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良成
“今天你山寨了吗?”就跟前几年“今天你伊妹儿了吗”和“今天你炒股了吗”一样,在社会上广泛流行。山寨“一夜成名”,俨然成了2008年最热门的词汇之一。从山寨手机到山寨电脑,从山寨明星到山寨电视剧,直到岁末年初的山寨春晚,山寨红遍网络,大有形成山寨文化之势。
■ 生活无处不山寨
相比落草为寇、占山为王、不受朝廷管辖的山寨,今天的山寨,却成了拼装仿冒、新潮时髦、功能强大、价格便宜的代名词。
今天意义的山寨一词,始于2003年。一家叫做“MTK”的公司提供了一种手机芯片和软件平台,生产厂商只要进行外形加工,添加顾客需要的喇叭等功能,装上电池即可出售。这家公司颇有新意的促销,令很多企业和个体小作坊一拥而上,山寨手机由此进入批量生产。有资料显示,MTK2007年在中国大陆市场的占有率达到42.8%,2008年接近50%。
从此,山寨一发不可收拾,迅速蔓延到其他领域。
在重庆电脑城和手机销售集中的商业区,山寨产品热销。消费者反映,首先是价格低廉,其次是个性十足。重庆沙坪坝华宇商街,山寨手机比比皆是,一些商家甚至提供比品牌手机还好的服务。
在南京,出现了山寨一条街——南京市文安街,那里有一段鳞次栉比的山寨店群,乍一看,以为是国内外知名产品的店铺,仔细一看才发现,屈臣氏、星巴克、必胜客、李宁、哈根达斯已被山寨为曲同氏、巴克星、必胜湖、李明、哈根波斯等。
除了模仿产品,山寨恶搞也风起云涌。比如,山寨版“诺贝尔奖”在网民的投票中闪亮登场:“诺贝尔生物学奖”得主是华南虎事件中的周正龙;“诺贝尔文学奖”颁给纪连海,因为他考证出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真正原因是婚外情;“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经济学家徐滇庆,因为他坚持说深圳房价不会跌;“诺贝尔物理学奖”授给刘翔“零阻力”比赛服设计师。
更雷人的是,西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6名大学生,用废旧的塑料瓶、废纸片、垃圾箱掏来的百事贴等废品,将寝室装饰成了太空舱,其效果照片在网上一发表,立即引来大量点击,网上热议为山寨版“神七舱”。
山寨一路热炒,且不断浸润在人们的生活中。一位杭州网友在网上晒出了自己的山寨版生活:“早上,我被山寨版鸟巢造型的手机铃音叫醒,洗脸后抹上‘迪奥润肤霜,泡上一碗‘康帅傅红烧牛肉面,再喝袋‘豪牛牌酸酸乳,然后潇洒地穿上‘阿迪瓦斯运动服出门……”
■ 山寨背后的“草根文化”
一项网络调查数据显示,参加调查的34418人中,66.15%的人表示会考虑购买山寨手机。
山寨产品为何吃香?有人算过一笔账,市面上最时髦的苹果手机,市价8000元左右,其仿版山寨机价格只有2000元,甚至1800元也能买到。仿版机买4部才相当于正品机1部的价格。如果仿版机用一年报废了,那么,正品机用4年再也不是最时髦或流行的款式了。许多山寨迷说:“花100块钱买MP4,享受1000块钱的快感。我们买不起高档产品,因此,山寨一把又如何?”
