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音乐作品钢琴伴奏的探讨

2009-03-19 02:31郑隽逸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9年2期
关键词:指法和弦音乐作品

郑隽逸

(常州工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江苏常州213002)

近年来,中国音乐界掀起了一股“民间音乐风”,即音乐学的相关领域越来越重视对中国民族民间传统音乐的研究,同时,新创作的作品也大多体现出浓郁的民族风格。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在“西学”了近30年后,中国音乐学者逐渐意识到:只有植根于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及音乐元素创作出的作品才能够在世界音乐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才能够体现出音乐的文化特性。2001年教育部制订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明确提出,在今后音乐教材曲目的选取中,中国民族传统音乐、专业创作的经典作品以及优秀的新作品等均应占有一定比例。这一“新课程标准”的提出,标志着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学习的一个新的里程碑的出现,意味着在今后的音乐学习的方方面面学生会接触到更多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中华民族历史悠久,音乐文化源远流长,调式的特征和歌曲的风格十分鲜明而富有特色,这类歌曲的伴奏方法不能简单地照搬照抄西方音乐作品的伴奏方式,而应该采用一些能够体现民族音乐特征,符合民族音乐旋律的伴奏方法。文章拟针对中国音乐作品钢琴伴奏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以期找到一些对中国音乐作品进行合理伴奏编配的方式方法。

一、五声作品伴奏中应较多使用“非三度叠置”和弦

“五声音阶”是中国传统民间音乐作品的一个基本特征,即:构成曲调的基本音阶结构为“宫、商、角、徵、羽”这五个音,那么在为这种旋律配置和声时所采取的方式就不能完全照搬照抄西方大小调式体系下的伴奏方式。因为,在传统大调式中,下属功能和弦和属功能和弦中分别出现了中国传统五声调式中较少出现的四级和七级音;另外,三度叠置和弦音响也与中国民族调式旋律不相协调,无法体现出民族乐曲的独特风格。因此,在为中国传统民间乐曲编配伴奏时,应当使用“非三度叠置”和弦作为伴奏的和声基础。例如:西方传统调式C大调的主和弦为“do mi sol”,而在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中C宫调式却常常以“do sol la”出现,这样的和弦结构已经打破了两两音之间的三度关系,出现了二度关系,形成了新的音响效果,见例1。

例1是由刘福安改编自福建民歌《采茶扑蝶》中的一段,乐曲的伴奏中使用了“非三度叠置”的和弦后,突出了音乐作品的民族性,具有浓郁的中国民间音乐风格。

例1

《采茶扑蝶》福建民歌

笔者在为例2中《放风筝》一曲编配伴奏中也采用了“非三度叠置”和弦,伴奏所体现出的音响特点符合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旋律发展,并能够对音乐的表现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若例2中的伴奏采用传统大小调的伴奏方法,则变成了例3的形式。

例2

例3

通过音响比较,可以发现:例3中左手伴奏的编配与乐曲旋律风格不协调,没能将乐曲的风格很好地体现出来。“非三度叠置”和弦具有鲜明的和弦色彩及丰满的和声效果,它们与三度叠置和弦的共同使用能够增强中国民族音乐的表现力,形成鲜明的民族及地方特色,而其具体的使用还要根据实际伴奏中的旋律及音响效果来决定。笔者认为:在实际伴奏中不能机械地使用“非三度叠置”和弦,不能一遇到中国音乐作品就只使用“非三度叠置”和弦,不考虑其音响效果就照搬照抄书本上所介绍的“非三度叠置和弦”,而应将伴奏中所使用的和弦扩大为传统三度叠置和弦与非三度叠置和弦的共同使用,同时“非三度叠置的和弦”概念应当理解为“带附加音”的传统和弦、“替换音和弦”与“换加音和弦”的集合体,即在传统三度音程结构的基础上加入附加音的和弦,替换传统和弦中一个音的和弦以及替换同时加入新音的和弦。只有通过这些和弦的共同使用,扩大和拓展为民族音乐编配伴奏时所选用的和弦范围,才能在伴奏中既充分体现出乐曲的风格特点,又产生丰富的和声音响。

