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晓青
《桃花运》从一个独特的视角观照了都市女性富有文化特征的婚姻生活与生存状况,在明晰的现代文化基石之上,以朴素、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暗示、驱动、引导了现代女性的社会生存文化走向,体现了对女性性别文化观念的思考,在某种意义上写就了一份现代中国女性婚恋的备忘录。
一、女性视角下的婚恋进行时
影视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态之一,它体现了历史与现实冲撞、融合后积淀下的人们“模式化了的思维方式、感觉方式和行为方式”。《桃花运》是一部以女性为主体的影片,女性化视角的故事叙述,让我们看到在中国特殊历史断代的文化氛围里,女性对历史的承载与因袭以及对现实的拷问与隐忧。作为中国社会文化环境中另类独特文化现象的存在,马俪文试图在她的影像世界里,通过写实与虚拟、理性与情感、实用与审美的情节叙述,探寻一种足以支撑女性作为社会主体,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间序列中建构女性的人性、人格的文化生存方式。
随着时代文明的推演,都市女性的婚恋成为众人关注的社会焦点问题。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生存背景,通常都会影响着女性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影响到抉择与匹配的准确度。《桃花运》中已婚的、未婚的女性,共同挤上了婚恋的通勤车,演绎了一场婚恋的情感大戏,彷徨徘徊地走进走出,吟唱着无家可归、有家难回、想回家看看、我想有个家的婚姻咏叹调,在紧张热烈、奔放无奈、苦与笑、悲情与甜蜜的哈哈镜前,映出了缤纷多彩的世态人情。
细究其因,都市单身女性群体,从群体属性来看,大多接受过高等教育,拥有一份稳定的职业,收入不菲,或者根本不用为经济发愁,花容月貌、身段窈窕。从思维形态上看,影片中三个未婚的女性是80后的,她们既没有“新新人类”的先锋、前卫,也没有70后对传统思想的恪守,在前与后、新与旧的交叉点上,对人对事有比较时髦的双重标准,认为世界上根本就没有对与错,应该的不一定就应该,坚持的不一定是适合的。家庭教育的缺失、误导,隔绝了与他人交往的路,最后的结果委屈了自己。凑合着,走至婚姻的终点。从主观意愿上来看,剧中女性有的是为了追求经济的独立和生活的自由以及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而主动放弃或廷缓婚姻,有的是被动离开婚姻的城堡而选择了单身。从婚恋的标准来说,有的执著于纯粹的爱,哪怕是鲜花插在牛粪上;有的目的明确,纯粹是为了金钱;有的是为了失落的那个情。因为丈夫的漠不关心、冷言冷语,或者是情的失落,老公对她不再热情如往昔甚至有厌烦之心,她在知天命的年龄主动选择了离婚,明知对方是个骗子,也无怨无悔,情愿为他付出所有,要么恐惧于婚姻已有的经验,要么由于外在条件的局限和择偶意向的高祈,最终不得不沦为都市单身女性一族。
二、现代婚恋的文化原生态
20世纪的中国现代文化,是一种生成于几千年传统农业文明土壤里的礼俗文化,现代都市文化的深层结构是属于“农”的。带有沿袭、厚重和博大的乡土气息和封闭形态,这就构成了我们中国受众潜在的文化心理解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整个社会处于一个全面的转型期,西方法理人格的文化规范和东方伦理道德的价值取向的正面和负面影响了女性的道德眼光和心理深度。既有传统生活方式与习俗的自我捍卫和旧的社会规范与伦理道德坚韧地固守,也有新的观念意识与社会机制的冲击和新的价值取向审美理念的激荡,整个社会处于一种动荡不安而又生机勃勃的状态之中。