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 梅
[摘要]中国动画创作的发展经历了两次高潮,曾经以鲜明的民族特色独树一帜,被誉为“中国学派”。而上世纪80年代末步入市场经济后,中国动画就陷入了一种创作低劣、风格迷失的堪忧境地。作为一个前期投入巨大、后期回报率高的文化产业,在国家有关政策的扶持下,中国动画只有走民族化道路才能在美日等动画大国的压迫下发展壮大,并焕发出独有的文化魅力。
[关键词]动画创作;民族化;缺失;历程;出路
[中图分类号]19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09)04—0087—05
一、国产动画片民族化的缺失
自上世纪90年代至今,动画及其相关产业的经济规模在我国文化产业中的比例不断攀升,然而国产动画及其相关产品所占比例却少得可怜。国产动画一度沦为劣质难看的代名词,动漫创作人才的流失和断层现象严重,我国动画民族特色的缺失更为我国的动漫产业敲响了警钟。
据不完全统计,美国的动画片及其周边产品创造的年产值达50亿美元之多。我们的近邻日本则已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动画王国,动画片、卡通书籍和电子游戏三者商业结合,年营业额超过1兆亿日元,累计历史资本高达6千兆亿日元,成为日本一个极具国际竞争力的成熟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我国在市场开放初期,美、日等国的动画基本上采用了赠送的方式,轻而易举地占据了中国大部分的动画市场,并获得了经济上的巨大成功。仅以美国Hasbro公司与日本TAKARA公司合作开发的《变形金刚》为例,它在1987年进入中国市场时是免费提供给电视台播放的,但是在随后的20年间,在由它培养的变形金刚迷们的支持下,变形金刚模型玩具大行其道,大略统计一下,这些相关产品就在中国赚走了50亿人民币的收益。按照国际惯例,动画产品的收入一般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动画片本身的票房收入,其次是相关的动漫图书、音像制品和网络游戏等,第三层次则是由动漫形象衍生的玩具、饮料、服装、儿童制品等。后两个层次的收入远比第一层次高,生存周期也更长。
我国的动画票房成绩与之相比堪称惨淡,对后续产品的开发也不加重视,投资与回报不成比例,带来的就是投入愈来愈少,动画创作后继乏力。
以上仅是经济层面的考虑。从文化层面来看,当今中国动画产业存在的隐忧更为巨大。有关专家曾经指出,若是“让国外的卡通形象和渗透在卡通中的价值观念成为主流,我们的下一代就成了他们的俘虏!,'最近的调查也得出了一个让人忧心的结论:当代青少年耳熟能详的动漫明星几乎都是日美动漫人物,他们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也带上了明显的日美烙印。虽然国家广电总局在2006年颁布了国外动漫在黄金时段的禁播令,但是国产动画的疲软使得这一政策没有取得太大效果,中国动画的弱势地位使得它在我国几乎要“失语”了!
综观一些近期的国产动画作品,民族化缺失严重,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题材选择范围比较狭窄,总认为动画片只姓“儿”,编剧幼稚可笑,忽视了更广泛的受众,对题材的再创作不够,想象力匮乏,使得故事叙述干巴乏味,难以吸引人。还有些人认为“寓教于乐”的提法完全不对,刻意追求娱乐化,情节是很闹,却无法让人留下印象。稽鸿编剧、林文肖导演的《雪孩子》塑造的雪孩子形象,富含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至今还让大小朋友们感动,深深印在心底。其原因在于作品活画了雪孩子乐于助人、热爱生活又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形象,歌颂了美丽纯真的心灵,与观众内心深处最美好的人性产生了共鸣。这正说明好的作品,需要关注人性的生命美学。动画片不是垃圾快餐,不能只为商业而不顾文艺性,这样做的后果可能是连商业地位也保不住。
其次,在角色塑造上,有些作品,如《隋唐英雄传》,只是模仿了日本衣饰华丽容貌惟美的人物风格,却没有像日本动画那样塑造出人物性格的鲜明民族特色,无法打动观众;有的作品,如《百变机兽洛洛历险记》,虽然运用了先进的三维技术,然而人物表情死板,动作僵硬。不用说同时代的《怪物史莱克》等三维作品,就连它模仿的早期动画《变形金刚》和《超能勇士》在画面表现力上都超出它很多。
