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广
在第五届江、浙、沪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上,我执教了《每逢佳节倍思亲》一课。课后,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进行了点评,他认为这节课上得扎实、有趣、高效。薛老师的评价与我的教学主张不谋而合。我认为,扎实与有趣并不矛盾,而是相互融通的,扎实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营养”,是课堂教学的保底要求;有趣是课堂教学的“色香味”,是课堂教学的提高要求;高效则是扎实、有趣的必然结果。扎实是“根”,有趣是“花”,高效是“果”,课堂教学要实中有趣,趣中见实。下面以《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教学案例谈一谈如何妙得语文教学之“趣”。
一、问题情境激发兴趣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篇课文。理解课文中的古诗,读好这首诗是学习这篇课文的重点。这里面有秘诀,想知道吗?
生:想!
师:秘诀就是——读书。
生:(笑)
师:从大家的笑声中我知道,你们看不上我的秘诀。不过,我还没把话说完呢。我所说的读书要经历三个过程,可不是简单地读一遍就算了事。第一遍轻声读课文,初步感受古诗跟前面课文之间的关系:第二遍默读课文,圈画能体现古诗意思的句子,标上序号;第三遍出声读课文,把圈画的句子跟古诗一一对应,检验你的学习成果。心动不如行动,赶快开始吧,看哪个小朋友最会学习!(生自学,教师巡视)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笔者认为,要使学生“好之”、“乐之”,教师在教学时就必须讲究方法,调动学生的情感思维,使之进入“愤悱”状态,从而避免“言者谆谆、听者藐藐”情况的发生。在语文教学伊始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优质的问题情境要体现三个指标:一是有目标,即问题情境体现学习的方向;二是有方法,即问题情境指明学习的方法;三是有意思,即问题语言的表述富于儿童化,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愿望。上述教学片段中的问题创设就体现了这三个指标:“理解课文中的古诗,读好这首诗”揭示了学习的目标。“第一遍轻声读课文,初步感受古诗跟前面课文之间的关系;第二遍默读课文,圈画能体现古诗意思的句子,标上序号;第三遍出声读课文,把圈画的句子跟古诗一一对应,检验你的学习成果”提供了学习方法。“学习有秘诀”、“心动不如行动,赶快开始吧,看哪个小朋友最会学习”等语言充分体现了趣味性。在这种问题情境的引领下,学生自然学得兴趣盎然。
二、文本探究充满情趣
1.释词见情趣
师:我们来交流一下。课文哪些语句写了“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意思?
生:我圈画的句子是“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师:你有一双慧眼!这句话大体写了第一句诗的意思。从这句话中,你能读懂“异乡”的意思吗?
生:“异乡”就是“家乡”。
师:独在异乡为异客,王维在家乡写的这首诗吗?
生:不是。
师:在哪里写的呢?
生:在京城长安。
师:那么,“异乡”指的是哪里?
生:京城长安。
师:说得对。王维的家乡在山西蒲州,今天的华山东面;京城长安就是今天的陕西西安。两地相距千里。异乡不是家乡,指的是家乡以外的地方。那么,身在异乡的人就是——
生:异客。
师:真聪明!我们一起来读第一句诗。
生:(齐)独在异乡为异客。
“异乡”是理解的难点。当学生把“异乡”理解为家乡时,教师并没有简单地告诉学生正确答案,而是引导学生把诗句和文本对照进行阅读验证,得出“异乡”在诗中指“京城长安”。在此基础上教师补充相关资料,引出“异乡”的一般意思,即“家乡以外的地方”,进而顺势理解了“异客”的意思,水到渠成地突破了又一难点,并为下面的教学做好了情感铺垫。
2.数字见情趣
师:再联系刚才圈画的句子,你读出王维的感受了吗?
生:王维孤零零的一个人。
生:王维很孤独。(板书:孤独)
生:王维心里很不舒服。
生:王维很想家。(板书:想家)
师:我也有同感。你们是从哪里读出来的?
生:王维15岁就离开家乡,他的年龄很小。
生:王维离开家乡两年了。
师:是啊,两年就是七百多天哪!离开家的时间很长了。
生:刚才老师说王维的家乡离京城很远,有千里之遥。
师:你有一双会听讲的耳朵,一个会思考的大脑!谁来总结一下我们刚才研究的成果?(生练说)
生:王维15岁离开家乡,年龄小;到京城长安求学,离家远;两年说明他离家的时间长,所以王维很孤独。
师:你是一个小评论家!下面大家都来读一读第一段课文,读出王维的真实感受。(生练读)
语言有温度,数字知冷暖。“15岁”、“两年”,很不起眼的两个词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用智慧的大脑读出了王维因年龄小、离家时间长而产生的孤独、想家的真切感受。特别是学生从教师介绍王维家乡和京城长安的材料中提取出的“千里之遥”,更是一种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精彩。
3.对比见情趣
师:我们来继续交流。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出了第二句诗的意思?