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影视作品以现实生活中男女情爱、家庭婚姻、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为题材,以转型期大众日常生活中的婚恋问题为主题,关注新旧价值观念的错位而导致的道德危机,开始追求中国社会意义上的日常世俗生活,以对幸福生活和幸福意识的寻觅与拥有为旨归。“在传统文化中克己为人、忍让宽容、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勇于承担责任与西方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和道德冲撞、融合中,都市女性发生了人格的裂变”,她们试图在对多重诱惑的拒斥中自我重新定位,确立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在爱情与责任、感情与理智、浪漫与现实之间寻求一种巧妙的平衡。然而因为社会形态的嬗变,社会人阅历的厚与薄、知识的寡与众、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个人修养,使得人与人之间难以沟通理解。《桃花运》不仅较全面地展示了都市女性生活。注重对文化转型期都市女性生活轨迹的原生态呈现,表现他们的日常人生、情感欲求、生存困境及生活变迁,以影像方式捕捉都市女性婚恋生活的前沿与时尚,演绎着商品社会女性日常他的欲望和梦想。
《桃花运》并不仅仅是关于中国当代女性结婚的报告,它其实是一种象征,一种当代女性生存处境的象征。男女主人公慌慌于婚恋的赶场,她们身上的传统性和现代性都在剧烈地撕咬,形成了新旧交替时期或社会转型期人性的共同弱点,中国性与世界性、传统性与现代性强烈的冲突:女性一方面觊觎着人际关系的暖色调,追寻着男性的首肯和接纳,另一方面又逃避着叵铡的男性,制造着冷色的元素,狩猎着必要的身体靠近和心灵交流。于是女性在望眼而漠视。执著而脆弱的悖论中无奈地掠过人生的风景地——真挚的情感遭遇狙击,在物质与精神的诱惑面前一表现出了挣扎,忠于婚姻但不相信有永恒,屈服于妥协但理智地认为有悖社会的道德观,相信浪漫感情的追逐但更倾向隐忍和对家的守望,而这些又具有潦层的文化与民众基础,特殊的文化土壤诞生了非反思性的市民意识、后现代文化精神,民众的传统现世享乐思想。
从关照视角到价值取向、审美倾向,导演把都市女性置于一个动态的时空体系中,选取真的社会和人生,为她们寻爱的历程选择一个观察点和立足点,80年代后日常生活政治化图式虽告终结,但知识精英对历史自觉的文化反思和追问仍以运动或思潮的方式在社会呈现,文化环境中充满反思与焦虑的氛围。《桃花运》里的女性,是现代有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职业女性,是一个个独立的社会人。她们不再是简单的牺牲者、压抑者或被侮辱与被损害对象,她们非常勇敢地面对自己面对别人,既不会抛弃一些传统美德,也决不被传统所辖制,既追求物质的满足,也要求精神的享受和追求,有梦想更有现实。婚姻上讲求价值观的匹配,不再是简单的讲究激情的碰撞,承认自己年龄上的弱势。更敢于坦诚自己其他方面的富有,在物质丰富、价值多元的社会背景下,婚姻的抉择既是人的选择,又是人格的取舍,更是社会文化的判断。在阵痛中蹒跚着艰难地前行,在习俗中,构建特定文化背景之下自己的主体心理结构。从影视审美的角度来说,既满足了观众的叛逆的冲动。又满足了观众的传统心理与对于安定生活的希冀,也是在心理上的自我实现,“表达了人从其特有的使其成为造物主宰的精神禀赋中所得到的欢快”。反映出当代社会人们复杂的心理特征。
三、婚恋伊甸的情感魔方
马俪文有保留地附和着主流传统性别观念,尽量与现实达成某种沟通与妥协,从而寻求一种与社会近距离接触
