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智良 刘晓红
1909年2月1日,在乍暖还寒的初春季节,在近代中国开风气之先的前沿城市上海,万国禁烟会议隆重举行。此次会议由美国倡导,中国为东道主,会址在上海外滩的汇中饭店。万国禁烟会议从2月1日开至26日,中、美、英、法、德、日、荷、葡、俄、波斯和暹罗(今泰国)等13个国家的代表就禁止鸦片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讨论了鸦片禁种、禁吸、禁运等问题,通过了禁毒的决议,号召各国禁毒,从而大大促进了国际间禁毒事业的发展。
会 议 的 前 奏
美国是召开万国禁烟会议的倡议者。美国政府之所以会积极倡议召开国际禁烟会议,大致出于国内和国际因素的考虑。在国内方面,由于赴美华工数量越来越多,为华工服务的烟馆也增多,大量烟馆的开设,不仅为华工吸食鸦片提供了便利,还在很大程度上败坏了当地的社会风气,沾有烟瘾的美国瘾君子数量越来越多,鸦片问题开始成为美国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在国际方面,美国政府在解决国内烟馆问题时,采取的主要措施是排斥华工,这导致美国各地掀起大规模的排华运动,赴美华工的遭遇传到中国国内之后,国人义愤填膺,在上海、广州、北京等地掀起了大规模的抵制美货运动。因此,为了平息中国人民的情绪,继续在中国推行“门户开放”政策,美国政府表示愿意援助中国禁烟,并倡导在中国召开一次国际禁烟会议。当然,美国政府倡议禁烟的出发点也不乏本国在鸦片贸易中所得利润不多,以此来排挤英国在华市场等因素。
英国虽然不是世界上最早的鸦片贸易国家,却是向中国倾销毒品最多的国家。为了使鸦片在中国合法化,英国不惜通过战争的手段打开中国市场,使鸦片源源不断地运入中国。为了增加税收,并在鸦片市场方面与英国“争利权”,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采取了“鸦片救国”的政策,支持国产鸦片(俗称“土药”)的种植及生产,随着大量“物美价廉”的“土药”源源不断地运至全国各地,价格高昂的印度鸦片受到排挤,到19世纪八九十年代时,中国“土药”“打败”印度鸦片,成为鸦片市场上的主导。作为当时最大的鸦片贸易国,英国在中国的鸦片贸易越来越不景气。除此之外,英国国内也面临着与美国相同的社会问题——烟馆的增多使得当地社会风气败坏、瘾君子增加,国内外的鸦片问题使英国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当时国际上禁烟的呼声越来越高,英国不得不接受美国政府召开国际禁烟大会的倡议。
与此同时,中国朝野的禁烟呼声也日益高涨。鸦片战争之后,在“以土抵洋”的政策指导下,中国国内自产鸦片逐渐泛滥开来;甲午之战、日俄战争之后,民族救亡图存思潮高涨,改革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随着中国国内“土药”的泛滥,吸食鸦片逐渐平民化,罂粟种植面积也迅速扩大,由此引发了粮食危机。清政府迫于内困外侵的严峻形势,宣布实行“新政”。其中,禁烟便是一项重要内容。在中国的压力下,英国被迫同意与中国达成禁烟协议,以三年为期,视中国禁烟成效再续禁烟协议。清政府决定趁国内外禁烟舆论高涨之际,采取“以夷制夷”的外交策略,彻底铲除鸦片。这一系列举措为万国禁烟会议的召开打下良好基础。
会 议 的 召 开
中国与美英诸国商议,准备在1909年1月1日召开万国禁烟会议,但由于1908年11月14日38岁的光绪皇帝离奇去世,次日即11月15日慈禧太后也去世,中国陷于“国丧”之中,所以协商后决定会议推迟一个月召开。1909年2月1日,13个国家的代表在上海汇中饭店(今和平饭店南楼)参加了万国禁烟会议。
汇中饭店为典型的文艺复兴样式的建筑,位于十里洋场的东首,倚黄浦江畔,扼守着外滩和南京路的交汇处,与周围的建筑物相比,可谓鹤立鸡群。汇中饭店也是上海最早使用电梯的旅馆建筑,饭店内置有两部电梯。1907年,美国奥迪斯电梯公司为饭店安装了上海最早的电梯。饭店十分自豪地在自己印刷的小册子里写道:“从南京路大门进入饭店,客人会被漂亮的布置和宽敞的门厅所吸引,与众不同的是,这里的电梯会把你送到想去的楼层而不必再费力地拾阶而上。”在当时,作为外滩第一高楼的汇中饭店,是上海最华丽、最摩登的旅馆建筑。万国禁烟会议的会址定于此,各国与会代表白天在此讨论禁烟事宜,晚上返回各自公寓、旅馆或使馆。