人们购买山寨产品动机的背后,已经深深刻上了“草根需求”的烙印。
如果仔细分析山寨的市场流变,不难发现,它一开始瞄准的是低端消费群体,使用者大都是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工。但是慢慢地,它突破了低收入消费群体的局限,演变为一种大众流行时尚。价格低、功能多,让它备受青睐。山寨走了一条低端路径,直接把貌似高端的产品送到普通百姓手中,就连白领们也纷纷响应“无山寨,不销魂”的号召,加入到山寨产品的消费行列,这才创造了山寨奇迹。
山寨越炒越火,逐渐从经济行为演变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且不断地蔓延。
刚凭借山寨版《丑女无敌》赚得盆满钵满的湖南卫视,最近又要推出由“快男”出演的山寨版《流星花园》;山寨版《百家讲坛》尘埃尚未落定,新生代作家蒋方舟就自曝在其母协助下拍摄《百家蒋坛》的经过;山寨版《红楼梦》则引得了新版《红楼梦》制作人李小婉亲自上门探访;西部某大学启动了山寨版林黛玉的遴选……
就在山寨现象令人目不暇接之时,2008年底,北京孟先生公开向央视春晚叫板。他宣称自己要办一台山寨春晚,大年三十在网络上直播,与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PK。老孟的叫板引来网上应声一片,很短时间就收到了网友自发报名的千余个节目,甚至有商家愿意投巨资资助。
更令人们惊奇的是,不入流的山寨风居然刮进了《新闻联播》。这一事件标志着山寨风闯入了主流文化的视野,以至于有人惊呼:“草根文化的全盛时代已经到来!”
■ 对山寨热的冷思考
一家网站就山寨文化作过一份调查,结果显示,38.7%的人认为复制是山寨文化的代名词;40.8%的人认为山寨文化是一种创新。山寨风的盛行,引起社会普遍关注,也引起专家学者广泛争议。其博弈的核心便是,对山寨文化该封杀还是该宽容?
一方认为:顺应民心,风头正劲。支持者们说,山寨文化并非洪水猛兽。所谓存在即合理,只要山寨做得假而不劣,冒而不次,就完全有存在的理由。在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顾晓鸣看来,人类的文化发展史就是一个山寨文化蓬勃兴起的过程,“远的如《诗经》、乐府诗歌,近的如《刘三姐》里面的对歌,都可以算作山寨文化,它们最初都是诞生于民间,属于自发形成。后来才由政府采集、文人加工,从而成为经典流传下来。甚至可以推论,宋词、元曲这些文化经典,由于词牌、曲牌的曲调都来自于民间,因此也可以说是从山寨起家。后来的京剧、越剧、昆曲同样如此。”中山大学文化研究所所长李宗桂认为,山寨文化是对相关行业特别是垄断行业暴利行为的反抗,“山寨文化、山寨产品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它迫使庙堂文化、庙堂产品更加注意自己产品的平民化”。
另一方认为:侵权克隆,强取豪夺。有观点认为,山寨文化就是盗版文化、侵权文化、强盗文化。它盗取他人的知识产权,经过组装、拼凑、换版、贴牌,俨然正版充斥市场,成为消费者的新宠。山寨文化是劣币驱逐良币,市场经济的自由也就像贴牌一样,变得一文不值了。山寨产品为什么这么便宜?因为它不必缴纳17%的增值税、销售税,不用花大价钱研发产品;它是盗取他人知识产权,改头换面地组装拼凑一番。甚至有人疾愤不平:“山寨文化的泛滥与其说是对草根创新精神的标榜和昭彰,不如说是对中国知识产权意识严重缺位的裸露与讽刺。”
还有一方认为:自由发展,自生自灭。在正反双方博弈中,一种中立的观点认为,从文化发展历史来看,大众文化、民间文化、低俗文化,一直与精英文化、主流文化、高雅文化对立存在,谁也消灭不了谁,谁也不应该利用文化权力打压谁。当然,山寨文化产品如果涉嫌侵权抄袭,自有法律予以规范。但抡着捍卫文化的大旗去喊打喊杀,不合适。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于海在批判山寨文化低级趣味之后说:“人不可能一直崇高,也不可能一直恶搞,因此,主流文化和山寨文化并存的现象是正常的,山寨文化让我们的表达方式更真实,也更多样。”对山寨文化是封杀还是宽容,目前仍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对此,业内人士指出,一方面应加强山寨产品的管理,严防违法山寨产品;另一方面也可考虑让山寨产品接受市场竞争,优胜劣汰。让其自由发展,自生自灭。
是耶?非耶?关于山寨文化的争论可能还将持续一段时间,但能够肯定的是,山寨文化如今已登堂入室,成为一个需要所有人去正视和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