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迎春
人的大脑是一个记忆的宝库,人脑经历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和情绪、练习过的动作,都可以成为人们记忆的内容。但是,从“记”到“忆”是有个过程的,这其中包括了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有很多人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只注重了学习当时的记忆效果,孰不知,要想做好学习的记忆工作,是要下一番功夫的,单纯地注重当时的记忆效果,而忽视了后期的保持和再认识,同样达不到良好的效果。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心理学理论总结出一些提高记忆效果的规律。
一、遵循记忆规律,及时加强复习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正是发现记忆遗忘规律的第一人。艾宾浩斯根据他的试验测试结果绘制出了著名的遗忘曲线,如图1。
图中竖轴表示学习中记住的知识数量,横轴表示时间(天数),曲线表示记忆量变化的规律。
这条曲线告诉我们在学习中的遗忘规律是“先快后慢”。观察这条曲线,你会发现,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
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有人做过一个试验,两组学生学习一段课文,甲组在学习后不久进行一次复习,乙组不予复习,一天后甲组保持98%,乙组保持56%;一周后甲组保持83%,乙组保持33%。乙组的遗忘平均值比甲组高。
为了减少遗忘,就要在所学知识还未遗忘的时候就进行复习,尽最大可能地避免遗忘。针对遗忘规律的特点,语文复习就应该遵循“先密后疏”的规律。“先密后疏”应该成为我们提高记忆效果的复习策略,所以说高效的复习应该是及时复习,即学习之后立即复习,经常复习。以后复习的间隔时间可以逐步延长。因此,可以采用日、周、月复习法。具体操作如下:当天课上学习的语文知识,当晚要进行第一遍复习;第二遍复习放在第一天之后;第三遍复习放在第二遍复习的一周后;第四遍复习放在第三遍复习的一个月之后。以后的复习时间只需用第一次复习时间的十分之一。当然,对这种复习方法保持适当的灵活性是必要的。
二、理解文章内容,大胆想象情节
艾宾浩斯还在关于记忆的实验中发现,记住12个无意义音节,平均需要重复16.5次;为了记住36个无意义音节,需重复54次;而记忆六首诗中的480个音节,平均只需要重复8次。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凡是理解了的知识,就能记得迅速、全面而牢固。因此,比较容易记忆的是那些有意义的材料。因此,艾宾浩斯的实验又得出了不同性质材料的不同遗忘曲线,如图2。
这个实验向我们充分证实了一个道理:学习要勤于复习,而且记忆的理解效果越好,遗忘得越慢。比如学习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都应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反复诵读,并可将书中文字所描绘的内容想象成一个个活生生的情景,再一边想象一边记忆,这样记忆效率就会很高,而且也不易遗忘。
三、调动多种感官,力求最佳记忆
很多同学在语文知识的复习中只注重用眼看、用口背,而最佳的记忆方式需要充分调动多种感官,眼、耳、口、手并用,通过看、听、读、写,并与记忆同时进行。
四、保持浓厚兴趣,积极主动记忆
凡是个人不愿意回忆、企图掩盖起来的经验都容易遗忘,能引起情感上有强烈变化的材料经久难忘,而平淡无奇的材料容易迅速遗忘。心理实验证明,在回忆中愉快的事物约占55%,不愉快的事约占33%,平凡的事为12%,可见愉快的事最难遗忘,不愉快或平凡的事最易遗忘。
传统教学中,经常是老师布置学习任务,规定时间背会。如果背不会,还可能罚抄几遍,这样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恐惧。因此,学生往往是被动学习,主动性不强。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课堂中努力为学生创设轻松、和谐的氛围,以情感带动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提高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这样,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就会提高。记忆起来也就更快了。
五、个性化记忆,找到自己的记忆曲线
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曲线并没有考虑到被实验者的个性特点,而我们每个人的生理特点、生活经历不同,可能导致我们有不同的记忆习惯、记忆方式、记忆特点。比如有的人适合于早晨醒来背课文,而有的人则认为晚上睡前记忆效果最好;有的人喜欢安静环境下学习,而有的人则喜欢听着音乐学习。记忆规律只能起到一个引导、催化的作用,因此,每个人要根据各自的特点,寻找到属于自己的艾宾浩斯记忆曲线,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记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