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耀钦 李 灿
受金融危机以及土地、能源、劳动力等要素影响,国内外资本,正加速向“风景这边稍好”的中国中西部转移。
资本寻机“西进”和“上山下乡”,这是肯定的。但这些资本具体会落户到哪里,却是不确定的。资本的转移既可以在不同国家间进行,也可以在一个国家内部不同区域进行。
与中西部的许多地方竞争,我们眼下的条件不一定有别人好;与越南、老挝、印度或者许多非洲国家比,我们的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未必比别人低。
大项目有大利润,大利润产生大诱惑——所以不妨投其所好地编制大项目,以其为“饵”,吸引资本入驻。
第一招: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的首要任务就是资源普查——这种普查不是像“特色资源带动方略”那样寻找独特的稀缺资源,而是普查“现在没有的或完全不成气候的、但可以根据自身地理条件很好发展的”资源。很多区县对这种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等情况,并非了然于心,所以导致编制吸附资本的大项目时,缺乏“兴奋点”。所谓因地制宜,就是要抓好大项目的编制、储备和包装工作(重点打造劳动力密集的种植及加工业、畜禽业和劳务业),然后对症下药地寻找“对口”资本。
第二招:解决对接。
一家一户的小生产如何与国内外下乡资本进行对接,这是项目吸引资本的关键点。江津编制柑橘果业项目吸引资本时,澳门恒和果业一到江津就提出这样的条件:不和村一级签约,也不和单家独户合作。理由是前者不是一个法律意义上的经济实体,而后者,与千家万户订合同,违约后的惩处成本很高,合同相当于一纸空文。实践证明,在农村土地承包期限内和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下,允许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出资入股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个很好的方向,在解决对接问题时不妨借鉴,走一条“政府引导、资本运作、农民参与”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第三招:绿色通道。
良好的投资环境也是项目吸附资本的一个重要砝码。为吸引资本投入农业产业化大项目,必须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出台系列扶持政策,对资本注入的产业化项目实行“三优先”,即土地使用优先、稅费减免优先、技术服务优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