第三,配音方面,美日作品非常重视配音。日本由著名的声优配音,美国则喜欢用名人配音来提高宣传效果,还喜欢穿插美妙的歌曲,既表达了感情、渲染了氛围,又深化了主题,音乐与动画融为一体。国产片《宝莲灯》虽也采用了名人配音,片中音乐采用流行歌曲,更长达70多分钟,然而歌曲的播放却与影片貌合神离,没有起到对影片的渲染深化作用。
总而言之,当前中国动画缺少民族特色。受众定位过低,故事情节简单浅薄,大人不屑看,小孩不愿看,画面远没有早期动画的画工细腻、意境幽远,很难涌现出具有文化和商业价值的动画明星,动画创作陷入了投入愈少、产出愈低的怪圈。
近年来,中国动画在摸索和模仿中前进,也推出了几部有一定反响的动画长片,如《宝莲灯》、《红孩儿大话火焰山》、《哪吒传奇》和《喜羊羊与灰太狼》等,在技术和产业化等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他们的成功与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动画的前进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指明了发展的方向。
二、国产动画片的民族化发展历程
1926年我国第一部动画《大闹画室》在万氏兄弟手中诞生,标志着我国的动画创作正式展现在世人面前。当时中华民族的内忧外患决定了它不能是欧美动画以艺术娱乐为主的风格,而是担负起了更加沉重的传递时代精神的使命。在美国动画长片《白雪公主》的刺激下,1940年万氏兄弟开始筹拍我国第一部动画长片,也是世界动画史上继《白雪公主》、《小人国》、《木偶奇遇记》之后的第四部长片——《铁扇公主》,并于次年成功公映。该片从选材到人物设计各方面都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并在故事中明确体现出团结抗日的反抗精神,在东南亚甚至日本都受到了热烈欢迎。这一时期的动画创作虽有对美国动画的模仿,但“它从一产生就跟当时的斗争现实紧密配合,紧紧地为政治服务……在内容上走着与欧美动画片截然不同的道路。”
新中国建立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及其前身上海电影制片厂美术片组汇聚了大批动画创作精英,加上新中国社会建设良好发展的环境和朝气蓬勃的社会风貌,为中国动画的第一次发展高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建国后的15年间,共创作动画约115部,其中手绘动画57部,木偶动画42部,剪纸动画13部,折纸动画3部(这一时期众多文献数据并不统一,仅作参考)。这一时期,中国的艺术家们对民族风格进行了深入探讨,延续并发展了中国动画诞生后不自觉形成的民族化的特征,并在剧作技巧和美术风格上大胆开拓,创作了一批至今仍然堪称经典的艺术精品,如《小蝌蚪找妈妈》、《牧笛》、《大闹天宫》等,在国际上赢得了“中国学派”的美誉。
进入文革的十年浩劫,动画创作受到了极大冲击,以前探索的民族化风格被作为“封建糟粕”全盘否
定,艺术发展被迫停滞,动画创作完全陷入了公式化和概念化的泥潭,形成了那个特殊时代的僵化模式。
文革后,从1977年到1989年,中国动画创作进入了第二个发展高潮,涌现出大批在国内外获奖的优秀动画,民族化风格得到了新的发展。如1980年的《三个和尚》,寓意深刻而又富有民族特色,它将漫画式造型、三段式结构和写意的表现手法完美地融合到了-一起,正如导演阿达所说:“它确实是‘中国的,而且又具有国际性。有一位美国同行看了影片之后,就这样说过,这使我对电影的‘民族化问题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这一时期的创作又分为三个阶段:1977—1978年、1979—1983年、1984—1989年。第一阶段处于中国动画的恢复期,作品只有15部,虽然恢复了对童话和神话故事、民间传说等题材的开拓挖掘,但在意识形态宣传的要求下还带有—定的模式化和概念化的缺陷。第二阶段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动画创作得到了进一步解放,迎来了动画发展的黄金期。5年中,共生产了73部动画短片和2部动画长片,基本上呈现逐年递增的态势,并涌现出一批民族特色浓厚的优秀获奖作品,如《雪孩子》、《哪吒闹海》、《三个和尚》、《阿凡提》等。