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12日,为了进一步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在校际间的融通与共享,东城区启动了学校深度联盟机制。这是东城区继探索学区化管理模式以来,在促进资源共享方面的又一项重要改革举措。
东城区的首批8所试点学校结成联盟,它们分别是:和平里学区的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和北京市第一七七中学、安定门交道口学区的北京市第五中学分校和北京市国子监中学、东四朝阳门建国门学区的北京市东城区史家小学和北京市东城区东四七条小学、安定门交道口学区的北京市东城区府学胡同小学和北京市东城区方家胡同小学。这8所学校互相签署了联盟合作协议,根据协议,联盟学校间将开展跨校听课、教师互派、课程资源共享等互助交流。深度联盟的方式在8所学校试点一年后,将于2009年向全区中小学推广。
为了深化学区化管理,进一步探索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新途径,着重提升学校的软实力建设水平,2007年东城区教育大会明确提出实行学校深度联盟的模式。2008年在深入研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区教委根据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整体布局,结合学校发展的需求,率先在8所学校间开展学校联盟试点工作,探索建立学校联盟运行机制,在尊重学校个性、促进学校共性发展的基础上,平等合作,实现组团式发展。学校深度联盟的模式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建设。
1.建立组织管理机制。联盟校成立合作委员会,共同研究两校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与总结,共同组织策划与统筹资源,开展学校重大教育教学活动,在师资培训、队伍建设、教育教学管理及干部教师交流等方面实现管理互动。
2.建立完善运行机制。形成交流培训、听课反馈、软硬件资源互补、学生互动等机制,促进学校及师生共同成长。
3.建立督导机制。东城区政府成立联盟校工作督导组,定期指导、督促联盟校内的机制建设和运行状况,促进深度联盟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4.建立补偿奖励机制。建立联盟校工作专项经费和经费投入机制,通过过程量化及效果变化评价学校联盟工作状况。
东城区的这一教育改革举措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通过深度联盟,东城区域内学校间资源共享,学生们异校而同堂,弥补了师资、硬件和课程资源的不足。这种开放办学、联手教学,互助、互惠、互利的联盟形式,给人以“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启发。学校还是那些学校,教师还是那些教师,设备还是那些设备,但是,转眼之间都发挥了成倍的作用。这不仅仅是一种机制创新,更体现了一种以开放的胸怀办教育的教育观。这种观念的创新不仅对基础教育适用,对高等院校、研究所、培训中心,甚至医院等都同样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