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 凤
摘要:在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的今天,农村体育问题是全民健身运动的重点和难点。从人文关怀的视角,用哲学中的唯物辩证法去认识农村体育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促进全民健身运动和小康社会建设有效发展。
关键词:人文关怀;农村体育;发展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9)01-0051-03
Abstract:In all-people body-building movement vigorous development's today, the countryside sports question is all-people body-building movement key point and the difficulty. From the humanities concern's angle of view, with the philosophy in exhibit diagnostic method knew in the countryside sports development meets the question, and found from the philosophy angle solves the question method, promoted all-people body-building movement and affluent society's construction.
Key words: humanities concern; countryside sports; develops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求在2020年建成全民健身体系,明确把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作为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要完成这个任务,难度在农村,因为我国13亿人口中近9亿是农民,从全民健身的意义上讲,“没有九亿农民的体育健身,就没有中华民族整体身体素质的提高,体育强国就将成为一句空话”[1]。可见农村体育是中国群众体育的重要基础,它的发展对构建小康社会意义重大。
1 农村体育发展的政策指向
我国是农业型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健康状况决定国民整体健康水平,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使大力提倡参与体育运动成为提高农村人口健康状况的重要途径。从1988年至今,由农业部、国家体育总局、中国农民体育协会主办,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承办,我国共举办了五届全国农民运动会。为了最大规模地动员农民参加体育锻炼,强身健体,中国农民体育协会从1990年2月起在全国农村开展“亿万农民健身活动”。这一活动的蓬勃开展提高了农民的健康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沉重的医疗负担,同时又把农民吸引到有益的文化活动中来,改善了农村社会生活环境,推动了农村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国家体育总局把2004年群众体育工作的主题确定为“农村体育年”,提出了“全面奔小康,身体要健康”的口号,并会同有关部门在全国开展以兴建场地设施、指导体育健身和普及体育科学知识为主要内容的“体育三下乡”活动,2006年在全国范围启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这些措施的实施,无疑使农村体育的发展又上了一个台阶。
2 农村体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主观因素
2.1.1 农民对全民健身的认识不足,体育意识淡薄
在传统道德和价值观的影响下,农民认为一年四季,春耕夏管,秋收冬藏的体力劳动就是体育运动。特别是我国农村老年人口的文化素质明显低于社会各阶层,其中大部分是文盲或半文盲,文盲率在各年龄阶层中是最高的。文化素质的低下导致了农村老年群体的精神空虚,空余时间基本上被看电视、打扑克和打麻将、喝酒等活动占据。
2.1.2 乡镇村对农民体育认识不足,组织体育活动不够重视
乡镇是国家最基层的行政规划单位,它不但是农民体育工作的重点,也担负着乡镇体育工作,自身就是群众体育服务的综合体。而在实际工作中,只顾抓经济,忽视了生产力诸要素中人是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主要表现在对农民体育认识不足,指导不够,不能满足农民群众对体育的需求。[2]
2.2 客观因素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体育将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地位。农村体育发展中的客观问题表现在不能满足农村居民对体育的要求,具体如下:
2.2.1 对体育的精神需求
体育是一种精神、一种美,是物质与精神高度完美的结合。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引起了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但农村体育组织的不健全,致使体育活动的开展处于随意、松散的状态。以至于农民想通过体育活动获取精神支持、调整身心状态、减缓生活压力、摆脱社会困境和增强自信心与进取心的意愿得不到满足。
2.2.2 对体育的物质需求
对物质的索取与欲望是人类生存与生活的基本需求,但农村体育设施的缺乏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我国农村人口占70%,仅有20.2%的体育场(馆)建在农村[3]。而农村的这些体育设施又大多分布在各级各类的学校、企事业单位和县、乡政府机关及体育管理部门,真正处于农村村民居住地的体育设施很少。这样的状况给农村的体育活动开展增加了难度,成为农村体育事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2.2.3 对体育的健身需求
身体健康,延年益寿是所有人的共同追求和美好向往。体育锻炼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关键。在医疗保障体系不发达的农村,农民更希望能通过体育锻炼来防治某些疾病、减少不必要的家庭医疗开支,而富裕起来的广大农民群众对体育健身更有着迫切的要求。但对农村体育健康知识宣传不够力度,缺乏体育专项资金,缺少社会体育指导员等原因致使农民的健身要求无法满足。
