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教学要有真性的“时间思维”

2009-03-18 09:56任卫兵
江苏教育 2009年5期
关键词:计时课题教材

任卫兵

在三年级第二学期的数学期末测试卷中,有这样一道填空题:

填一填、画一画。

由于这道题把时间的认识与分数的认识等内容综合在了一起,无形之中增加了题目的难度。所以三年级的学生在这道题上失分较多也就不足为怪了。

翻翻我们国内的小学数学教材,“认识时间”是编在了教材的一个单元之中,要求学生在两、三节课里全部完成。这样一来,不仅学生学起来很辛苦,而且容易“回生”。特别是将“认识时间”与其他相关的知识结合起来,学生就更加难以适从了。

这引起了我的思考——

一、教师备课要有综合相似内容的“互文思维”——宏观的视野,整体的建构。

“综合就是创造”,是创新哲学的精华。作为人类创新活动之一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同样离不开综合。以“认识时间”教学为例,我们完全可以把认识时间与其他相关的知识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如三年级我们可以把认识时间与分数的认识结合起来,四年级可以把认识时间与角的认识以及因数和倍数的知识结合起来,五年级可以把认识时间与圆的周长和面积等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就不是孤立地认识时间、认识钟表,而完全是在一个“宏观视野”里展开教学。

透过小窗看风景,我们看到的更多是整体、系统和深刻。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具有对整个教材体系的把握能力,需要具有全面扎实的数学教学素养,需要拥有结构化的思维方式和操作技巧,更需要不断超越自己、超越眼前、超越功利的创新勇气。

二、教材改编要有体现儿童生活的“立体思维”——动态的情境,流动的经验。

为什么我们的数学教材变来变去却还是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其中一个普遍的问题是教材所选用的材料无法跟学生的生活发生关系。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多增加与学生生活相关的例子,多组织一些能够让学生动起来的学习活动,这样的学习过程才是学生乐于参与的,这样的学习体验也才会是印象深刻的。比如在教学“认识时间”时,我们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双手表示出特定的时刻;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的播出时间;观察宾馆里表示不同城市时间的钟表,初步了解不同城市之间的时差是多少,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在某一时刻不同城市的孩子们正在干什么等等。

这种变“静态”为“动态”的数学学习,具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动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小学数学具有现实的性质,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数学学习的基础。动态的学习情境能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还能诱发学生用一种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简单地说,就是让学生在身边的事情中发现数学,通过身边的事情学习数学,并把数学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三、学习过程要有探究陌生领域的“创新思维”——微型的课题,研究的氛围。

长期以来,学生学习数学似乎与进行研究无关,搞课题似乎是大人的事。我们的学生普遍缺少一种独立性和创造性,可以说跟我们在教学中忽视小课题研究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样以“认识时间”为例,除了在课堂上进行教学外,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小课题学习。在第一学段,我们可以开展诸如“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两种计时法各有什么利弊等方面的研究;在第二学段,我们可以开展如古今计时方法的演变、时区与时差等方面的研究。这些小课题,主要通过作业形式布置,要求学生或独立,或合作,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来完成。

当然,学生在进行小课题学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有一个比较开放的问题,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具有进行探索的余地和思考的空间;第二,对小课题的评估主要不是看结果,而是要看过程;第三,小课题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应当是有趣的。这样的学习形式无疑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也是极为有益的。

猜你喜欢
计时课题教材
教材精读
中国古代四大计时工具
24时计时法(教案)
第十单元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
我们为爱计时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竹溪县实施“五个一”工程开展草根课题研究
“研”
巧妙沟通 深化理解
从课题指南或总课题中选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