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那里”考辨

2009-03-13 08:28许永璋

许永璋

摘要:元代汪大渊《岛夷志略》中记载的“麻那里”,不是澳洲北部达尔文港以东一带,也不是肯尼亚的马林迪,而是坦桑尼亚的松戈·姆纳拉岛。

关键词:麻那里;松戈·姆纳拉岛

中图分类号:K42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09)01-0156-03

元代航海家汪大渊所著《岛夷志略》中,记载了一个名叫“麻那里”的地方。其文曰:“界迷黎之东南,居垣角之绝岛。石有楠树万枝,周围皆水。有壕如山立。人少主之。土薄田瘠,气候不齐。俗侈。男女辫发以带捎,臂用金钿。穿五色绢短衫,以朋加刺布为独幅裙繋之。地产骆驼,高九尺,土人以之负重。有仙鹤,高六尺许,以石为食。闻人拍掌,则聋冀而舞,其容仪可观,亦异物也。”这个“麻那里”,究竟在何处?学者们意见不一,分歧甚大。

早年,日本学者藤田丰八在其所著《岛夷志略校注》中说:“麻那里大约不出阿剌伯南岸、阿非利加东岸,而其名则殆有谓误。”美国学者柔克义则认为麻那里可能在“东非洲”。但是,他们并没有提出理由进行阐释。后来,苏继廎著《岛夷志略校释》一书,不仅肯定地说“麻那里当在东非,其名亦无误写”,而且具体地指出麻那里就是今天肯尼亚的马林迪。他还从对音、地名等方面作了简要的考证。不久,韩振华提出了新说。他认为,“麻那里”意即女王国,其地在澳洲北部,“尤其是今日的达尔文港以东一带”。韩振华从地名对音、地理方位、自然环境以及人民生活状况等方面,论述了麻那里在澳洲北部的理由。接着,沈福伟仍将麻那里断定在非洲东部沿海。他认为麻那里是坦桑尼亚的松戈·姆纳拉岛。沈福伟对麻那里的地理位置以及与它有关的地名进行了一些考证。

将以上意见归纳起来,关于麻那里的具体位置,存在着三种说法:(1)澳洲北部达尔文以东一带;(2)非洲东部肯尼亚的马林迪;(3)非洲东部坦桑尼亚的松戈·姆纳拉岛。这三种说法各有一定的道理。究竟孰是孰非,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笔者认为,麻那里不是澳洲北部达尔文港以东一带。首先,汪大渊两次“附舶东西洋”,是否到过澳洲,值得怀疑。从古代中国船舶传统的南海航线(即通常所说的“南海丝绸之路”)发展情况来看,汪大渊游历的地理范围,应该是东南亚、南亚、西亚和非洲。如果说汪大渊到了澳洲,那么这条到达澳洲的航线是何时开辟的呢?缺乏史籍记载,没有根据。当然,也可以解释为汪大渊关于麻那里的介绍,是中国船舶首次到达澳洲的记录。但是,这只能是一种推测。人们不禁要问:元代中国船舶为什么要远离传统航线,到一个从未去过的地方?它又是怎样到达澳洲的呢?这些都无法作出具有说服力的解释。其次,14世纪上半期澳洲的情况如何?它的北部是否存在着一个女人国或女王国?虽然“麻那里”的确可以说是马来语或印尼语Marani(女皇或女王)的对音,但是这个女王国是否就在澳洲北部达尔文港以东一带呢?如果没有确凿史料证明这里曾是女王国或者有过一个女王国,那么这一对音就不能成为麻那里即“达尔文港以东一带”的理由了。中国古籍中有很多关于女国、女人国、女王国的记载,有东方、西方、东南方之说。由于没有确切记载表明澳洲北部有个女人国或女王国,因此,说麻那里就是Marani,对音虽合,但并不能证明指的就是澳洲北部。再次,《岛夷志略》明明记载,麻那里“周围皆水”,可见它是一个岛屿。然而。澳洲北部达尔文港以东一带却不是岛屿,只是如韩振华所说的“被水淹没的沼泽地”。将“周围皆水”解释为被水淹没的沼泽地,似较勉强,毕竟没有“岛屿”确切。最后,这一说法把《岛夷志略》中所载的“麻那里”与“罗婆斯”联系起来,用以证明它确在澳洲。韩振华先生说:“罗娑·斯,即印度尼西亚语nusa-su或lusa-su的对音,意曰‘最末后的岛,亦即‘绝岛。”韩先生认为这个“绝岛”就是澳大利亚。姑且不说将原文中的“罗婆斯”改为“罗娑·斯”是否妥当,即使“罗娑·斯”是印尼语nusa-su的对音,也不能断定它指的就是澳洲。因为,这又出现了不少问题:汪大渊既然在“麻那里”条中用汉语将澳洲意译为“绝岛”,为何在同一书的“罗婆斯”条中又用印尼语将澳洲音译为“罗娑·斯”(最末后的岛)呢?尤为费解的是,《岛夷志略》“麻那里”条明明说麻那里是“居垣角之绝岛”,意为麻那里是位于垣角的一个绝岛。这个“绝岛”显然是指麻那里,而不是指别的地方。可是,韩先生将原文中的“垣角”改为“坤角”即西南角,又说“汪大渊所谓麻那里‘居坤角之绝岛,意即麻那里位于(居)绝岛之西南角(坤角)”。这种解释似不合语法。即使是将“垣角”改为“坤角”,也应解释为麻那里是“位于西南角的绝岛”,而不应是“位于绝岛的西南角”。而且,如果说“绝岛”即“罗娑·斯”,也就是澳洲,那么按照韩先生所说“麻那里”指达尔文港以东一带,那就应该是在澳洲的北部,怎么会在澳洲的“西南角”呢?据《岛夷志略》记载,麻那里的情况与罗婆斯的情况完全不一样。麻那里“俗侈。男女辫发以带梢,臂用金钿。穿五色绢短衫,以朋加刺布为独裙繋之”。而罗婆斯“风俗野朴”,“不织不衣,以鸟羽掩身。食无烟火,惟有茹毛饮血,巢居穴处而已”。既然都在澳洲,为什么罗婆斯居民与麻那里居民的生活状况差别有如此之大呢?可见,麻那里与罗婆斯这两个地名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这两个地方居民的生活状况,并不能证明麻那里就是澳洲的一个地方。

