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红玲
从1999年开始扩招以来,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表演专业相继开设。然而,从近十年的运行来看,在组织教学中,无论是学科课程设置还是教学模式,大多按照自己的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模式来组织,专业特点体现的不明显,专业设置缺乏针对性、指向性,存在与市场脱节的现象。有些学校虽试图做了些改革,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新专业所面临的困惑,无法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
目前高师音乐表演专业办学现状突出表现在:办学定位不明确,办学思路不清晰,专业缺乏特色,师资队伍和办学条件不完善。据我们的调查和了解,高师音乐表演专业所面临的困惑及存在的问题,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目标问题
培养目标是否清晰明确,是高师音乐表演专业教育质量保障的基础。高师音乐表演专业培养目标的问题是我们面临困惑的首要问题。
笔者曾就高师音乐表演专业的培养目标做过一个专门的调查,调查如下:山东师范大学音乐表演专业的培养目标描述为:“本专业培养学生掌握音乐学科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具有创新精神、实践和一定演唱、演奏能力,具备音乐表演方面才能,能在专业文艺团体、艺术院校及相关部门、机构从事表演、教学及研究的专门人才。”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表演专业的培养目标描述为:“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素质高、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具有高水平演奏能力和教学能力的演奏人员和教研人员。”河南师范大学音乐表演专业的培养目标描述为:“旨在培养具有一定的表演方面的能力,能够在专业文艺团体、艺术院校等相关部门从事表演、教学及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河北师范大学音乐表演专业的培养目标描述为:“主要培养具有高水平表演能力的人才。毕业生面对各级专业文艺团体、群艺馆,还可为学校、团委、艺术教研室、艺术团输送高级演出及组织管理人才。”
通过调查发现,和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工作者”的培养目标及专业音乐学院表演专业的“高级音乐表演人才”培养目标相比,高师音乐表演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显得有些模糊,不够准确。其职业适应性未免显得过宽、过高、过大。事实上,作为音乐表演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来说,既能从事音乐表演、策划、指导,又能从事音乐教育,还能从事音乐研究的高等技术性专门人才,并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一件事情。那么,高师音乐表演专业到底是培养什么人才?培养哪方面的人才?我们通过了解这个专业教学计划后其实仍然还是很茫然,也很盲目,甚至心里没有底。从这个目标定位中不难看出,正是因为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才导致其在定位时面面俱到,而面面俱到的结果使其不能突出和体现其“表演性”的特点而变成了“四不象”。
据调查,对于这一新型专业,大多数高师在培养目标上并不明确,虽设立了区别于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但由于各种原因,受传统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定势的影响,并没能真正实施,培养模式大同小异。这势必造成人才的重复型、单一型培养,这种重复办学的浪费最终将导致毕业生的就业困难。
二、课程体系问题
培养目标模糊,导致不能形成有特色的完整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是高师音乐表演专业面临困惑的又一重大问题。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①课程设置缺乏特色,除了不开设教育学和心理学等教师专业课程外,其他课程和音乐教育专业几乎没有多大差别,或虽设立了区别于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但却没有实施。②教学方法和手段陈旧,不能够充分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设备或完全依赖现代教学设备而忽视了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③单纯地运用传统的“一对一”的教学模式不利于节约教学成本,也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些学校虽然作了一些改革,尝试采取上大课或者中课的方式,但是只是一种变相的小课形式,是一种“集体时间个别分配”的方式,并没能开展好集体课教学。④实践教学课时不够,开展不好。
三、师资问题
高等教育大众化主要表现为高等教育的扩招,但是在发展中却严重存在着许多不顾条件、一哄而起争办表演专业的现象。很多高师师资达不到规定的标准和要求,具体表现在师资数量缺乏,专业种类缺乏,很多器乐学生进校后没有专业教师。教师学历较低,知识结构上也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专业技能上存在着普遍的单一性,艺术实践上存在着严重的缺乏性,这显然是难以达到高师音乐表演专业所要求的质量的。
另外,高师音乐表演专业的师资80%以上来自于高等师范音乐学院,少数来自专业音乐院校,教师队伍过于单一,缺乏“双师型”、“复合型”教师。这是一个教育体制的问题,也是一个历史问题。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培养高师音乐表演专业教师的机构,我国教师队伍的培养主要来自于高等师范院校,这些教师具有很强的师范性、较高的学术性,他们有着良好的教育教学素养和专业学术水平,有较好的理论基础,懂得教育教学的规律。但是,对于高师音乐表演专业教育的特点和内涵把握是远远不够的,这样势必给人才培养带来一些影响。有些高师在意识到“双师型”、“复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之后,也采取了一些“优化培训”等措施,但终因教师教学任务繁重以及教师培训经费严重不足等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
目前,高师音乐表演与音乐教育专业基本上是师资共享,最突出的问题是缺乏表演专业特色课程的师资,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
四、教材编写和使用问题
高师音乐表演专业在教材编写和使用上,目前存在很大的问题。据了解,目前高师音乐表演专业所使用的教材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所使用的教材大同小异,不管是专业课程教材,还是文化课程教材,基本上都是照搬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所使用的教材,甚至有些课程是由授课教师自编讲义,没有固定的课程教材。而造成这种局面最根本的原因是目前我国高师音乐表演专业教材极不完善,基本上是一片空白。
教材是教学之本,是课程目标的具化,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是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途径之一,也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客观条件之一。高师音乐表演专业照搬或套用其他教材,甚至没有教材可供使用,这种状况会导致高师音乐表演专业各专业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失去教学之纲,学生在学习中失去学习之本。那么,高师音乐表演专业教育特色的体现,高师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也将会成为一句空话。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这个问题很不利于高师音乐表演专业的建设与发展,甚至带来阻滞。目前虽然已经有很多部门以及高师音乐表演专业教育工作者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有些学院的学者、教师等也已在着手组织编写,但目前未见出版。
五、生源质量问题
目前,国内许多大学都开设了音乐专业,音乐表演类生源质量整体上不容乐观。优秀生源的竞争异常激烈。一部分真正具备表演天赋的考生首选目标是专业音乐学院,相比之下,报考高师音乐学院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绝大多数专业基础较差。与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相比,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在入学时的文化成绩相对较差,文化底子相对薄弱,专业基础也参差不齐,这给高师音乐表演专业的专业教学带来了较大困难。与其他专业尤其是理工科专业的学生相比,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显得个性化、时尚化、艺术化,具有很强的表现欲和自我意识,是高师的特别“一族”,只有加强学生管理工作,才能保证教学秩序和教育质量。
总之,高师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特色不鲜明和缺乏完整的教育体系,是造成高师音乐表演专业毕业生质量不高,缺乏竞争力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瓶颈。高师音乐表演专业与专业音乐学院及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是不同的教育类型,在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面前,怎样借鉴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及专业音乐学院办学经验,面向社会音乐领域及新兴音乐产业创建符合高师音乐表演专业教育规律与特色的第三类教育体系与模式,培养具有高师音乐表演专业特点的从业人才,是高师音乐表演专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此文为信阳师范学院“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成果)
责任编辑:文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