3 解决农村体育发展中问题的思路对策
农村体育问题不仅关系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而且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没有农村体育的发展就没有农村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4]。农民身体健康,人心稳定就农村稳、天下稳。
3.1 要以人文关怀为主导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制定和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基本着眼点是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5]体育是人的活动,必需把“以人为本”的理念溶入构建“全民健身体系”的工作之中,溶入农村体育工作中。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之上的,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当前,国家在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上的重大转变,为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影响下,社会由主要投资于“物质资本”转向重点投资于“人力资本”[6]。所以,要做好农村体育工作,就应该真正做到感情投入,行为到家。把农村看作自己的家,把农民真正当作自己的兄弟姐妹,跟他们感同身受,感情上去了,好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例如在进行农村体育知识宣传时,应针对农民的文化水平来进行。告诉他们,健身要像维护土地一样,按时休耕、换耕。今年种小麦,明年换种其他植物,因为不同的植物汲取不同的营养。同样,不同的运动方式能对身体产生不同的效果,劳动不可替代体育运动。正确适量的体育活动不但可以减轻劳动带来的疲劳,还可以预防疾病。宣传时以他们身边熟悉的人做例子,来证明运动对身体的好处,以鲜活、具体的事例来吸引农民参加体育活动。宣传的方式要多种多样,各乡镇行政部门要利用广播、板报、咨询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开设农村体育健身橱窗,宣传健身知识与方法,引导农民科学文明地支配闲暇时间;做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工作,指导农民正确健身,积极倡导“有了好身子,才有好日子”、“生活奔小康,身体更健康”的健身理念。
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的前提下,承认和重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性。不同的意识其反作用的结果是不同的;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采取正确的行动;错误的意识会引导人们采取错误的行动,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所以,要运用媒体的力量,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思想和科学的健身观,提高他们对健身活动的认识水平和参与健身活动的热情,农村体育才有可能得到发展。
3.2 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和活的灵魂。它注重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强调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主客观的统一,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和条件,去认识事物的不同性质。它是人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事物的矛盾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可能千篇一律。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找到不同矛盾的正确解决方法,办事情才能取得成功。体育是一种活动,发展体育事业离不开体育活动的开展。开展体育活动是促进农村体育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但因为我国地域辽阔,民风民情、地理气候等差异因素的存在,农村体育活动应当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当体育活动能满足广大农民的精神和健身的需要,才能让大家兴趣盎然地参加到其中,体育人口增加了,农村体育的发展也顺利多了。
3.2.1 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就是要考虑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如南方可开展游泳等水上运动,北方开展冰上运动,还可以跟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展相结合。经济发达的富裕地区鼓励农民自己投资,“花钱买健康”开展体育活动,走体育社会化、产业化的路子。贫困地区则应根据当地实际,以政府为主导,推广适合当地特点,简便易行,科学、文明、健康的体育项目,要结合自身的优势、条件、基础,做好“水、山、农、健”文章、挖掘民俗传统、弘扬时代气息,形成地方体育品牌,促进体育与经济的同步发展。
3.2.2 因人而异
因人而异就是要突出人群特色,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体质的农民的兴趣、特长开展农村体育活动。在体育项目的选择上要突出少儿趣味型、青年竞技型、老年保健型,做到各取所需,老少皆宜。如可引导青壮年农民参与现代竞技体育项目,如长跑、跳远、举重、篮球、乒乓球、羽毛球及象棋、围棋等,提高农村竞技体育水平,为我国竞技体育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又如同样是练拳,提倡青少年和中小学生练会一套普及拳和一套武术器械套路,强壮身体,利于成长;中老年人则练会一套太极拳或传统拳,从中国丰富悠久的养生健身传统中吸取营养,以达到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3.2.3 因时而异
