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二中学在国家课程方案的总体框架下,逐步构建“阶梯式模块”结构与“生成性”课程体系。课程不再是静态的知识呈现,它将在师生交流和互动的动态过程中,不断地创造和扩展。
◆提供了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的选修课程
学校的校本选修课程按学生基础和课程难度“阶梯式”设置:一是全员性参与的普及型校本选修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二是需要进行选拔、具有一定的专业特色的社团活动课程。其中普及型校本选修课程分为 “文学与艺术”、“科学与创新”、“技术与生活”、“人文与社会”、“体育与健康”5大类,约170门课程,除18个社团活动课程外,学生还可以自行申报组织社团。
◆建立适合实验教学与个性化发展的系统化实验室
新课程实施以来,学校建成了理化生“自制餐”、机器人、环境监测、数字化物理、技术与设计、生物显微互动、植物组培、电子控制技术等30余个专业教室。其中“自制餐”实验室,是学生自己做实验的场所,学生自己做项目设计、自己实施、自己验收结果、撰写实验报告。
◆建立了“学生成长导师制”
高一、高二年级所有教师分别承担了十几名学生的导师工作,形成以班主任为核心、导师参与的班级管理新模式。学校相应改革了家长会,以导师与受导学生家长面谈的形式召开,家长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导师谈的内容也更具体。
高三学生还建立了“双导师”制度。学校邀请了舒乙等22位学者校友,担任高三部分学生的校外导师。
◆落实“义工制度”和“职业见习制度”
学校充分挖掘社会资源,突出“义工”劳动的实践性、社会性、服务性和体验性。目前各年级已建立“义工”劳动基地50余个。“义工”重在通过真情实感体验,促使学生进一步关注生活与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交流与合作、创新与实践的能力。
职业见习活动是学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又一特色。通过与中国500强企业所搭建的平台,为学生提供考察见习的机会,培养学生的人生规划意识。
学校的课程改革目标就是“要提升教育的品质,让学生感受到教育对他们的关怀和期待;让学生拥有健康的人格和思想,真正得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