生: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师:你读书的时候特别强调了“更加”这个词。“更加”是“每逢佳节倍思亲”中哪个词的意思?
生:是“倍”的意思。
师:为什么王维在重阳节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呢?
生:因为他看到了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
师:从哪些词语能感受到家家户户在欢度节日?
生:从“扶老携幼”、“兴高采烈”能看出来。
师:由这两个词再联系王维当时的处境,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重阳节的时候,大家都团聚在一起,而王维只是孤单一个人。
生:人们都高高兴兴,而王维却在思念亲人。
师:人们越是团聚,越是高兴,王维就越感到孤独,越是思念亲人。我们再来想一想,“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只是今年佳节倍思亲吗?
生:不是。
师:你从哪个词能看出来?
生:从“每逢”这个词能看出来。
师:王维今年佳节倍思亲,去年呢?
生:(齐)去年佳节倍思亲。
师:明年要是还不回家呢?
生:(齐)明年佳节倍思亲。
师:后年还不回家呢?
生:(齐)后年佳节倍思亲。
师:要是年年不回家呢?
生:(齐)年年佳节倍思亲。
师:多么美好的感情啊!所以王维在诗中写道——
生:(齐)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请把自己当成王维,读好这一段话。(生投入地练读,声情并茂地个别朗读)
阅读教学贵在点拨、妙在启智、巧在引领,缘“文”及“意”,实现意文兼得。教师由文中的“更加”引出诗句中的“倍”字,学生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通过对比联
想,逐步体会王维的内心感受,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由“每逢”一词引发学生前瞻后想、步步追问、层层推进、抵达王维内心深处,真切体会到“每逢佳节倍思亲”所表达的美好情感。
4.想象见情趣
师:文中哪些语句写出了第三、四句诗的意思?
生: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
师:这两句话大体写出了后两句诗的意思。那么,请同学们联系整个第三段再读一读,思考一下:王维在重阳节到来之际,展开了哪些丰富的想象?(生读书)
生:王维想到了以前和兄弟们一起过重阳节的情景。
师:王维和兄弟们感情怎样?那时的心情怎样?
生:他和兄弟们感情很深,过重阳节很高兴。
师:(板书:高兴)请你读出当时的高兴之情。(生读)
生:王维想到了现在不能跟兄弟们相会。
师:此时此刻王维心情怎样?
生:很难过。
生:很失望。
生:很遗憾。
师:(依次板书:难过、失望、遗憾)请读出他的这种感受。(生读)
生:王维想到兄弟们也在思念着他。
师:王维为什么会这样想呢?
生:因为他和兄弟们感情深。
生:因为他相信他对兄弟们的感情和兄弟们对他的感情是一样的。
师:你太有才了!王维和兄弟们是知心人,你就是他们的知音!请读出他们的思念。(生读)
师:课文中的省略号大家不可放过。通过这个省略号你觉得王维还可能想到什么?
生:他想到了父母。
生:……
师:王维的感情多丰富啊,他想到了家乡的父老乡亲,山山水水,一草一木!请把第三段完整地读一读。(生读)
阅读教学要深度挖“井”,忌遍地挖“坑”。教学中抓住文中第三段的一个“想”字,引导学生读出王维丰富的想象,体会王维情感的变化,真正走进王维的内心世界:抓住一个省略号激发学生转换角色,站在王维的角度继续想象,对文本进行补白,更加活化了王维的情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三、教学深化体现理趣
1.归纳见理趣
师:我们再来回顾一下,重阳节这天,年轻的王维身在千里之遥的京城长安,他有哪些复杂的内心感受?
生:孤独。
生:寂寞。
生:思念亲人。
生:遗憾。
生:失望。
生:想到以前和兄弟们在一起也很高兴。
师:就这样,王维一会儿感到孤独寂寞,一会儿深深地思念亲人,一会儿想起以前的高兴事,回到现实中又非常遗憾……这就是文中哪个词的意思?