麻那里是不是非洲东部肯尼亚的马林迪呢?笔者认为也不是。首先,马林迪是肯尼亚海岸的一个港口,位于加拉纳河口以南。它不是一个岛屿,因此不符合麻那里“周围皆水”的记载。其次,11-15世纪,东非沿海兴起了一系列的城邦国家,马林迪就是其中之一。这些城邦商业很盛,经济繁荣。12世纪时,马林迪已经成为经营铁器的贸易中心。而14世纪中期汪大渊记述的麻那里却是“土薄田瘠”。虽然也提到麻那里居民“俗侈”(可能是指他们爱好装饰打扮,而不勤于耕种),但是商业活动却不很多。再次,《岛夷志略》记载麻那里“人少主之”,反映出当时这里的政治状况。汪大渊在介绍其他地方的政治状况时,常用“有酋长”、“无酋长”等语。例如:“华罗”(印度西海岸港口佛腊伐耳)条中写道:“无酋长,年尊者主之。”这里的“主之”,即进行管理,治理之意。既然麻那里“人少主之”,可见它是一个比较原始或者较为自由的地方。而14世纪时的马林迪,作为一个繁荣的城邦国家,并不是无人管理或很少有人进行管理的地方。有学者研究表明:“东非城邦都是伊斯兰城邦,大部分国家采用素丹制,个别的是贵族共和制。”从麻那里“人少主之”的情况来看,它与14世纪时的马林迪对不上号。可见,麻那里不是马林迪。

笔者倾向于第三种说法,认为麻那里是今天坦桑尼亚沿海的松戈·姆纳拉岛。沈福伟同志在提出此说的时候,由于不是专门考证这个地名,只是从地理位置方面作了一些解

释。笔者参照其他史料,经过分析比较,感到有必要对这一说法进行多方面的考证,加以补充。因此,特将拙见阐述如下:

