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云 范金云
[摘 要] 学作品中,意境是作家通过艺术形象的真实描绘,将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激起人们的艺术联想,从而产生一种耐人寻味的又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用唐代司空图的话说,就是“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关键词] 意境;阅读体验
一、画中有情趣
写山像山,写水像水,即所谓“写景需曲肖此景”,意境善于具体的、真实的客观景象的描绘,着力于实境的艺术创造,追求的是真切实有、客观存在的实在美。她能使人感到“真力弥漫,万象在旁”,可见、可闻、可听、可触摸,给人以“如见其形,如临其境”的生动传神的艺术美感,从而让人体会到一种“味”,看出一种“意境”。王国维说:“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简简单单的十个汉字,在无尽的寥廓、苍茫、雄浑美感之余慢慢品尝出的是旷远、荒凉、静寂之感。《山亭夏日》:“绿树浓荫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这也是一首纯粹的写景诗,景美情美,其美感意蕴自不待言。
二、画外有深意
“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帐,寓意则灵。”对世间万象多方面观察描绘中,能抒写自己独到的感受,从形象画面中产生出一种感人的画外之意,“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这潜藏在文字背后的想说而又没有明说的意味深长的含义,就是味,就是意境。文学艺术创作往往是藏而不露,“用意十分,下语三分”。“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是一首诗,但也是一幅画。霜天是透明的,渔火是鲜艳的,二者遥相辉映。近处的渔船和远处的山寺,又通过钟声联系起来。除了色彩以外,还有声音,夜空的钟声,一声一声地传到客船,敲在旅客的心上。这怎能不引起旅客无限的遐想和带着愁思进入梦境呢?这幅枫桥夜泊图的情调是孤寂的,但不引人进入“愁”境,反而由于作者丰富、浓烈的设色和兴致盎然的景物描绘,更使人得到一种美感。
三、虚实相生
在着力于实景描绘的同时,意境还善于飘渺的、灵动的、虚境的艺术创造,追求妙不可言、言不尽意的空灵美,给人“”水中之月,镜中之花的艺术美感。因而意境具有无限的张力,它是一个令人流连忘返、发掘不尽的美的世界。《荷塘月色中》中,翩翩的舞女,闪光的明珠,碧天的星星,出浴的美人,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笼着轻纱的梦……精工细描的精致中透着飘渺之趣,我们既看到了美丽的自然之景,还领略到比自然实景更加美妙的景外之景。这景外景,真中有幻,静中有动,寂外有音,随读者的形象思维变化万端,层出不穷。叶君健的《看戏》中有一段写声音的文字,可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歌词像珠子似的从他的一笑一颦中,从他的优雅的‘水袖中,从他的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一个人的心中,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作者用珠子喻歌词,将无形化为有形,生动形象,让人玩味不尽。艺术的生命、美的秘密就在这里。
意境是语文阅读体验的极境。在初步的审美感知中,随之体察玩味审美意象,读者造审美意象于脑际,主体不知不觉地“化入”审美意象,达到忘物忘我的境地,由参观者变成了参与者。引领学生入境是是阅读体验的深化与内化,可从以下方面把握:
1、沉潜涵泳。宋代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认为,品诗“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作为语言的艺术,语文阅读体验重在审美鉴赏,重在学生感悟自得。因而语文课堂少不了文本的情调和韵味、气势和神采的品读,感悟,玩味,思考,涵泳。阅读鉴赏须还给学生一片“涵泳”的时空,反复把玩品味,深化第一印象,使表浅的变得深入,单薄的趋向丰厚。如此好比“在沙滩者捡贝壳,涉浅水者捞虾米,入深水者见蛟龙。”如同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写他与同游者举火把进洞的情景: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2、驱遣想象。“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思理之妙,神与物游。”文学创作是这样,鉴赏也是这样。只有通过观赏者的艺术想象与联想,才能体会到文学作品意境的特点的。 “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而境界全出。“春意”本是不“闹”的,然而,“红杏”爬满“枝头”,便仿佛显出一种“闹”意来。这闹春是一幅怎样的境界?“春”字是具体怎么“闹”的?这只能驰骋神思,去联想,去想象。我们可以联想到杨柳吐青,百花怒放,蜂飞蝶舞的景象,也可以联想到春雨蒙蒙,农家忙春的情景,还可以联想到绿树含烟,春波荡漾,游客轻舟……阅读体验中,需要教师善做引导,调动生活积累,驱遣想象,再现其形象,把学生引入“物我两忘”、“澄思渺虑”的审美境界中,获得回味无穷的美感。
作者简介:李冬云,(1969—),女,山东寿光西关中学一级教师,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教育硕士,研究方向:语文教育教学;范金云,(1973—),女,山东寿光世纪学校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