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科技工业产业结构的演化与发展研究

2009-03-18 08:59何锡陵
经济师 2009年2期
关键词:军民结合转型升级产业结构

何锡陵

摘 要:文章首先从军品生产能力水平和结构、军民关系、产业组织结构等方面,总结了国防科技工业各时期的产业结构特征及其形成背景,分析了国防科技工业产业结构的现实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国防科技工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国防科技工业 产业结构 转型升级 寓军于民 军民结合

中图分类号:F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02-078-02

一、引言

随着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已进入全面转型时期。加快推进国防科技工业转型升级是“十一五”期间乃至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非常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国防科技工业“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通过体制机制、建设模式、科技发展、增长方式的全面转型,推动国防科技工业产业结构的整体升级,以锻造一个崭新的国防科技工业,推进国防科技工业的整体跃升。历史从哪里开始,逻辑就从哪里开始,对国防科技工业产业结构的历史演化过程进行客观分析,是对国防科技工业产业结构升级发展研究的逻辑起点。

二、国防科技工业产业结构的演化过程

伴随国际战略格局、国内安全环境、经济体制及经济发展状况等因素的变化,我国国防科技:工业产业发展思路历经几次转换。根据发展思路的调整,可以将建国后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1.以提高供给能力为中心的阶段(建国至20世纪70年代末)。这一阶段,就总体而言,国际国内形势严峻,薄弱的国防科技工业基础与庞大的军品需求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提高供给能力是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主要方面。这一阶段内,我国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国防科技工业也处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下,对于当时“一穷二白”的中国,这种体制对集中有限资源,迅速建立和发展国防,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这一体制存在种种弊端,加上国防科技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等多种因素,使国防科技工业的产业发展在整体上呈现出一种非均衡状况。

就科研生产能力结构而言,高新技术武器装备生产能力不足,而落后武器装备生产能力过剩。由于安全形势很不稳定,国防科技工业基础十分薄弱,中央决定集中力量,加快建设步伐,使武器装备生产数量迅猛增加,在国防科技工业快速扩张的过程中,低水平的武器装备过度膨胀,但高技术武器装备生产能力却严重不足。虽然“两弹一星”等一批重点项目,带动了国防科技工业科研生产能力的提升,但从总体上看,在现代武器装备高速更新换代情况下,我们的科研生产手段老化,工业水平滞后,基础设施不完善,使中国国防工业的科研生产能力与武器装备的高技术化趋势不相适应,武器装备总水平与国防发达国家存在严重的时代差。

就军民关系而言,“分”是这一阶段的主旋律。由于国际国内安全形势很不稳定,较长时期处于战争或战备状态,军品需求庞大,所以国防科技工业部门和军工企业专注于军品生产,很长时期内军工封闭,自成体系。但军民关系也曾在“合”的方面做出过尝试,主要是军转民的尝试。图1反映了这一阶段国防科技工业领域军民关系分分合合的变化历程。

我们可以看出,这一阶段军民关系的分分合合,都是契合特定时期军事需求的起伏变化。当国家安全形势严峻,军事需求扩张时期,分的倾向得以强化;当国家安全形势缓和,军事需求收缩之际,国防科技工业部门及企业将一部份能力用于民品生产,合的倾向得以强化。但从总体来看,“分”是这一阶段军民关系的主旋律,“合”的尝试仅是军工需求的收缩之际,为了军工自保,扩大需求所作的被动调整。同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防企业单一由国有或国营企业构成,这种单质化既是其他所有制企业进入该领域的屏蔽,也是既有企业推出国防领域的樊篱,造成了国防资源的严重浪费,制约了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

就产业组织结构而言,在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各行业处于割据状态,企业内部具有强烈的“自我完善”愿望,自成体系,自我配套,形成了“大而全、小而全”的局面,导致军工企业跨行业、跨地区的资源重组受到阻碍,资源重复配置。另外,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以政府投资为主导的国防科技工业投资过于求全,出现分散化倾向,产业集中度低,难以产生规模效益。

2.以需求导向、能力调整为中心的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际形势逐步趋于缓和,国内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要求国防科技工业要服从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由于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我国国防费水平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军品订货骤然减少,使许多军工企业陷入了亏损境地,需求不足的矛盾突出起来。为此国家主要采取了加大军民结合、调整军品科研生产能力等重大措施,以调整国防科技工业的产业发展路径。