生:思绪万千。
师:是啊!王维思绪万千,他把千般愁绪、万般思念都融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中。
2.诵读见理趣
师:要读好《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首先要注意停顿。每行七个字的古诗,一般在第四个字后面停顿稍长一些,请同学们先在诗句中用斜线标出停顿,然后练习读出节奏。(生练习,然后指名读)
师:要读好这首诗,还要注意读出画面。大家在朗读时一边想象王维孤身一人遥望家乡的情景,一边想象兄弟们登高远眺盼望王维的情景,让画面带着你进入诗的意境。(生一边读一边想象)
师:要读好这首诗,还要读得抑扬顿挫,看老师读。(师一边读一边做动作,读得声情并茂,生热烈鼓掌,然后热情高涨地朗读、背诵,掀起诵读高潮)
师:从同学们的朗读声中,从大家专注的神情中。我分明感到,你们都被诗句深深地打动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一写成,就被广为传诵,流传千古。如果让你从中选择最能表达王维情感的一句诗,你会选哪一句?
生:(异口同声)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我也有同感。“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诗句是属于王维的,但是它所表达的美好感情属于所有远离家乡的游子。中秋节到了,远方的游子面对一轮明月,会情不自禁地吟诵——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春节到了,远方的游子面对漫天的焰火,会情不自禁地吟诵——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你也会远离家乡,到外地求学、工作,加入到游子的行列,每逢佳节,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地吟诵——
生:(动情地)每逢佳节倍思亲!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理趣呢?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创造性地解读教材,善于巧设悬念,制造“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意境,然后吸引学生去探微烛幽,进行判断推理、分析概括、归纳提炼、解决问题。比如,在前面的教学中,“思绪万千”在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王维作诗的原动力。但是这个词很抽象,处理不好就会使学生产生新的迷茫。教学中,教师采用联系全文归纳的办法,引导学生对先前的读书成果进行梳理,自然而然地提炼出“思绪万千”。这是对教材的创新性处理,这就是教学的创新。在古诗诵读阶段,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读出停顿、读出画面、读得抑扬顿挫这三读,展示了诵读教学的一般规律,遵循了语文学习的一般规律,尊重了儿童学习语言的一般规律,扎实、高效中蕴涵着浓浓的理趣。在教学诗眼“每逢佳节倍思亲”时,把王维的个体情感引申开来,开掘出其深刻而又带有普遍意义的文化内涵,并引发学生的共鸣,使教学意蕴陡然间变得丰富起来、立体起来。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专注的理性思考是主要特点,思维品质得到培养,认识得以提高,情感得以升华。
四、教学收尾培养志趣
师:王维年少离家,求学求官,历经坎坷,多年没有回家。当他见到从家乡来的人时,又会用怎样的诗句表达思乡之情呢?(出示《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然后教师领读,强调“绮”、“著”的读音)
师: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君”是谁?
师:君的意思是“你”,指从家乡来的人。
生:“绮窗”是什么意思?
师:就是雕刻着精美花纹的窗户。
生:什么是“著花”?
师:就是开花的意思。现在谁能大体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
生:你从家乡来,应该知道家乡的事情。你来的时候,窗前的梅花开了没有?
师:语言简洁,意思清楚。这首诗简单吗?
生:简单。
师:这首诗看似简单,其实很耐人寻味。“君”可能是谁?王维多年没有回家,要问的事情、要问的人有很多,为什么偏偏问窗前的梅花?王维难道不知道自己窗前的梅花什么时候开放吗?既然知道了还去问,他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课后查阅资料,请教他人,读一读、品一品、背一背这首诗。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结合这首诗编一个像课文那样动人的小故事。
(下课)
在《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教学结尾处,教师巧妙地拈连出王维的另一首思乡诗。在质疑、解疑、大体知晓诗意的基础上,提出“‘君可能是谁、王维为什么偏偏问窗前的梅花、王维难道不知道自己窗前的梅花什么时候开放吗、他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等一连串富有刺激性、启发性、探究性的问题,把学生引入另一番天地。至此,我们由衷地发出感叹:古诗,像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河,沿着时光绵延,把悠长岁月中天灵物华沉淀的点点精粹送到孩子们身边。当每个孩子都深深地卷入经典诗文的时候,你还担心他们在语文学习中不“亲临现场”?你还担心他们不“对话交流”?你还担心他们不“动态生成”……诚能如此,生命才能活泼地舒展开来,学习才能成为有意义的生活。语文教学才能展现出一个情感的世界,一个诗意的世界,一个丰富的生命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