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慧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初召开的知识分子会议,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对知识分子采取“团结、教育、改造”的政策。在对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改造的过程中收到一定的成效,但同时也出现偏离并造成不良影响。1956年知识分子会议顺利召开,解决了长期存在的问题,提高了知识分子参与新中国建设的积极性。知识分子也经历了从喜忧交加、不解和困惑到积极拥护新政权的心态转变。
关键词:新中国;知识分子;政策
中图分类号:D6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63(2009)06-0023-04
新中国历史上的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是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9月中共“八大”的召开,这段时期,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初召开的知识分子会议,党和政府对中国的知识分子的政策可以用“团结、教育、改造”来概括,而知识分子也经历了一次艰辛的思想改造过程,他们对党和政府知识分子政策的态度也经过了几许变化。
一
新中国成立之初,按政治倾向和信仰的角度划分,当时中国的知识分子群体存在着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和国民党知识分子或亲国民党知识分子。但是,这两者都只占知识分子的少数,国民党知识分子或亲国民党知识分子更是随着国民党在大陆的失败撤退到台湾或国外。因此,游离于国共两党的自由知识分子构成了新中国成立之初知识分子的主体,中国共产党制定的知识分子政策也主要指向这一群体。
当时从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大约有200多万人,由于他们大多数出身于剥削阶级家庭,其中不乏官僚、地主、资本家等社会上层家庭,新中国成立前又长期受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乃至帝国主义的影响和熏陶,他们并不天然就具有向党靠拢的思想意识,在他们思想深处,甚至带有资产阶级思想和封建买办思想,一些人思想深处存在着崇美、亲美、恐美心态。更为严重的是,知识分子中还隐藏着极少数反新中国政权分子。
大部分知识分子怀着喜忧交加的心态迈进了1949年,虽然他们对于国民党的统治早已失去信心,非常痛恨国民党的腐败和黑暗统治,但看到共产党执掌政权,知识分子对共产党也有所顾虑,彷徨迷茫的心态笼罩着他们。他们一方面希望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能实现国家民族的兴旺富强,一方面又担心共产党走向专政统制的道路。例如我国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在得知新中国成立后,就迫不及待地从欧洲启程回国。当时在北大担任教授的季羡林先生获知中国解放后“眼前一下子充满了光明,心情振奋,无与伦比”。但是解放初期时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的冯友兰,则没有表现出欢迎共产党的热情,他在与新政权的联系中表现得不是特别积极,这可以追溯到在解放前他的政治理念上是认同南京政府的,解放后选择留在大陆,“表明自己对国民党的已经失望,但并不表示自己欢迎共产党”。为了改变知识分子这种状况,新中国成立之初,党中央高度重视知识分子在新中国建设中的作用,并对我国的知识分子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共产党对知识分子的政策既延承了过去的经验,又根据新形势做了必要的调整。总的来说,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继承了延安时期成功吸收知识分子的经验,遵循“团结、教育、改造”方针对待知识分子。
二
1949年至1950年,党和政府对知识分子主要采取以“团结”为主的政策。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中央全会,即1950年6月召开的中共中央七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明确指出党在这一时期的中心任务是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而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就必须尽可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孤立和打击当前的主要敌人。他说道“有步骤地谨慎地进行旧有学校教育事业和旧有社会文化事业的改革工作,争取一切爱国的知识分子为人民服务。在这个问题上,拖延时间不愿改革的思想是不对的,过于性急、企图用粗暴方法进行改革的思想也是不对的”。
党和政府对知识分子的地位高度重视,并对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做出了明确规定。我国政府首次正式认定知识分子的工人阶级属性是在1950年8月20日通过的《中央人民政府关于划分农村阶级成分的决定》,决定中说“受雇于国家机关、企事业等,靠工资为全部(或主要)来源的人为职员成分”,并指出他们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还规定“从事专门事业的高级知识分子为高级职员”,强调知识分子也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1950年8月,时任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的周恩来代表党中央在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上讲话,阐述了知识分子在恢复经济和建设事业中的重要作用。他说:“总起来说,各种建设从恢复、整顿和调整开始,已经看出现有的专家是不够的。我去年说过,只要整顿工作有了头绪,就会感到我国的科学家不是太多而是太少。现在愈接触各种事实,愈使我们感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1951年,周恩来在第97次财务会议上就已深感新中国建设的问题是知识分子不足,因此,他认为要搞好经济。就必须大量培养知识分子。