因时而异就是利用传统节日和农闲季节,组织开展各种体育活动。活动项目应具有地方特色、农民喜闻乐见、易于参与。这样才利于激发广大农民群众参加体育活动的热情,使体育深深扎根于群众之中。抓好节日、假日和墟日体育活动,让农民以“体”会友,以“体”会商,既促进了农村地区间的经济交流,又丰富农民群众节假日的业余精神文化生活,满足了农民对体育的精神要求。此外,还可以充分利用节庆体育运动会这一契机,促进社会各界的协调配合,相互支持、沟通、交流,最终把农村体育事业工作推向前进。
3.3 要坚持量变引起质变的观点,注重量的积累
量变引起质变的观点是分析社会发展形式的基本理论工具,是指导我们从事一切实践活动的重要思想准则。抓农村体育可以先从经济较富裕的乡镇和有体育传统习惯的乡镇、村抓起,使之成为榜样,逐步向周边滚动。实现滚动发展、点面结合、连片推进,由量变到质变,加快发展。把农村中小学应成为农村体育的基地,体育教师应成为当地体育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中小学生应成为农村体育的活跃因素。以他们为中心向周边辐射,扩大农村体育的影响力,促进农村体育的发展。
国家在完善农村体育设施所做的工作也体现了量的积累。在20世纪80年代初实行“六五”计划时,就提出了“乡乡要有文化站,村村要有文化室”的要求,至2004年止,全国约有34274个乡镇建立了农村文化活动站,占全国乡镇总数的90%以上。此外,还有近70%的村庄建立了规模不等的文化活动室[7]。2006年国家体育总局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启动了《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以行政村为主要实施对象,以修建经济实用的小型公共体育场地为重点,构建农村体育服务体系。2006年底,国家体育总局和发改委拨款9000万元,进行“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试点建设。并争取在十一五”期间改善农村体育目前现状。随着国家长期的,大量的投入,农村体育发展中缺少体育运动设施的状况将得到逐步解决。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政府部门的努力,农民对于体育的物质要求将得到进一步的满足。积沙成塔,滴水成河。相信通过各部门坚持不懈地努力,一定能够实现农村体育成效由量变向质变转变,一定能使农村体育有一个崭新的发展,有一个质的飞跃。
3.4 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
唯物辩证法认为,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所以,在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时要首先抓住主要矛盾,这样才可以使问题得到更妥善的解决。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农村体育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它的发展必然要以经济为基础,无论发展规模还是发展模式,都要受到经济的制约。当前制约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经费缺乏,缺少资金是农村体育发展的主要矛盾。因此一方面要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另外一方面就是加强政府的拨款,只有体育经费不足的问题得到缓解,农村体育开展难的诸多问题才可能得到解决。
3.5 要坚持普遍联系的观点
发展农村体育不是某个部门或者某个人的事情,只有联系各方力量,形成合力才行。例如农村体育活动的组织,要求各部门、各行业面向农村,共同为活跃农村全民健身活动和群众文化生活而努力。(1)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的合作,可以充分发挥农村中小学校在体育人才、场地设施等方面的相对优势,我国的近70余万个体育设施中,约有70%在学校。农村地区就有14万多个[8]。以农村中小学为依托,可以共同组织开展活动、组队参赛,推广新项目等。(2)体育部门与医疗部门合作,成立乡镇农民健身指导站。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乡镇医院联合,建立体质测试站。(3)乡镇文化部门与体育部门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文化、体育工作一起抓。担负起宣传体育知识和培训合格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任务,为农民培养正确的身心健康价值观,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农村社会精神文明发展。(4)体育部门和旅游部门合作可以开发传统体育活动,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有了经济的发展,农村体育的发展才能得到有力的支撑。可见,要发展农村体育,必须集合各有利因素,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一股合力。只有在政府推动、全民齐动、部门联动的努力下,农村体育才能走上健康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张发强.全民健身计划文集(六)[C].北京:国家体委群众体育司编,2000.
[2] 陈宁,周挺.农村体育发展的新挑战与制度创新[J].武汉体育学院报.2005,39(10):1-6.
[3] 张发强.中国社会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报告[J].体育科学,1999,19(1):4-7.
[4] 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54-559.
[5] 江泽民.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1.18-19.
[6] 胡鞍钢.我国体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J].体育科学,2000,(2):1–3.
[7] 周国平.中国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J].新华网,2006-01–10.
[8] 曾理,徐玖平.对中国农民体育的思考[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1):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