的机缘,走进社会,走近女性,从而完成艺术高层次的表述。艺术精神与大众的平易性之间保持一种巧妙的均衡,彰显着一种浓厚的人文精神。《桃花运》以独特的视角和真实的镜头语言表达出女性强烈的主体情感。五个女性是都市女性的缩影,她们的故事构成了一种对传统意识形态的认同、传承,颠覆、解构,在与主流话语不冲突甚至相互融合的情况下,完成了话语转换,让观众获得了某种温情的文化归属感,“作为一个物化的范畴而存在”,它更多地“作为一个历史的建构的社会范畴”而存在。通过主人公的人生追求和经验,自我叙述中释放的普通人的情怀,反映了社会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发生的急剧变革,展示了女性作为社会主体的主题,她们追求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追求内心的一种宁静与平和,一种温婉细腻的情感氛围,让人期盼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寻求新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但是现实生活常常与之相违、相背,日常的小事,情感的动摇和背离、生活的乏味,给现代女性造成了烦恼、困惑和焦虑,这就需要用浓厚的人文精神去贴近平民生活、了解普通大众情感需求。与她们心灵相通,价值上协调一致。从文化需求层面来说,平民化、生活化、真实化、通俗化的艺术追求,重视自我的生存状态、重视自己在生活中获得的乐趣、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生活信条,成为协调人际关系的杠杆,可以无量级缓释因为对政治的疏离而凸显出的长期被压抑和淡化的情感。
婚姻是男女双方共同完成的,这是传统文艺欣赏的“情理模式”和艺术定位上的中和取向,然而《桃花运》在现代女性形象塑造方面,在女性背景的设置中,除了和实际的现实产生质的关联,重要的是和习惯化了的主流害说拉开了巨大的距离,在解构一些男权文化现象的同时,实现了与先锋后现代主义思想对接,那就是让男性萎缩、疏离。导演表面上谈男人、男女关系,实际上谈的是一个历史时段里特定空间中的人生、女性的生存状态,带着较强的女权观点,男性主人公成为陪衬,或者干脆就是反衬,充当反面背景角色,以此去解构男权与男性,有限的几个男人要么是始乱终弃背弃情约,要么是情感骗子,捎带骗吃骗喝,成为众女挞伐的对象。“大男人”在剧中处于一种缺席的状在,男性成为生活的客体、表象、符号、代码,一段时间的伴侣、生命的影子,或是空虚的念想,或是女性世界模糊又不能磨灭的背景,插花的牛粪、花花公子、绣花枕头、喜新厌旧的陈世美,只会给女性带来痛苦、忧伤、烦恼。
《桃花运》以影像的方式满足了大众化的关于现代都市婚恋生活的情趣性幸福的文化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为大众提供了对都市现代女性生存的主观上的虚拟想象,完成了对婚恋幸福生活和幸福意义的构建和塑造。在现实的文化背景之下,对婚恋的憧憬,并以略带伦理道德判断的意味来制作,并冠以“桃花”的美名、展现现代都市女性的日常生活、家庭、情感和事业等平常故事。用交叉重叠的情节,在感情历程上制造波澜。看似夸张但并不荒诞,尽管是一个典型化了的艺术典型,但给人的文化启迪是深刻的,喜欢一个人很容易,爱一个人很难,爱与被爱的选择原本没有任何逻辑可言,没有什么法则可循,爱情需要真心守候、执著坚持,需要两情相悦,彼此尊重,爱的路上有幸福、有甜蜜、有悲伤、有眼泪。但是我们都不应该失去对爱情的那份执著,把握好机缘,掌握“运”与“劫”的辩证法。这是一个爱的呼告、婚姻的宣言,昭示着都市的婚恋必须建立一个健康的情感价值体系,创造一个与时俱进的文化环境,催生簇新的文化心理。而文化的建构需要一个阵痛的过程,惟其如此,才能负起对大众实施艺术引领的使命,从而达到欲火重生。
四、结语
爱情有时就像一道方程式,答案可能不是惟一的。马导以独特的视角演绎了真挚而丰满的女性电影叙事形态,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敏感介入了女性形象的历史诠释,将中国现代都市婚恋女性的文化心理进行了精细入微的马氏感知,呈现出异样的色彩。我们的时代需要一批勇于并且能够承担社会责任的文艺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