在对知识分子教育方面,党和政府主要采取吸收知识分子参加各种各样的政治大学,革命大学和政治训练班、学习班等方法。学习的内容主要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社会发展简史以及中国共产党的主要政策等。这种理论学习和政策学习相结合的方法使知识分子加深了对共产党的认识,慢慢抛弃了资产阶级或小资产阶级的思想与作风。
新中国的建设迫切需要知识分子的参与,面对形势的发展变化,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有自愿进行学习、改造的主观要求。1951年秋,全国掀起了一场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这首先是由北京大学校长马寅初在北大师生中发起的。北大12位教授自发组成了“教师学习会”,并通过马寅初请周恩来到校讲演。9月29日,周恩来作了题为《关于知识分子的改造问题》的报告,北京、天津各高校1700多位教师聆听了报告,报告阐述了知识分子应有的立场、态度和为谁服务等问题,周恩来对参加会议的知识分子说“只要决心改造自己,不论你是怎么样从旧社会过来的,都可以改造好。”他同时指出“要求一下子把旧的影响肃清,这是不可能的。只有在不断的斗争中,才能取得进步”。这个报告是中共党和政府对知识分子政策的一个重要文献,表明了他们希望引导知识分子进行一次彻底的思想改造的强烈愿望。通过这次会议,知识分子深受感动和启发,正如国立台湾大学历史系陈永发教授所说:“知识分子因为心中的愧疚而承认自己需要改造。因此他们对中共的思想改造工作,与其说是抗拒,毋宁说是欢迎。”㈨
1951年10月22日,毛泽东在政协一届三中会议上号召全国知识分子广泛地开展一个自我改造的运动,他说道“思想改造,首先是各种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是我国在各方面彻底实现民主改革和逐步实行工业化的重要条件之一”。毛泽东的建议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爱国人士要推动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工作,有系统地组织知识分子对于马
克思主义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学习活动。同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学校中进行思想改造和组织清理工作的指示》,该指示明确指出有步骤地在大中小学的教职员和高中学校的学生中进行初步的思想改造工作,培养干部和知识分子。在此基础上,在大中小学的教职员和专科以上学校学生中,组织忠诚老实讲清历史的运动,清理其中的发革命分子。
进入1952年,“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一度成为对知识分子的改造的主要内容,党中央要求知识界的思想改造运动与“三反”运动相结合,知识分子在“三反”运动中接受教育,分清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思想。为防止过火倾向,中共中央曾作出强调:指示在“三反”运动中,对知识分子应该以思想改造为主,对于解放以前有贪污行为者,均作为思想问题来解决。对于解放以后有贪污行为者的处理的方法,必须事先经市委批准,以免造成偏向。可见,当时党对知识分子的政策是很慎重的,但运动的结果与中央的政策和要求还是有出入。运动进入后期,一些做法过于粗暴和偏“左”,思想的问题被扩大为政治问题或组织问题,一些知识分子被错误地划分为镇反的对象,这给知识分子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打击他们的自我改造热情,给满怀希望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广大知识分子带来了思想上新的不解和困惑。1949年9月新政府以“思想上与党不和”为由批准冯友兰辞去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文学院院长、哲学系系主任等职。“三反”“五反”运动期间,冯友兰先生又因在主持清华大学校务工作期间的“反动言行”而受到多次批判,他作了多次自我检讨和批判仍无法通过,甚至他还与看望他的金岳霖先生“抱头痛哭”。尽管处于这样的境地,冯友兰还是不言放弃,努力地改变自己适应新的社会和生活,他对新中国的未来也没有失去信心。
这场全国规模的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到1952年秋基本结束,运动总的来说还是达到了预定的目的,中共党和政府对知识分子的“团结、教育、改造”政策也被证明是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知识分子经过思想改造和学习运动,逐步清除了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影响的旧思想,初步树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和为人民服务等无产阶级思想。为了更好地发挥知识分子在新中国建设中的作用,知识分子积极地相应党和政府的号召,调整了心态,他们普遍希望改造自我,以求尽快适应新政权和新社会。
三
在大规模的思想改造运动结束后,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并未停止,党和政府通过组织经常性的固定时间的政治学习来继续完成对知识分子世界观的改造。“如1954年1月中国科学院所长会议决定社会科学类的4个研究所(历史、语言、经济、考古)每天用2个小时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占工作时间的1/4”。