一、地理位置

汪大渊写道:麻那里“界迷黎之东南,居垣角之绝岛”。“迷黎”和“垣角”指的是什么地方?笔者认为,迷黎似即《郑和航海图》上的麻林地,也就是《明史》、《郑和传》和《外国传》中所记载的麻林。在《郑和航海图》上,麻林地有一个纪念碑式的建筑物作为标记。从麻林地在图中的位置来看,它不是肯尼亚的马林迪。笔者同意沈福伟的意见,麻林地即马赫迪里国的译称,也称基尔瓦苏丹国。在《岛夷志略》中,汪大渊将基尔瓦·基西瓦尼(意为“岛上的基尔瓦”)译称“加将门里”。“迷黎”既然是马赫迪里或麻林,那么“界迷黎之东南”,就是说麻那里位于基尔瓦岛的东南方向。这是完全符合实际的。至于“垣角”的“垣”,原意泛指墙垣或城池,这里引伸为一片水域或海湾。所谓“垣角”,不一定是具体地名,似指某一水域或海湾之角。汪大渊所记麻那里“居垣角之绝岛”,可以解释为他所到达的东非沿海水域最后一个岛屿,游览此岛之后便启航北返了。总起来说,麻那里是基尔瓦岛东南方水域或海湾中的一个岛屿,即松戈·姆纳拉岛。

二、自然环境

汪大渊记述的麻那里,“土薄田瘠,气候不齐”。东非沿海岛屿,大多为珊瑚岛。松戈·姆纳拉岛也是一个珊瑚岛。因此,它土壤瘠薄,不适合于农业耕种。麻那里的气候属热带海洋性气候,炎热多雨。对于长期生活在气候温和的中国南方的汪大渊来说,这里的气候他是很不习惯的,因此称之为“不齐”。由于气温很高而雨量充沛,有利于树木生长,所以岛上覆盖着茂密的热带森林。“麻那里”条中关于“石有楠树万枝”的记载,就是这种热带自然风光的写照。

三、动物种类

“麻那里”条中记载的动物,有壕、骆驼和“仙鹤”三种。壕乃牡蛎之别名,柔软体动物,是一种味道鲜美的海产食品。牡蛎繁殖于热带,其幼虫由卵孵化,附着在石块上发育生长。据唐慎微《证类本草》引《本草图经》载:“此物附石而生,磈碾相连如房,故名蛎房……一名蠔山。”又据刘恂《岭表录异》载:“蠔即牡蛎也。其初生海岛边,如拳石,四面渐长,有高一二丈者,巉岩如山。”牡蛎生长于海岸岩石之上,堆集如山。汪大渊看到“有壕如山立”,可见其数量之多。东非沿海岛屿盛产牡蛎,松戈·姆纳拉岛当然也不例外。

骆驼产地很广。在阿拉伯半岛、非洲北部和东北部沙漠地区,人们大量饲养骆驼。至于东非大陆沿岸及其附近沿海岛屿上的骆驼,则是阿拉伯人带到这里来的。14世纪时曾到东非访问的伊本·白图泰在其游记中写道:在摩加迪沙(在今索马里东海岸),“当地人有许多骆驼,每日屠宰数百峰”。松戈·姆纳拉岛是一个小岛,岛上的骆驼显然不会有如此之多,所以当地“土人以之负重”。

麻那里岛上的“仙鹤”,实际上就是非洲鸵鸟。东非各地盛产鸵鸟,在我国古籍中不乏记载。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中称东非沿海地区的鸵鸟为“骆驼鹤”,说“骆驼鹤身项长六七尺,有翼能飞,但是不高耳”。明代随从郑和下西洋的费信在《星槎胜览》中记载竹步国(今索马里朱巴)有“鸵鸡”,也就是鸵鸟。汪太渊所谓这种“仙鹤”(鸵鸟)“以石为食”,当然是夸大之词。不过,野禽和家禽把一些小石y--~进胃里,以助食物消化,这种情况倒是有的。《岛夷志略》中所载仙鹤的形态,与《岭外代答》所载骆驼鹤相似,这也可以作为麻那里地处东非沿海地区的一个旁证。