第三阶段中国动画生产开始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艰难历程,动画创作主力也从电影媒介转为电视媒介。随着电视等家用电器走进千家万户,涌现出一批较有特色的电视系列动画片,像《黑猫警长》、《邋遢大王奇遇记》、《葫芦兄弟》等都有较好的口碑,而电影动画则在政府统管之下发展缓慢,产量和质量很不稳定,虽然遭受大量国外优秀动画片进入的冲击,也还出现了像《西岳奇童》、《金猴降妖》、《不射之射》、《超级肥皂》等优秀长短片。然而随着国内动画人才的大量流失,原有动画创作机构经济状况的严重滑坡,缺少了国家不计成本的投入,一批独具中国特色的动画片,如水墨动画《山水情》等几乎成为绝响。
上世纪90年代以后至今,中国动画创作处于一个迷失的状态。失去了国家支持,文革造成的优秀动画人才的断层和改革开放后受外国动画机构影响的人才流失,中国动画不可避免地损害了发展的根基,一段时间内外国动画几乎占领了中国动画市场的90%。中国动画在重压下摸索前进,虽然动画产量得到了提高,从1990年的52本,增加到1995年的200余本,从1996年的2000多分钟,增加到2004年的23800多分钟,但是优秀动画片却很少见,在风格上更是缺少以前那种鲜明的民族特色。虽有《哪吒传奇》、《我为歌狂》、《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天上掉下个猪八戒》、《三毛流浪记》、《喜羊羊与灰太狼》等受到观众好评,经济效益也不错的作品,可具有代表性的、有较高艺术成就,让人一看就认出是中国出产的好作品几乎没有,大量观众对中国动画提出了质量上的质疑。这一阶段不能不说是动画创作的低潮期。
三、经典动画的民族化特色分析
回顾国产动画片的发展历程,我国曾经创作过的一批经典优秀作品,至今仍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一代人的记忆中闪亮。说到《大闹天宫》的神通变幻、《哪吒闹海》的慷慨悲凉、《雪孩子》的温馨凄婉等等,很多人都历历在目,对其优点更是如数家珍。对比那些作品,如今的国产动画模仿美日之风盛行,不是情节粗糙,就是画工低劣,很难吸引观众。
在世界动画市场中,美国和日本的作品可以说是特色鲜明,大受欢迎。美国动画是最早诞生的,在世界动画发展史上一直作为“领头羊”,引领着动画技术的发展。它的取材范围十分广泛,既有《一千零一夜》、《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儿童经典,也有《巴黎圣母院》、《哈姆雷特》等世界名著,更有我国的《花木兰》等民间故事,此外还有科幻、自然动植物、都市家庭等更为广阔的取材空间。但广泛的题材并不是单纯地拿来就用,美国动画在各种题材上注入鲜明的美国元素和现代特色,甚至完全颠覆原有故事,使得故事更加适合现代人的审美观点。特点是善于运用拟人的手法,用动物视角来间接表现人类社会。而日本动画选材也是很广泛的,反映的重心则倾向于现实,善于挖掘角色内心的情感变化,细腻地表现出日本特色的人文思想。
纵观动画史上的经典之作,每一部都带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下面暂举几例加以分析:
美国的《花木兰》是一部让国人很难描述心情的成功的动画片。在内容上,它取材自中国民间故事《木兰从军》,但是在剧作上进行了大胆的再创作一把木兰在家人首肯下“旦辞爷娘去”的单方面的孝改为雨夜不告而别,并从她父亲角度深化渲染了双向的亲情;将木兰功成身退才恢复女儿身改为早已暴露,用女性身份立下大功,去除了原作中宣扬忠孝教义的传统思想,从人性关怀角度出发,改换为追求实现自我价值的现代主题,使它更符合美国的价值观。在画面风格上,既吸取了我国水墨画的特点,大量采用中国画风格的背景,渲染出一种神秘优美的异国情调(相对美国观众而言)。在人物设计上,外形夸张漂亮,动感十足,表情外露丰富,具有鲜明的美国人物特点。为了服务与商业,特地增添了美国味十足的木须龙和幸运蟋蟀,形成美国动画一贯特色的主仆系统,增添了许多额外的噱头;为了体现现代人的价值观,还增添了李翔作为花木兰的爱情线索,丰富了剧情,丰满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从配音上来看,《花木兰》延续了美国动画一贯的以配音带动节奏,配音与动画互为补充,两者相得益彰的传统。这一切都保证了《花木兰》在商业和艺术上的建树,而又很好地融入了浓厚的美国风格,让人一眼就能认出其出处。
