来,且符合从“现有发展区”到“最近发展区”认知规律。所以,问题的预设需要教师对教材有较为深刻、全面的理解,在教学过程的起、承、转、合等关节点设疑,设置一个台阶,具有一定的梯度,这样才可能不会出现“飞流直下几千尺,疑是银河落哪里”的低级无趣的问题,也不会出现空而泛,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问题。
五、学会反思、善于反思
反思是进步的阶梯。一位中学校长曾说过:“如果我们能对我们的每一节课都进行必要的反思,把反思成功地运用到以后的教学中,并长期地坚持下去,我们不但会积累较为宝贵的教学经验,而且我们的课堂将会更加精彩。你不想成为一个名教师就很难。”正如《礼记·学记》说的:“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课堂不可能是完美的,这就需要课后我们要认真对课堂进行反思,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自我,完善自我。
我想引用一位老教师的话作为结束语,“教学原来是一扇窗,是一种智慧的碰撞,是一场情感的交接,是一支点燃学生求知欲望和道德信念的火把,是一次痛苦而又快乐的精神之旅”。愿我们共同努力,用我们的信念和智慧,将课堂教学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