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敬
2008年6月,我市结合农村乡镇人才队伍建设计划,采取“给身份、给待遇、给位置”的办法,通过政策引导选派大学生到村工作,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关注和重要批示。年前,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陈存根赴涪陵、彭水看望慰问大学生“村官”时,提出了四点希望:要适应环境,保重身体;要深入群众,虚心学习;要努力实践,锻炼提高;要服务人民,体现价值。2009年,重庆还将继续推行“大学生‘村官计划”。在第一批大学生到村工作的半年多时间内,为让大学生“留得住、干得好、能成长”,各区县都有一些新探索。本刊特组约了这组稿件,供读者参考。
2008年9月21日,到北碚区澄江镇北泉村任村主任助理的第二天,大学生胡云晓一早便和北泉村计生专干陈小琪一起下村,那天的任务是发放计生用品、收取儿保费。从七组东山坝走到松树堡,整整一上午,走家串户,东家长西家短。这些都让胡云晓觉得新奇,村民也好奇地打量着这位大学生“村官”。
“幸好我有‘泥腿子导师点拨,他们让我很快摆脱了迷茫,在农村工作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北碚区选派大学生到村任职后,为每名大学生“村官”配备两名具有丰富农村工作经验的镇、村干部作为“泥腿子导师”,胡云晓的两位“导师”一位是龙泉村村支书龙天真,一位是镇党委宣传委员艾云,“村里的‘导师是我工作上的老师,她在我具体的工作中教我如何处理纷繁复杂的农村事务,如何跟农民讲话,如何知道群众的所需所想;而镇里的‘导师是我思想上的老师,在我迷茫或找不准自己位置的时候,她会点拨我,教我从不同层面去分析问题、把握实质”。
两位“导师”在胡云晓的成长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胡云晓至今还记得第一次在会上不知道讲什么的窘迫。10月9日,村里在中坝组召开“森林工程城周屏障工程动员会”。村支书讲完话,让胡云晓也说两句。从来没搞过农村工作的胡云晓完全一头雾水,她窘迫地跟村支書说:“我下次讲吧,今天没有准备。”
会后,胡云晓忍不住问“导师”龙支书:“你讲得这么好,一讲村民都不闹了。我应该怎么讲呢?”龙天真耐心地给她提了3条建议。第二天,在东山坪召开动员会时,胡云晓井井有条地谈出了自己的看法,赢来村民阵阵掌声。
从得到村民认可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虽然距离遥远,却是胡云晓每时每刻思考的问题。
“农村工作比较烦琐,要把它做得井井有条,必须抱着一颗为民服务的耐心和诚心”、“做农民工作不是件简单的工作,在这里处处是学问”……胡云晓每天都坚持记笔记。她特别渴望星期五下午的到来,因为按规定镇里的“导师”会检查他们的工作日记,并就问题交流看法。“艾委员会根据我的工作日记,给我提很多建议。让我能及时知道工作上的偏差。”
镇党委每月还要举行一次“村官座谈会”,由镇党委书记主持。会上,“村官”们要汇报自己一个月的主要工作,镇领导会将好的做法提出来让大家学习,不好的则勉励改正。正是各个层级的严格管束,给大学生“村官”的成长提供了充满压力也充满动力的环境。
慢慢地,胡云晓在“导师们”帮助下,朝着镇党委书记提出的“能说会写善协调”的目标迈进。在院坝连心会上,村民黄太强就信任地向胡云晓抛出了自己的难题:“我家的瓢儿白浇了水,为什么还是会干死呢?”
几天后,黄太强意外地在村委会办公楼布告栏看到了《如何防治瓢儿白根瘤病》的文章。原来村民向胡云晓提出问题后,胡云晓经多方查证,了解到瓢儿白干死是因为患了根瘤病,她还找到了治疗这种病的农药配对比例。龙天真给她建议:“这些信息不只黄太强需要,你应该想到要向所有村民提供。”于是,胡云晓就将自己收集的信息张贴了出来。
熟悉工作后,胡云晓开始发挥自己在电脑方面的特长。她利用远程教育室的信息资源为村民举办培训,如结合专业给农家乐老板培训“北泉村如何发展生态旅游”、“冬季蔬菜常见病的预防”等等。
11月,胡云晓根据自己在北泉村了解的森林工程实施的情况,撰写了《生态搭台,经济唱戏——以生态旅游促进城郊农村经济发展》的调研文章。12月,她又结合自己的远程教育工作写了《利用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夯实农村基层党建基础》的调研文章。作这些调研文章,胡云晓很用心。
“我是学涉农管理的,我觉得农村是个大舞台。我希望当好一个真正的‘村官。”谈到这里,胡云晓的眼里焕发着光彩,“在山里迷路了,村民会亲切地叫我‘小胡还给我指路,从田土边路过,挖红薯的村民会递过来一捧红薯,到村民家学习如何采摘广柑,大婶又塞来一包黄澄澄的广柑……我为村民做了一点点事情,他们都会挂在心头,能为他们干些实实在在的事情,真的很好,很有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