在军品生产能力调整方面,为了压缩过剩能力,国防科技工业各部门按照积极、稳妥的方针,有步骤地分批进行能力调整。第一步,先把多余的军品科研、生产能力腾出来开发民品,投入到国民经济建设中去;第二步,缩短战线,突出重点,将军品科研、生产任务相对集中;第三步,按照军品骨干、军民结合和全部转民三类分类调整。由于配套政策措施不落实等因素,这一阶段的能力调整并未完全落实,但为下一阶段的继续调整奠定了基础。

在军民结合方面,坚持“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十六字方针,利用国防科技工业的力量和优势发展民用生产。国防科技工业开始实行战略转变,逐步敞开封闭的大门,军民分割的格局逐步打破,军民结合逐步走向深入。一方面,对于军品生产逐步放开一般能力,开始利用民口能力进行军工配套生产。在这期间,国务院先后颁布了《武器装备研制合同暂行办法》和《国防科研试制费拨款管理暂行办法》,等条例,使军方在一定条件下能自主选择军工或民用工业部门的供货商,为实行寓军于民奠定了初步基础。另一方面,许多军工企业投入民品市场,军工企业民品开发逐渐形成规模,推动了军工经济发展。但由于政府在各方面都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加之企业本身缺乏相应的经验,这一阶段的军民结合存在着许多不足。如军民结合产品总体技术水平低,高技术民品规模小、比重低;军转民产品缺乏创新、价格偏高,导致竞争力低;管理和组织存在着严重的计划经济思想,高度依赖政府,缺乏市场适应能力。

3.以体制改革、能力提升为中心的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至今)。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的一系列现象,孕育着国防科技工业制度的进一步改革。一方面,90年代以来爆发的战争展示了现代高技术战争的特点,让人们看到了中国武器装备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也让人们感受到通过制度创新激活中国国防科技工业、缩小这种差距的必要性。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日益加快,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原有国防科技工业制度的种种弊端日益凸显,制约着国防科技工业进一步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国防科技工业不断尝试制度创新,力求突破原有国防科技工业体制的约束。随着体制改革的进行,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产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效。

在军品能力水平和结构方面,武器装备供应走向高技术化、体系化,小核心、大协作的新型军品科研生产体系初步显现。“九五”末以来,为了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和统一,国家实施“高新工程”,加大了对国防科技工业的投入,研制生产的武器装备大多数是高新技术武器装备,武器装备向高技术转变。同时,国家启动了第三次军品科研生产能力调整,“十五”全面实施并基本完成。通过调整,淘汰了一批落后生产能力,强化了核心能力,放开了一般能力,能力结构、科研生产布局大幅度优化。

在军民结合方面,国防科技工业完成了由单一军品结构向军民品复合结构的战略性转变,军民结合体系基本形成。国防科技工业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方针,大力发展军民结合产业。近年来,军工民品销售收入保持快速增长,经过多年的发展11个军工集团已发展成为军民结合产业集团,军民结合体系基本形成。同时军工民品开始走向高技术化、品牌化、规模化,形成了一批知名品牌,军工民品正在向突出军工特色、体现军民结合、走向高技术化转变。

三、我国国防科技工业产业结构的现实不足

经过多个五年计划的调整和建设,我国国防科技工业产业发展成效巨大,但与军事发达国家相比仍差距较大,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存在许多现实问题。

1.军品能力、能力结构总体水平较低,有待进一步优化、提升。能力水平方面,经过“十五”的建设,形成了一批先进的设计、试验和制造手段,但已建成的先进手段还只是点状、线状的,设计制造的信息化能力总体水平较低,生产新一代高技术武器装备所需的条件尚存在较多的空缺和不足,已有的条件不成体系;能力结构方面,虽然“十五”基本完成了第三次军品科研生产能力调整,但在能力结构上,保留能力仍旧过多,放开能力尚未真正放开,一些撤销能力不仅没有撤销,还有死灰复燃的趋势。