1953年,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为解决大规模经济建设的任务和科技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明显不足的矛盾,党和政府决定加快培养知识分子的步伐,对知识分子彻底清除资产阶级思想,尽快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要求更为紧迫。刘少奇说“在党内,只承认一种思想是合法的,就是无产阶级思想,马列主义。在党外,非无产阶级、非马列主义的思想,还是合法的。但是要批评,指出它的错误”。1954年后,我国连续发动了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对胡适唯心主义思想的批判以及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中共中央在发布的《关于在干部知识分子中组织宣传唯物主义思想批判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的演讲工作通知》中,明确表明了“这些思想斗争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是通过对我国知识分子所熟悉的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的批判来具体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思想”。中共中央认为,唯物主义在广大干部和知识分子中并不是已经占有优势,党外甚至党内的知识分子和干部还不清楚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党中央之所以如此重视思想战线,是因为它认为“不首先在这条思想战线上取得胜利,就不能保证在实际斗争中取得社会主义的胜利”。
在暴风骤雨的政治宣判运动中,对马克思主义的阐述和应用出现明显的教条化、简单化的、机械化的缺点。对于社会问题和文艺问题,只有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才被认为是唯一正确的,其他的观点都不被承认。学术和艺术都被政治化,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思想文化的生机与活力,知识分子明显地感觉到政治压力,他们也慢慢地形成了这样一种观点:任何学术艺术研究创作都有其阶级根源和思想根源,只有来自无产阶级的理论家和领袖的言论才是理解马克思主义的途径。接下来,由追查胡风反革命集团而引起的肃反运动在全国展开,“根据中宣部长陆定一向苏联通报的情况,在中共中央划定的范围内,工人、职员、现役军人、科学工作者、大学生,一直到乡一级的所有干部,都属于肃反审查之列,不但一般知识分子必须参加肃反,大学和中专的学生也必须参加坦白检举运动。高级知识分子的政治历史、社会关系比较复杂,受审查、被牵连的人也就更多。”至此,知识分子人心惶惶,担心受审,中央十人小组在给中共中央的报告中描述了当时许多人心惊胆战,甚至畏罪自杀的情况。1986年作家巴金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还说:这使“我想起了清朝的‘文字狱,连连打几个冷嚓,也不敢做声了”。
1955年秋天以后,声讨胡风和肃反运动最狂暴的阶段过去了。然而,“知识界空气空前沉闷,知识分子心情压抑,意志消沉,政治热情、工作热情受到严重挫伤”。他们非常地不解和困惑,不明白共产党为什么要把知识分子作为主要打击对象,为什么思想改造要采取如此暴烈的方式。
四
显然上述知识分子的状况对即将展开的大规模经济建设极为不利。于是,调整知识分子政策的问题便提上了中共领导人的议程。“为加强党中央对于知识分子的领导,加强党对于整个科学文化工作的领导”,1956年1月14日,中共中央召开了一个专门针对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周恩来在会议的报告《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中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我国知识分子的状况,对如何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帮助知识分子进行自我改造,迅速扩大和提高我国科学文化水平,以及加强党对科学文化事业领导等方面,都做了全面精辟的论述。会上,毛泽东讲了话,他强调我国要实现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必须充分尊重知识分子,摒弃无知和愚昧,他号召全党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同党外知识分子团结一致,为迅速赶上世界科学先进水平而奋斗。这一次党内会议,其规模之庞大,规格之隆重,为建国以来所罕见,这足见中共解决知识分子问题的坚定决心。
知识分子问题会议结束后,在全党和全国范围内立即开展了贯彻执行会议精神的工作。1956年2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指示》,指示指出,我国知识分子不论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远远地不足以适应国家的需要,因此要求全党“进一步地把知识分子问题放在全党和国家的各个工作部门的议事日程上”,“全面规划,加强领导”,提出改进意见,并及时向中央作报告。总而言之,1956年召开的全国知识分子问题会议是建国后我国召开的第一次大规模知识分子工作会议。会议科学地总结了党在知识分子问题上的历史经验,划分了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知识分子工作的基本纲领,解决了党内长期争论的重大问题,极大地提高了知识分子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的积极性。周恩来代表党中央所作的报告,是建国初期党在知识分子问题上的重要认识成果。知识分子对新政策做出了非常积极的回应,他们在会议的发言中使用了“兴奋”、“激动”、“欣喜”、“光荣”、“幸福”等用语,反应了知识分子心中火热的激情,许多知识分子也为自己能参加会议而感到受宠若惊。这次会议以后,全国上下思想变得活跃起来,广大知识分子认为知识界的春天即将来临,他们欢欣鼓舞,纷纷表示将拥护新政权。于是他们都积极地行动起来,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希望把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给新中国的建设事业。
总而言之,1949年至1956年是党和政府知识分子政策的丰富发展阶段,虽然期间出现过失误和偏差,但总体还是取得了较大成就,知识分子群体也经历了一次艰辛的自我改造和重塑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