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小初
如今人们都非常真切地感到身处信息传媒时代,信息经由各种媒体入耳入眼,媒体间既激烈竞争又频频合作,竭力取悦和吸引更多的受众。广播凭借什么来拨动人们的心弦,赢得人们的感动、呼应、尊敬?归根结底,得靠广播人团结一心,艰苦拼搏,改革创新,为广播精心构造高洁的品格、高雅的内容、高妙的艺术,让富有特色的广播深入人心。
精心塑造广播高洁的品格
中国广播在改革开放三十年的道路上,始终坚持在实践中塑造广播高洁的品格。当前,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进一步强化这种品格。它突出表现在:坚持改革开放,摒弃落后保守;坚持以人为本,反对践踏人性;崇尚科学,反对愚昧迷信;崇尚法制,反对违法乱纪;崇尚客观报道,摒弃偏执造假;崇尚正义,杜绝挟私歪曲;张扬正直,远离谣言诽谤;歌颂美好,反对邪恶;提倡宽容大度,批判小肚鸡肠勾心斗角等阴暗伎俩,等等。
2008年,中国广播同全国人民一道共同经历了艰难壮烈的抗冰救灾和抗震救灾,经历了振奋人心的北京奥运会和年初的全国两会,还见证了海峡两岸关系转暖和世界金融风暴等历史时刻。中国广播和其他媒体一道,在应对这些重大、突发事件中锤炼自己,进一步加快加深改革开放,显著提高了新闻宣传的科学性和开放度,既实事求是地宣传报道我国坚持改革开放,取得经济和社会伟大进步,饱含热情地颂扬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抗震英雄和各行各业的先进模范,同时又勇敢地举起正义之旗,无情地揭露了一批官商勾结、草菅人命、瞒报重大事故的黑恶事件,由此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喝彩,并且赢得了国际同行的尊敬。中国广播在塑造自身高洁品格的长远道路上又扎实地迈出了非常重要和可喜的一步。
但是,广播队伍中也有极少数人并未把塑造广播高洁的品格当作自己的神圣使命,做出了一些令人痛心愧对听众的事情。比如有的广播电台一再违规播出涉性节目;有的热衷于制作播出虚假骗人的所谓互动参与短信有奖竞猜节目;有人报喜不报忧,也有人津津乐道于社会的阴暗面,使人一听就腻烦。
塑造和保持广播高洁品格,根本在于不断提高广播人的素质和精神境界,创立和完善并认真执行一整套贴切有效确保广播走向高洁的制度。广播在塑造自身高洁品格的道路上可谓任重道远。
努力奉献广播高雅的内容
近年来,广播电台频率多了,日播时间延长了,覆盖面持续扩大了,各式节目也不断涌现,广播电台节目内容更加丰富,信息量更大,受到广大听众的欢迎和好评。可是仍有许多听众和专业人士感觉听广播节目不过瘾,不中听不耐听,可供选择的内容有限。这是一个矛盾。广播理应格外重视“内容”,但实际上却存在许多没弄清的问题,工作往往陷入似是而非的误区。
比如,广播重视民生,百姓成了节目的主人公。这是广播节目的一大进步。可是有些民生节目却做得肤浅,纠缠于家庭私事、琐事,甚至把婚外恋、乱伦等丑恶行为大肆张扬,有的对抢劫、杀人、绑架等恶性案件着力渲染。这些内容极易引起听众的厌恶和反感。
广播本应是雅俗共赏。它需要通俗,但不能庸俗和媚俗。就目前情况来看,可能还是要在提高广播高雅的品位上着眼,力争以更多高雅的内容来吸引更多高品位的听众,改变那种在不少听众心里“广播高不成低不就”两头不搭的尴尬局面。
广播不耐听,还有一个原因是一些从业人员误解了“策划”的意义,偏离了“策划”的本义,由此把一些节目特别是新闻节目搞成预设议题、先验性、模式化的东西,掺进了纯技术构造的意味。比如凡宣传先进人物,一般都被描写成舍小家为大家,带病工作,顾不上子女老人的人物;说一个村一个县一个企业工作有起色,面貌有改观,也大多是领导班子得力,团结依靠群众,采取几条措施,总结几点经验;在完成上级宣传部门部署的“规定动作”时,有时翻出几个老典型,找出些许新材料,改一改,凑一凑,又堂而皇之地亮相于广播。长此以往,听众对于广播的新闻宣传肯定会缺乏新鲜感,这肯定不是广播愿意给人的印象。
新闻创新的路必须走,广播人必须以此为己任,要不断在社会生活中细心发现和艰苦发掘真正的新闻,绝不能主观构造、预设新闻,或者旧闻翻新,甚至制造假新闻。
广播内容高雅的必行之路是加快向专家办电台迈进。现在电台的一些节目常常通过请专家担任嘉宾或特约主持、特约评论员的办法来提升节目的权威性和知名度,这是专家办电台的一方面。但并非所有类型的节目都适用于这种办法,因为一些地方电台有时难于请到合适的经济、法律、科技、军事、体育等方面的专家频繁上广播,独立开办这些节目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对这种情形,笔者建议采取更开放一些的态度,在更广阔的空间寻找更适合的嘉宾、特约主持、特约评论员、特约记者、特约编辑等等,充实电台的外部人才库。要通过自觉主动引进高级人才加入广播队伍,并通过加强教育培训,促使一批水平较高的记者、编辑、主持人既具备较强的专业水平,又有较宽的知识面,尽快提升为专家型的人才,由此成为广播各类型节目的领头人。这样才能为打造广播名牌节目奠定坚实的基础。