2.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力度不足,有待大力改革。一方面,军民结合产业化发展不足,产业规模小,供给能力和水平不足;另一方面,武器装备发展对民用技术、能力的利用仍然有限。虽然,国家先后颁布了《关于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经济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推进军工企业股份制改造的指导意见》等文件,鼓励非公经济参与国防生产,但民口单位进入军品科研生产领域还存在投资、价格、税收、标准、信息不畅等困难和障碍,军工自我封闭的现象仍大量存在。这种状况,不仅造成资源重复浪费,也严重制约“小核心、大协作、寓军于民”新体系的形成,不利于国防科技工业发展。

3.在产业组织结构方面,集中度低,行政垄断与不规范竞争仍存在。龙头单位重复过多与配套单位过于分散,导致产业集中度低。如飞机总装厂,我国至少有5家。从配套单位看又存在分工过细、布点过多、专业化低的状况,资源配置效率低。行政垄断与不规范竞争并存。从市场结构看,一方面存在行业、集团之间的行政垄断;另一方面,以非规范的手段获得任务和投资的状况还存在,规范、科学、有序的竞争体系和相关制度,如招投标、价格等还不健全。

四、国防科技工业产业结构的发展思路

可以看出,国防科技工业产业结构仍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制约着武器装备和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这些问题多是由于传统的发展模式、体制机制的惯性作用产生的,要想进一步发展,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同时,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较大变化,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已经站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深入发展、国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快、军事斗争准备需求拓展的“多浪叠加”的浪潮中,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大势所趋下,必须用新的发展思路引导国防科技工业产业结构的升级发展,以锻造一个崭新的国防科技工业,推进国防科技工业的整体跃升。

1.大力发展军工先进制造业,升级武器装备供给能力。这是提高我国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增强国防实力的首要任务。根据我国军品科研生产能力的现实水平,新阶段需要实现两大重点突破。一是强化产业基础。要抓住新一代武器装备生产的能力漏洞和薄弱环节,重点强化产业通用基础设施建设;要用先进生产模式和生产手段改造传统生产线,建设一批精益、灵活的现代化生产线。二是数字军工建设。现代武器装备发展的最大特点就是信息化、一体化,而我国武器装备供给的信息化能力尚较为薄弱,在转型升级的新阶段,应当以产品设计、试验、制造和管理信息化为重点,推进数字化、集成化、网络化建设,实现由机械军工向数字军工的升级。

2.完善“小核心、大协作、寓军于民”新型军品科研生产能力体系。举全国之力发展国防,使武器装备的发展立足于国民科技经济基础,是世界国防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美国等军事发达国家已大获成功,而我国的寓军于民受体制机制等因素的限制,力度不足,制约武器装备供给能力的发展。新的发展阶段,在进一步精化和改造核心能力的同时,更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充分利用民口能力,鼓励和引导更多符合条件的民口企业进入军品市场甚至核心能力层,并引导军品配套生产向专业化、产业化发展,提升产业规模效益。

3.军民结合产业向结构高级化升级。总结国防科技工业的产业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发展军民结合产业,是消减军品订货波动风险、壮大军工经济、保持军工能力的根本措施,我们要继续坚持大力发展军民结合产业。在新时期,随着军工能力的增强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军民结合产业发展有了更高的要求。实践充分表明,军工高技术向民用领域的扩散、转移和产业化,可以辐射引领和带动国民科技经济实力提升。我国的军民结合产业要从注重产品发展转向注重产业发展和产业链拓展,在壮大产业规模的同时,要注重向高技术化、高附加值方向转变,提高产业技术水平。要集中力量抓好大型飞机、民用卫星应用产业、大型核电站和重大核燃料项目、高技术船舶等一批重大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带动国家产业发展实现整体跃升。

参考文献:

1.王保存.世界新军事变革新论.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3.7

2.王逸峰.中国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途径[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3(9)

3.张连歧.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推行军民结合战略的思考[J].装备学术,2007(1)

4.鲍晓敏.我国国防工业寓军于民发展模式的构建[J].军事经济研究,2006(11)

5.于连坤.积极推进国防科技工业全面转型.中国军转民,2005(1)

6.张凌.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3(4)

(作者单位:中国航天工程咨询中心 北京 100048)

(责编:吕尚)

猜你喜欢
军民结合转型升级产业结构
军民结合型单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构建的探索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房地产开发模式转型升级路径
河北新认定11个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园区和示范基地
产业结构
军民结合产业如何界定与分类
产业结构变动、技术进步与碳排放
中国解决产业结构问题从淘汰落后产能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