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华兵
摘要:以人为本的人是少数人还是多数人?作者认为是多数的人,从而提出了以人为本向以仁为本的转变,并分析了以仁为本对企业的重要性。最后从主体出发,分析了以仁为本如何在企业得以实施的办法。
关键词:企业;以人为本;以仁为本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02—26—02
以人为本成形于文艺复兴时反对宗教的“神性”。在现代社会,人本思想都主要是相对于物本思想而提出来的。以人为本强调的是人相对于神和物,人才是世界的中心。它经历了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和历史唯心主义的理论缺陷,中国共产党现在所有关于以人为本的论述都十分明确地指出:以人为本是以广大的人民群众为本。
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从事商品生产和交换,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经济实体。企业以追求剩余价值为目标,首先满足资本家的利益需求,为了追求更大的剩余价值,他们注重的是机器设备带来的效率。梅奥的“霍桑试验”引发了管理学上的一场革命,开始把人当作“人”,而不是机器的附属物来看待,更加注重员工的利益需求,而现在扩大到企业对顾客、股东的重视。1999年的“世纪变革中的经营管理——世界500强系列讲座”中,惠普总裁普莱特提到:惠普文化的核心之一是“信任和尊重个人”,而海尔老总张瑞敏指出:海尔强调对两部分人的尊重:一部分是员工,另一部分是客户。在近年来,众多企业将“人”扩展到与其有关的所有利益相关者的社会人,即注重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
最近发生的三鹿奶粉事件,据卫生部12月1日通报指出,截至11月27日,全国累计报告因食用三鹿牌奶粉和其他个别问题奶粉导致泌尿系统出现异常的患儿29万余人。三鹿这个2006年《福布斯》中国乳品行业第一位,品牌价值达149.07亿元的企业将不复存在。三鹿奶粉事件与制度不够健全、政府部门的监管不严等有关,但从企业自身来分析其中最主要的是企业以人为本的淡漠。以人为本可以是少数的个人为本,也可以是以社会全体利益相关者为本,三鹿选择的是少数人,而忽视了自己肩上的社会责任。如何实现以人为本与企业社会责任的统一呢?如何做到企业义利的统一呢?
企业的“以人为本”走过了从仅满足人的利益需求到不断实现人的更多需求的满足发展,走过了以资本家、企业员工为本,正向以社会全体利益相关者为本的发展。这与ISO9000以产品质量求生存,到ISO14000单一注重环保,再发展到SA8000注重企业全面的社会道德和责任发展相一致,与党所说的以人民群众为本,人民当家作主相一致,与马克思所说的不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相一致。以人为本从人的单一需求满足向人的更多需求的重视,从少数人向多数人的转变,将少数人需求的满足发展为注重多数人的利益权衡,“最初只有人字,后以二人相爱,人旁加二为仁”,[1]而当“人”发展为全社会的人时,以人为本就发展为以“仁”为本。“仁”作为儒家学派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以“仁”为本有利于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企业的凝聚力,有利于增加社会对企业的支持和帮助,有利于企业业绩、声誉的双丰收,并使企业能够形成一个一贯的行为模式。做到以“仁”为本时就实现了企业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的统一,实现了企业以人为本与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的统一,实现了企业的义利统一。以“仁”为本是企业以人为本与企业社会责任的统一,而企业的社会责任包括企业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以人为本已经基本上深入人心,而如何走向以“仁”为本呢?