二、“锣鼓”型节奏对音乐表现所起的作用

如果说一段好听的旋律是一首音乐作品的生命,那么节奏则无疑将成为音乐作品的灵魂。在为中国传统民间音乐编配伴奏时,我们在关注选择什么和弦的同时,一定要对伴奏所采用的节奏型予以同样的重视。中国的广大劳动人民能歌善舞,锣和鼓是他们在歌唱舞蹈时的重要伴奏乐器,敲击锣鼓所表现出的强烈节奏感能够很好地渲染气氛,增强音乐作品的表现力,同时也能够充分调动演唱者及舞蹈者的情绪,是一种很好的音乐伴奏方式。我们在钢琴伴奏中,一般可以采用“×0×0××”这样的节奏型,来模仿锣鼓的节奏,在增强乐曲旋律律动的同时,体现出乐曲的风格。例4为革命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这首乐曲表现了战斗胜利后,人民欢庆胜利的场景,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工农红军战士的感激之情以及斗争胜利后的喜悦心情。伴奏中加入锣鼓节奏能够对烘托整首乐曲的情绪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例4

《八月桂花遍地开》

从例5中,可以看出伴奏中所出现的“锣鼓”型节奏与演唱者声部之间产生了一种“对话式”的呼应关系,增强了旋律的律动感,丰富了和声音响效果,能够充分调动演唱者的表演情绪。除了以上介绍的“锣鼓”节奏型以外,还有一些节奏型可以运用到中国音乐作品的伴奏中,见例6。

例5

例6

三、指法的正确运用对作品音乐表现的重要作用

旋律、节奏和指法可以说是成为一名合格的乐器演奏者应掌握的最为基本的三个要素,而指法恰恰是这三个要素中最容易被人们忽略的一项。例如,在德国作曲家巴赫的复调音乐作品演奏中,只有使用了正确的指法,才能够使每一条旋律清晰完整地呈现在听众面前。同样,在演奏中国音乐旋律时,也必须安排正确合理的指法才能够使旋律的表现具有完整性,见例7、例8。

例7

例8

从例7和例8的指法安排可以看出:同一首乐曲的演奏,由于运用了不同的指法,使旋律的呈现出现了明显的差异。演奏如同歌唱,应该将旋律完整流畅地弹奏出来,给听众以最佳的听觉享受,而指法必须根据乐曲旋律的进行规律来合理安排,其原则必须是:不能破坏完整的乐句进行,同时均衡每个手指的使用频率。例8中的指法安排破坏了乐句的划分,阻碍了旋律的进行,影响了音乐的表现,在伴奏中应尽量避免。

另外,除了上述伴奏中应注意的三个方面外,在处理舞蹈性歌曲的间奏部分伴奏时,可以采用“右手短旋律”的伴奏方式,即为旋律中的长音部分添加一段短旋律,以丰富乐曲的旋律进行,增强音乐的律动,见例9。

例9

从例9间奏部分的伴奏处理可以看出:由于舞蹈性民间歌曲速度较快,伴奏者在快速的和弦转换及短暂的歌曲间隙中如果还要加入复杂的间奏,一方面容易出错,另一方面会对歌曲的速度及演唱者的表演情绪产生影响,达不到乐曲预期的艺术表现效果。因此,综合音乐的艺术与技术两个方面来考虑,中国音乐作品伴奏的间奏处理应尽量简单化,采用上述“右手短旋律”伴奏方式,既可以丰富旋律进行,又可以避免复杂间奏所造成的节奏混乱等问题的出现。

现如今,传统的“钢琴即兴伴奏”课程教学往往偏重于西方传统大小调式歌曲的编配,忽略了对中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伴奏方法的深入研究,所选用的伴奏和弦及伴奏织体大多套用传统西洋大小调式的伴奏编配,这样往往会使得伴奏与旋律相背离,伴奏声部的音乐表现与整首乐曲的民族性不相符,给人一种不协调的感觉。

通过以上对中国民族乐曲伴奏中和弦选择、特殊节奏音型的运用以及安排符合乐句规律的指法这三方面的分析,可以从中归纳出一些为民族乐曲编配伴奏的方法,从而运用到我们的伴奏当中。今后为中国音乐作品编配伴奏时,我们必须明确:歌曲的伴奏必须体现出作品的民族性,应当根据实际的音响效果及个人演奏能力进行合理编配;另外,演奏中必须注意旋律表现的完整性以及与演唱者之间的协调关系,通过富有感染力的伴奏音乐,充分调动演唱者的情绪,增强音乐整体的艺术表现力。

[1]音乐课程标准研制组.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9-30.

[2]杨今豪.即兴伴奏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刘聪,韩冬.钢琴即兴伴奏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

[4]冯德钢.钢琴即兴伴奏新编[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张伟.自弹自唱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指法和弦音乐作品
bB 调大号指法研究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属七和弦解决在配和声中的应用研究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常用的六种九和弦
现代音乐中常用的吉他和弦及图表
苦练和弦勇闯难关
论钢琴初级程度学生指法训练的方法与途径
雷晓伟音乐作品选登
浅谈钢琴音阶的指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