四、居民生活

《岛夷志略》载麻那里居民“俗侈”。似乎是说当地人民不怎么勤于耕种,却很爱修饰打份。这可能与当地“土薄田瘠”的自然条件有关。“男女辫发以带梢,臂用金钿”,系指无论男女,都把头发编成发辫,并且系上绡带;他们手臂上戴的装饰品,是用金片制成的花朵形状。上身“穿五色绢短衫”,下身则“以朋加刺布为独幅裙系之”。据考证,“朋加剌”就是孟加拉。绡、绢均为丝织品,朋加刺布为棉织品。丝绸和棉布都不是当地所产,显系来自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由此反映出,麻那里与这些国家有着贸易关系。东非沿海的城邦,直到15世纪末,同中国、印度等国家进行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坦桑尼亚沿海地区,与东方各国早有贸易往来。基尔瓦(《岛夷志略》中的“加将门里”)是其中最大的城邦,商业尤为繁荣。位于基尔瓦附近的松戈·姆纳拉岛的情况如何呢?1950年,考古学家马休对这个岛上的中世纪城市遗址进行了发掘。他“能够鉴别出一些几乎可以肯定是来自暹罗的带釉瓷缸,和大量的中国瓷器……“这些瓷器的年代从宋末到明初”。在这些小岛上所发现的钱币中,还有来自美索不达米亚的造币厂和波斯的蒙古造币厂的。发现的串珠有来自印度的带孔红玉髓,另外一些是用琥珀、水晶和黄玉制的。由此可见,松戈-姆纳拉岛上的城邦,在14世纪汪大渊访问的时候,也有过一些商业贸易活动。除此之外,关于麻那里居民生活情况的上述记载,也可以从东非人民的传统习俗中得到证明。例如:非洲人十分注重发型。特别是在东非,发辫很流行。发辫是东非妇女的传统发型。其中一种称为“斯瓦希里式”的发辫,颇具特色。男子也注意发型。今天东非国家的一些军人还喜欢将头发梳成一根粗辫,并将它固定在脑后。至于手臂戴装饰品和穿短衫、长裙,这种打扮可以从同一时期基尔瓦居民的服饰上得到某些印证。据早期来到这里的西方人记述:基尔瓦的居民“几乎全穿丝的白色服装和粗棉的衣服。妇女的颈脖上和手臂上戴着金子和宝石镶的项链和手镯”。这种描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基尔瓦附近的松戈·姆纳拉岛居民的情况。

五、政治状况

汪大渊记载麻那里“人少主之”,这简单的一句话,反映出当时这个岛上的社会政治状况。汪大渊在《岛夷志略》中记载所到之处的政治情况时,常常说有无酋长进行统治。例如:吉兰丹“有酋长”,丁家卢“酋长主事贪禁,勤俭守土”,八都马“酋长守土安,民乐其生”。绝多大数国家都记为“有酋长”,但也有“无酋长”的。例如:毗舍耶“国无酋长”,华罗“无酋长,年尊者主之”。可见,麻那里“人少主之”,即很少甚至没有酋长进行统治之意。那么,麻那里“人少主之”与同书所载层摇罗(即桑给巴尔)“有酋长”和加将门里(即基尔瓦)“有酋长”是否矛盾呢?层摇罗和加将门里均为东非沿海岛屿,为什么其政治状况与同一时期的麻那里不同呢?笔者认为,这些记载不仅不矛盾,而且完全符合14世纪东非沿海地区的实际情况。学者们的研究表明,13-15世纪,东非沿海城邦处于极盛时期。这些大大小小的城邦共有37个。虽然桑给巴尔、基尔瓦等城邦曾在这一地区称霸,但是却从来没有统一过。由于这些城邦处于独立状态,各自为政,所以实行不同的政治制度也就不奇怪了。这些城邦大部分采用素丹制,个别的是贵族共和制。实行素丹制的桑给巴尔和基尔瓦,汪大渊记述为“有酋长”,而松戈·姆纳拉岛则是一个比较原始或较为自由的小岛,所以汪大渊就记述为“人少主之”了。

六、地名对音

考证古籍所载国家或城市的地理位置,最重要的是看其记述内容(包括方位、自然环境、居民生活、风俗、物产等等方面)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而不能仅仅只是取决于地名的对音。当然,地名对音也的确应该视为一个重要的考证依据。那么,麻那里与松戈·姆纳拉在对音上有何联系呢?松戈·姆纳拉(Songo Manara),有的书中译为桑戈·姆纳腊。松戈·姆纳拉可以简称为姆纳拉(Manara)。麻那里就是Manara的音译。“麻”是ma的对音,“那”是na的对音。至于ra,由于发音的原故,辅音r常以l代替,元音a有时则转为i,因此ra变成li。“里”便是li的对音。汪大渊将Manara(姆纳拉)读成manali,于是在《岛夷志略》中就记下了麻那里这个地名。正是借助这条史料,使我们知道汪大渊游历东非最南的地方是松戈·姆纳拉岛,也正因为麻那里是他游览这一海域的最后一个岛屿,所以他在文中称之为“绝岛”。

综上,汪大渊亲历其地并记述于《岛夷志略》中的麻那里,既不在澳洲,也不是非洲肯尼亚的马林迪,而应该是非洲坦桑尼亚东部沿海的松戈·姆纳拉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