一、企业坚持以人为本为基础,大力倡导以仁为本的企业文化
(一)以企业员工为本是基础和前提。营利是企业的一个重要目标,但并不是它的全部。企业的发展应该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在实践中,企业的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企业和员工利益时常发生矛盾,这与企业领导层的认识、管理能力,与员工的思想认识等相关,我们应更好地将企业的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企业和员工利益之间的协调与平衡。大河水满小河溢,注重企业的整体利益和眼前利益是必要的,但是当经营思路和战略意图确定之后,唯一的关键因素就是人才。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关爱员工,才能增加他们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才能实现企业的又好又快的发展。企业的发展为员工的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必备的条件,而员工的成长又是企业不断发展的动力。
(二)恰当地处理与社会的关系。实践证明,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履行社会责任情况与企业社会形象的提升成正比。[2]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主体,具有经济属性;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组织形态,它具有社会性。一个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创造利润,在对员工、股东负责的同时,还必须承担对与自己利益相关者的义务,包括对企业的消费者、供应商、政府、社区等利益负责。在今天,以人为本对世界影响日益深远,要求企业由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管理理念,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转变,把追求利润与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统一起来。大量事实证明,企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可以将社会责任转化为企业的影响力、竞争力和发展力。
(三)努力树立以仁为本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紧密联系。以人为本并不完善,从更高层次上理解以人为本就是其与企业社会责任相统一的以仁为本。以仁为本有利于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有利于提高社会对企业的评价,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企业应首先提炼好其核心价值观,因为价值观主导和支配了企业文化的其他要素,树立人的价值高于物的价值、共同价值高于个人价值、社会价值高于利润价值,并将以人为本与企业的社会责任统一纳入企业以仁为本的文化体系中。其次,加大宣传,传播以仁为本的理念,重新建立成功企业评价体系,从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评价一个企业。最后应建立企业内的监督检查和激励制度,通过自查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通过适当的奖惩来宣扬企业的价值观,落实以仁为本这个理念。
二、发挥企业领导的主导作用,科学管理,民主决策
以人为本要发展到以仁为本,企业领导起着决定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领导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作为企业领导应该放下架子,经常深入基层,尊重、关心员工,同员工一起制定职业规划,不断培养员工,给他们一种成就感。从员工实际出发制定公司的规章制度、管理方式,实行开放式、人性化的管理,通过厂务公开、员工投诉制度、监督检查制、纪检信箱举报制等方法,积极鼓励员工参与企业管理和决策,对企业重大决策、重大投资、财务状况、领导廉政情况、制度执行情况公开,广泛接受员工民主监督,提高员工主人翁意识,使他们为企业的发展献计献策。同时运用法律法规制度,加强监督查处力度,规范员工行为准则,健全考评机制,实现以人为本与制度管理的融合。
三、员工积极参与企业的管理与决策,将社会利益放在企业利益之上
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是员工,一个企业的成功有赖于员工的贡献。以人为本使员工得到了充分的尊重,也为员工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从一定程度上说,企业与员工的利益是一致的,企业的发展带来的是员工的快速成长,而员工的成长也将促进企业的不断成长。企业员工应该积极参与企业的管理和决策,为企业的设备管理、安全管理、财务监督管理等积极出谋划策,对企业的生产提出合理化建议。但是当企业的利益与社会大众的利益出现矛盾时,企业员工应该怎么选择呢?如果没有正确的认识就容易走入误区,所以员工应该加强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学习,努力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将企业道德与社会道德相统一。当两者出现矛盾时,以集体为标准,将社会大众的利益放在前面,而不是仅仅考虑自己和企业的利益。
四、政府加强宣传和监管,实现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的统一
政府承担着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的经济职能,以及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社会职能。要走向以仁为本,政府起着积极的推动和主导作用。政府首先应该加强宣传和引导,使以仁为本的观念深入人心,帮助企业及其员工树立以仁为本的思想。其次,应该加大法律监督,当企业行为违法违规时,进行严厉查处;当企业的发展与社会公众利益、生态环境冲突时,通过不断完善法律法规来调控企业行为选择。注重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的统一,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而职业道德是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侧重点各异,但有相同的地方,它们都指导人们的行为选择,有着共同的道德调解作用。要做到以仁为本,在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同时,还应该加强社会公德建设,避免再次发生企业生产违法产品而没有一个员工站出来的情况出现。
五、社会及时反馈和监督,促使企业义利统一
企业做到以仁为本,受益的是整个社会,而企业做不到以仁为本,受害的也是整个社会。社会有反馈和监督的权利和义务,企业的形象和美誉度来自社会对企业的评价。企业以仁为本的动力来源于社会的监督和社会对企业认真落实以仁为本的鼓励。一个以仁为本的企业,它的满意度和美譽度都比较高,顾客也愿意选择这类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但企业有营利的目的,如果以仁为本久久得不到社会的肯定,它们也会丧失信心,而社会的导向和反馈就起不到实质的作用。社会作为一个重要的监督主体,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起着道德、舆论和经济的监督,所以社会应该及时对企业落实以仁为本做出反馈,并加强对企业的监督,促使企业将营利与注重环保、以人为本与承担社会责任相统一。
参考文献:
[1] 黄现璠.古书解读初探[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 刘海英.现代企业必须履行社会责任[N].中国建设报,2008-06-24(07).
(责任编辑/刘惠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