《猫和老鼠》是美国出品的一部老幼皆宜的纯粹的娱乐动画片。片中塑造的猫和老鼠以及配角狗、鸟等都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全片以节奏明快、冲突剧烈的打斗场面带动情节,在不合常理的运动变形和匪夷所思的行为动作中制造笑料,让人感受到美国人的开朗幽默。在内容上该片的取材虽然以猫鼠相争为中心,却又不是简单的善恶二元冲突,很多剧集中猫鼠的善恶立场在不断变幻。如其中一集,在圣诞前夜猫和老鼠照例发生冲突,猫将老鼠驱逐出屋;但在温暖的房间中,猫听到屋外凛冽的寒风声,良心发现,将冻僵的老鼠救回房间,冲突以二者和好作结,就很典型地反映了美国人的人性化的价值观。在画面风格上,淡化背景,突出打斗,以流畅多变的动作表情展示角色的典型性格,这已经成为美国动画的一个鲜明特征。此外,在配音上,该剧很少对白,而以灵活多变的音乐引导烘托剧情的发展,配音和剧情达到完美的统一,音乐的变化也赋予了角色更加鲜明的性格和鲜活的灵魂。
宫崎骏的《千与千寻》夺得第52届柏林电影金熊奖及2003年奥斯卡动画片奖,一举奠定了日本动画大国的地位。《千与千寻》突出表现了日片动画叙事细腻、节奏舒缓、注重人物内心世界刻画的特色,在题材上将日本都市家庭与日本神话传说结合在一起,以千寻全家误入神灵浴场,父母贪吃无主食物而
变成猪开始,描绘了10岁小女孩千寻为救父母努力求生工作,从开始的冷漠、懒惰、胆小,最后变得勤劳、勇敢、热情的过程,充满了日本民族矛盾的双重性文化特色。影片主要叙述了这样几个场景:千寻与汤婆婆签约、为河神洗浴、帮助无面人、拯救白龙等,这些环环相扣的情节一步步把故事推向高潮,并且在这些事件里,在与各具特点、性格复杂的众多人物交往中,千寻的性格也在逐渐改变,慢慢走向成熟。从画面风格来看,宫崎骏刻意营造了一个美轮美奂的场景,日本市井味浓重的街道、欧式风格的仙境隧道、日本中古时期特色的油屋加上巴洛克风格的汤婆婆的房间。影片将古今东西传统现代的各种风格结合在一起,却又圆融和谐,既表现出日本神话体系的神秘,又与现实世界联系在一起,传达了作者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担忧。可以说《千与千寻》达到了动画创作的一个新的高度,表现出与真人电影分庭抗礼的实力,堪称兼具思想性、艺术性和商业性的成功作品。
我国的经典动画中也有许多艺术成就很高的作品。如1979年的《哪吒闹海》,是我国动画导演王树忱的力作,综合表现了中国动画的艺术风格。从取材来看,原作《封神演义》中的相关段落恰好以小孩子为主角,适合以动画表现,王树忱在原作基础上进行了大量改编,去除了因果报应和政治斗争等缺陷及枝节,减弱了哪吒李靖的父子矛盾,集中拓展了哪吒与龙王的矛盾,提纯净化了原有故事,塑造了_一个具有人性的神;而李靖不同于原著的作为则更真实地表现了父子感情和人性。通过对龙王的残暴、百姓的无辜、李靖的懦弱和哪吒的敢作敢为的渲染,烘托了主题,强化了高潮。在人物的塑造上,“吸取了中国门神画、壁画里的有用素材,采用装饰风格简练的线条,配以民间画常用的青、绿、红、白、黑等色彩,使人们感到常见又新鲜,既是传统的东西,又有提炼加工。”哪吒是“赤身露体,浅色肉身,配以红绫和金圈,闪着两只乌黑机灵的大眼睛,显出稚气与智慧;两道硬挺的剑眉,显得十分威武,一派不平凡的孩子英雄的形象”,李靖则“大红袍罩身,显出为官的身份,色彩华丽,有分量。衣角底下露出一块护膝铠甲,说明他是武将;武将文扮,合乎剧中情节发展的要求。”整个作品十分注重运用中国传统绘画重写意、意到神传的境界之美,让人看到画面就欣赏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韵味。《哪吒闹海》的配乐运用了民族器乐,鲜明的节奏和突出的民乐特色都使得这部作品凸显出中国的民族特色。这一切结合在一起,使得这部作品在国内外多处获奖,蜚声海外,国外舆论界赞扬中国动画“已达到世界第一流水平”。
以上几部作品民族特色突出,观后使人留下深刻印象,各国独特的文化之美更让人回味悠长:美国动画轻松幽默、角色自由而性格张扬,日本动画惟美内敛、人性复杂又对立转换,中国动画意境幽远、画风传神且优美写意。这些都是它们的独到之处。
四、我国动画民族化的出路
