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2009-03-13 05:11孙发明王克胜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9年4期
关键词:学科探究过程

孙发明 王克胜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中明确提出:“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设置认知冲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要合理安排教学,让学生亲身经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要指导学生学会选择与确立主题,分析需求并规划、设计内容,根据需要与创意获取并加工信息,准确表达意图或主题思想。”过“探究”活动能够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并能有效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因此,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合理组织与实施自主探究活动将是我们每一位信息技术老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信息技术学科中自主探究活动的一般设计原则

1.科学性

信息技术虽是一门应用广泛而又发展迅速的学科,但它与其他学科一样,也有严格的课程体系与标准,因此我们在设计自主探究活动时,也应遵循其科学性原则,不能想当然。要遵照信息技术学科的知识技能以及蕴含在信息技术学科中的基本思想,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要适当选择能反映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内容,让学生有机会了解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及其在生活、学习中的作用,激发学生进行技术创新的动机,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适应能力。

2.可行性

由于信息技术教学起步晚,各地信息技术教学的经费投入、基础设施、师资水平等都存在较大差异,课程开设情况也参差不齐。因此,高中学生的信息技术起点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之间,甚至一个学校内,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设计学生自主探究内容时,也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不能完全依据教材本身而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要在充分了解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基础上,有目标、分层次地制定学生自主探究的内容,这样既能保证起点水平较低的学生能够适应,也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使所有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3.特色性

在设计学生自主探究内容时,要注重信息技术学科的学科特色,特别是学生动手能力和利用网络进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在充分考虑高中学生起点水平及个性方面差异的情况下,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提倡通过课程内容的合理延伸或拓展,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对于发展不均衡的地区或学校,在达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应该鼓励其因地制宜、特色发展。例如,我在教授Excel软件一节时,就让学生帮我去完成学校月考成绩统计工作(我校高三每月进行月考,成绩都需统计)。通过任务驱动,让学生主动去学习课本上的知识,这样既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完成了知识的掌握,也能够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软件为生活服务的意识。

4.合作性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够培养个体的独立思考能力,当然合作学习也不可缺少,合作也是学生主体学习的一个主要形式,因为在智慧与智慧的碰撞中会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因此,我们在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建构新知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例如,我们在利用网络进行新知探究时,由于网络具有交互性特点,学生自选主题参与在线论坛,论坛中学生相互启发、交流补充、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面广量大的交流合作中不断吸收新信息,不断修正、完善、深化个体学习时所获取的知识,完成新知的学习,实现自我超越。

●信息技术学科中自主探究活动的一般组织环节

信息技术学科中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教师依据《课标》和教学需要向学生提出问题,并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促使学生进行认知的同化,并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问题的探究中去。

2.制订方案,筛选实施

针对教学中提出的问题,教师指导学生制定探究计划和探究方案,以此来培养学生设计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设计探究方案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生个体存在的差异,各小组的方案可以是不同的、多种多样的。当然,有的探究方法可能还不够完善,通过各小组之间的讨论交流,根据自己的假设绘制蓝图,并将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示给其他同学。这种讨论交流的过程,一方面能够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还可发展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更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情感。

3.实验探究,科学实施

根据设计好的方案进行探究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当把任务交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发现的主人。学生依据所学的知识进行探究,教师随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学生间也可合作解决问题。通过这种探究活动,学生不仅能够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也能够在探究过程中充分体验到智力劳动的艰辛以及科学发现的喜悦。

4.得出结论,评价总结

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关键是让学生在实施过程中,得出结论。这有助于培养学生总结问题的能力。

●信息技术学科中自主探究活动的教学实施策略

学生自主探究,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个体认识的差异性,自主选题立项、自主查找资料、自主思考组合信息、自主体验探究过程(自评、互评)的一个探究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在信息技术学科中实施自主探究活动时应注意以下几种教学策略:

1.教师选题与学生自主选题相结合策略

2.自主完成任务与同伴合作、教师指导相结合的策略

3.联系生活实际,注重形式多样化的策略

4.加强网络探究的引导策略

学生选择探究性学习课题应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避免选择脱离生活实际或难以完成的任务。当然也决不能照搬课本,要依据教材中的知识点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状况,做到“依据教材,而不唯教材”。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不仅仅在于完成探究学习活动任务,更重要的是在探究过程中引发想象力、激活思维力、诱发创造力。因此,讲究自主探究活动的教学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信息技术自主探究活动中教师的作用

1.引导者

“自主探究”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独立解决新问题的一种自主学习活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学习活动。但不是说学生“自主探究”就是老师放手不管不问的过程,教师从探究课题的确立到探究过程及方法直至最后的结果评价,其引导者的地位都是不可小视的,教师的引导效果可能直接导致最后的探究成败。

2.组织者

教师更是探究活动的组织者。探究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学生分组,选出小组长(经必要的培训更好),并让不同潜质的成员组合为一个小组(异质分组),小组内有明确的分工。比如,大家共同商定探究计划,有人负责操作,有人协助操作,有人负责观察和记录,有人负责在班上汇报和交流。小组内成员的角色可在不同活动中转换,使每个成员都有在不同方面得到锻炼的机会。在同一个模块的学习过程中,小组组成也可做一至两次变换。

3.参与者

教师不仅是引导者,更应该是参与者。新课程理念中强调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打破原先“一言堂“或“高高在上”的角色。教师将和学生一起打破课堂的“宁静”,要经常离开讲台走到学生中间去,同时也要走出课堂,利用生活、社区中的教学资源,与学生共同观察、探究、讨论、感受和体验。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信息及时交流,建立一个平等、和谐、互动、共生的师生关系,这样就为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提供一种宽松融洽的氛围。以学生为中心,积极参与学生互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己去进行情感体验,陪伴学生共同成长。比如我在教学中就组织一次利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汶川地震募捐电子宣传海报。从上网收集地震相关资料到文字组织,最后到版面制作,教师自始自终参与该活动的全过程,并给出适时指导。这样教师通过全程参与,也能够清楚地了解到学生制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评价时也就更有针对性。

●结束语

总之,重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中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也提出了明确的目标。我们相信,只要每一位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认真钻研新课标,深入分析教材中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扎扎实实地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不断总结经验,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学将一定能成为学生喜欢的、易于学生发展的课堂。■

猜你喜欢
学科探究过程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设问引导探究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超学科”来啦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
雪花的形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