内容高雅的广播理应带给人们快乐和幸福。物质财富和享受固然是快乐和幸福的基本条件,却并非快乐和幸福的全部内容。快乐和幸福还依赖于精神、信念、情谊、交往等复杂的条件,广播应该涵盖这些内容。过去开办过谈心类的节目,反映不错。而广播现时在这些方面的节目和内容实在太少,恐怕与缺乏这方面人才直接相关。广播节目在这方面有极大的开拓空间和用武之地。
现在不少广播人都羡慕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梦想有一天广播或许通过网络广播等方式也能兼收并蓄,贯通中外,具有海量内容。这里有一个悖论:广播如果融于网络,那还是广播吗?笔者相信广播将来所拥有和传播的信息量必会远远大于目前。到那时,为了适合听众的收听习惯,广播内容还是要划为节目这样的小单元,这意味着任何节目都不能随意地堆砌信息,仍然要精挑细拣,精耕细作,每个广播节目兴许都要比现在投入更多的精力,需要更深厚的功力。海量的内容依托于和表现为许许多多精粹的节目,必将使未来的广播内容具有崭新的面貌。
全力提高广播高妙的艺术
广播自诞生起,就与艺术有缘。广播既播出各种艺术门类的本体内容,也播出它们的动态新闻。不仅如此,广播还不断学习借鉴各种艺术门类的创作办法和经验,使自己的内容和表现手法日益丰富多彩。
长期以来,广播界出现过许多经典之作。这些佳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极有文采,听后令人叫绝。比如江西人民广播电台1987年获全国优秀广播节目一等奖的系列报道《不废江河万古流》,标题大气,具古文之美,浓缩主题非常贴切,系列报道共五篇,每篇都行云流水,篇篇都有精炼的佳句闪亮,体现了较高的文学能力。再比如江西人民广播电台1997年获中国广播电视奖、中国彩虹奖一等奖的录音通讯《东江源头三百山》,作者通过随行采访来江西安远三百山旅游的三名香港大学生,生动细腻地展示了内地和香港山水相依的亲情,其中有一段文字特别美:
“来三百山探东江源头之水,通常有两条路线。春夏季节,人们习惯走小路:乘船逆水而上,洗温泉,看瀑布。那水热气腾腾,气势磅礴。秋冬时节,游人大多走山路,直奔山顶看源头,觅水迹钻密林顺势而下。那水是涓涓细流,在沟底、石壁处时隐时现,别有一番风情。半山腰处有个知音泉,知音泉是三百山最迷人的地方。春夏季节,水势凶猛,环绕知音泉的石壁上有两股山水南北相向,落入深潭,形成两处巨大的瀑布飞流直下,声震山谷。抬头看,那水仿佛从天上下来,飞溅的水花把整个山谷搅得雾气腾腾;往下看,急促旋转的湖水中有两股清泉首尾相接,相互追逐,嬉戏玩耍,水声觅知音。游人到此都流连忘返。”
一段美文一气呵成,显示作者极强的文学功力,使人赞叹和震撼。
可惜这样大气简洁的标题和清纯的美文实在不多见。倒是不时有人表达一个意思:“新闻和文学是两码事,新闻太有文学味是不行的。”其实人为地给新闻和文学设置藩篱对于广播节目的进步是不利的。我们应当鼓励广播记者、编辑、主持人多读书、多学文学、多想词、多炼字,多在新闻写作和主持节目中运用文学,让广播中的美文多起来。
近年来,我国广播界较快地兴起了一股“故事热”,不少电台办起了故事节目、故事频道,适应和满足了许多听众探究历史知晓社会万象的求奇求知欲。还有不少电台在新闻节目中采用讲故事的方式来播报或穿插新闻故事,或在专题节目中播人物故事、地方故事、旧闻新播等,使新闻类节目更好听。
在这个故事化浪潮中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注意新闻与故事既能互相融合又应有所区别。广播中独立的故事节目所播出的故事有时可以虚构人物、情节,但广播新闻类节目借用故事播报或讲述新闻故事却不应有半点虚构,否则就会成为虚假新闻。目前有些媒体刊播的“新闻故事”常常夹带一些事后补拍补录或请人代演的手段,令人怀疑其真实性,不值得效仿。二是新闻故事和其他故事一样,都有故事的主人公,同时必须有若干曲折的情节和相当的细节,否则就不成其为故事了。所以,倘若我们想采用故事形式创作新闻,就一定要千方百计搜集尽可能有用尽可能多的真实可靠的素材,包括在采访中重点采集有关人物有特点的音响、神采、动作,以及相关物的特征、景色,特别是要注意采录主人公的生活曲折经历、思想心理变化等,这样才能成为有好米下炊的巧妇。记住:细节决定新闻故事的成败。
广播生产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民服务,是给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新闻信息产品。因此,如何艺术地高效地与听众沟通和互动,吸引听众愉快地自愿地参与到广播中来,全身心地支持和热爱广播,直接关系广播的生存与发展。
(作者单位:江西人民广播电台)
栏目责编:胡江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