有些研究者将中国动画的缺陷归结为坚持“寓教于乐”宗旨,以至于作品概念化、模块化或是技术落后,与美日动画的先进潮流差距过大。这些认识虽有一定道理,但有些片面和偏激。根据对经典动画的分析,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动画片是一种文艺形式,必须符合文化事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既要有文化的民族风格,又要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点。同时,文艺作品还肩负着宣传文化的重责,不能简单粗暴地反对“寓教于乐”,而应深入掌握艺术创作的规律,吸取先进的经验技术,化为己用,重新塑造我国动画的民族形象,才是优秀作品诞生的前提。正如沃尔特·迪斯尼所言:“我不是主要为孩子们制作电影,而是为了我们所有人心中的童真(不管他是6岁还是60岁)制作电影。最糟糕的不是我们没有天真,而是它们可能被深深地掩埋了。在我的工作中,我努力去实现和表现这种天真,让它显示出生活的趣味和欢乐,显示笑声的健康,显示出人性,尽管有时荒谬可笑,但仍要竭力追求”。
剧作创作上,我国动画创作者应改变专攻神话、童话和民间故事的局限性,多选择反映现代社会的题材,用具有现代人文思想的作品去打动观众。这—方面外国动画片很值得我们学习,如美国的《狮子王》探讨的是爱与责任、生命和成长,《海底总动员》表现的是父子亲情以及人与动物的隔膜,《怪物史莱克》颠覆了睡美人的古老童话,从中解读出人在社会中身份转变的尴尬和困惑;日本的宫崎骏在《天空之城》、《风之谷》、《幽灵公主》、《龙猫》等片中传达出的是对人与自然共存的思考和关怀,大友克洋的《记忆三部曲》、《老人Z》、《蒸汽男孩》等反映了人性与机器工业文明发展脱节的忧虑,其他还有《名侦探柯南》对犯罪心理和悲剧性人性的研究、《蜡笔小新》对家庭伦理的剖析等,都说明了反映人性一也就是“寓教于乐”不能丢,但形式上要采用“春风化雨”式的潜移默化,避免板着面孔说教。这些作品取材广泛,但在对题材的处理上渗入了各自的民族特色,用动画角色的鲜明性格传达给受众各国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这些都是中国动画应该思考的问题。
表现风格上,我国传统动画在美术风格上曾经独树一帜,将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如水墨画、剪纸、折纸、木偶等,发展到极致,在国际上为中国动画打造了鲜明的民族形象。采用先进的三维动画设计技术,确实是当今美国动画的潮流,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如今风靡世界的日本漫画《名侦探柯南》、《蜡笔小新》等作品,依靠的还是鲜明的民族风格,而非先进技术。中国动画的现状决定了我们不可能有巨大的投人,与外国动画拼技术就是“以己之短,攻敌之长”,事倍功半。像2006年的《魔比斯环》,完全丢掉了民族的特色,理论上的大制作,换来的却是票房惨败,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我们如能借老一辈动画人为我们搭建的平台,弥补其背景粗糙的缺点,发挥其艺术性高的特长,必将再现中国动画创作的辉煌。
配音配乐上,我们应该学习美日等国的先进经验,将配乐放在动画创作的重要位置,画面与音乐协调统一,同时又要坚持我们的特色。像《牧笛》、《山水情》等作品,采用民族音乐,以乐传情,音乐与画面互为依托,就很好地传达了东方文化的韵味。
商业运作上,只有在动画片中塑造出动画明星,才可以围绕动画明星创出品牌,取得优厚的商业回报。《喜羊羊与灰太狼》在这一点上就比较成功,一些卡通形象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商业地位,由动漫形象衍生出了布偶、玩具、服装等产品,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链。
所以,中国动画的民族化创作应该广义地理解,不能局限在中国传统题材、传统艺术上,而应采用现代思维、现代技术,塑造出现代的、鲜明的民族风格,才能重返国际舞台,取得艺术上和商业上的双重成功。
五、结语
中国动画创作已经沉寂太久,国人对中国动画的再度繁荣寄予厚望。只有坚持走民族化的道路,用平等的眼光看待外国动画,借鉴而不是模仿,交流而不是同化,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继承而不是拘泥,挖掘而又勇于创新,将民族化的特征与现代化的人文精神相结合,才能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动画创作之路。
[责任编辑王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