万国禁烟会议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从2月1日至4日,为会议章程的协商阶段。2月1日早,冬日的阳光刚投射在坐西朝东的外滩建筑群,习惯于看热闹的市民便早早来到汇中饭店门首,他们兴奋地看着各国代表“长车如水,鱼贯而来”,而华人队和印度队的骑兵负责在门口执勤警戒。汇中饭店所拥有的两部电梯上下穿梭,繁忙异常,将各国代表送到顶层。上午10时45分,中国首席代表端方身着便服,在印捕骑巡队和一小队中国巡警的护卫下,乘马车至旅馆,其他专员也纷纷抵达。11时,在汇中饭店五楼会议厅,大会主席宣布开会,国际社会瞩目的第一次联合禁毒会议——万国禁烟会议,正式拉开帷幕。会议开幕当天,会场中央设有主席桌,坐着三位中国特派专员:两江总督端方、江苏布政使瑞澂和上海道台蔡乃煌。中国专员的左侧是中西报社记者的席位,右侧为中国各省所派官绅的席位,中国专员的对面是各国所派代表的席位。会场正中央高悬着中美国旗,会场墙壁上挂满了各与会国的国旗。为避免引起座次之争,大会采用抓阄的办法决定座次,每个国家的代表从一个盒子里抓取其座席的号码。开幕典礼的出席人数受到严格限制,只有各国代表、总督随员以及少数中外报纸的几名代表。会议开幕后,中国首席代表端方以东道主的身份首先发言。他首先表示,能代表中国政府参加万国禁烟会议深感荣幸,对于美国政府热心发起此次会议,各国政府均积极参加会议,他代表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对此大为欢迎并深表感谢。
接着,他简要介绍了中国的禁烟情形。自1906年禁烟诏书命令以10年为限,铲除毒患。此后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大范围的禁烟运动。根据有关地方的禁烟报告和相关部门的调查显示,各省“土药”减种均卓有成效,罂粟种植面积已大为缩小。
之后,他也较为客观地指出中国禁烟面临的三大难题:(1)外国鸦片贩子依仗不平等条约,破坏中国禁烟;(2)禁烟使中国筹款面临困难;(3)以往条约中有碍禁烟的内容希望能变通。然后端方又从鸦片危害的角度谈了一些看法。最后他再次对各国积极参加这次会议,对中国禁烟助一臂之力,表示由衷的感谢。发言完毕,乃由翻译再用英文宣读。随后,会议代表共进午餐。在会议的第一个阶段,各国与会代表研究大会章程,讨论会议议事规则,因为是协商阶段,并未通过任何提案。
从2月5日至22日是大会实质性的讨论阶段,各国与会代表相继将有关本国及属地内的鸦片问题的相关报告递交大会,并由大会讨论。为了统计世界鸦片贸易及税收等情况,大会还设立了税务、统计等专门委员会,负责拟定最后向大会提交的总结报告各部分的具体内容,制定禁毒计划。在此期间,中英就鸦片问题进行了激烈辩论。中国禁烟专员唐国安向大会提交了有关中国鸦片问题的报告。报告指出,1906年清廷颁布禁烟法令以来,中国的禁烟运动已取得显著的成绩。英国代表为保持本国在中国的鸦片市场,强词夺理,认为中国的报告真实性不大,中国实行禁烟,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排斥“洋药”,推行“土药”,以此增加清政府的财政税收。身为第二批赴美幼童的唐国安以中国各地已取得的禁烟成绩为实例,用流利的英语驳斥了英国代表的无理指责。
从2月23日至26日是大会总结阶段,大会认真讨论了各国代表递交的议案,最后通过议案九款,作为大会的最终成果。
在此期间,即在2月24日大会第12次会议上,中国禁烟专员唐国安发表了极有说服力的精彩演讲。在演讲之初,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铲除烟患的紧迫性:“中国非常不幸地对于本次会议的结果要比其他各国更要深表关切。对于你们大多数人来说,吸鸦片烟的问题是你们国家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之一,但也许不是最重要问题之一。而对我们来说,这是我们国家所必须面对的最紧急的道德问题和经济问题。”
当时有许多国家对中国能否禁烟表示怀疑,甚至有些国家认为中国是以禁洋烟为名兴“土药”,因为鸦片税收向来是清廷财政的一大来源,清廷不可能因禁烟而舍弃巨额利润,对此唐国安指出,中国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实行禁烟,“我希望在一开头就说清楚,我们很明白,归根到底这是一个必须依靠我们自己,而且只有依靠我们自己,才能予以解决的问题。尽管我们可以从其他人那里获得很大的帮助,但最大部分仍然在于我们自己。我们必须努力,以拯救自己。……先生,我不想让你这样来看待我们:中国以软弱无力的精神状态来参加这次大会,向全世界哭诉,要求让她解脱灾难,因为中国自己既无这种道德力量,亦无这种勇气来与此灾难作斗争。”
在中国能否舍弃巨额鸦片税以彻底禁烟问题上,唐国安作出肯定回答:“有很多人怀疑,我们损失了从鸦片贸易得来的巨大收益,如何来对付由此产生的严重的财政问题。如果人民不是这样彻底地下定了决心,这个难题可能会很容易地堵住改革的道路。但是,既然是民气像目前这样高昂,任何措施,只要在他们心目中想着铲除鸦片这一祸害,……我们毫不退缩地面对这些难题。”
唐国安认为,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应该是互惠互利的,“贸易是一种天赐,而不是一种天罚”。在报告中,他对英国以鸦片为贸易商品,造成中国大量白银外流的现状进行了谴责:“伊丽莎白女王在她致中国皇帝的第一封信中加上这一句话,当时她说:‘通过互相交往和互相贸易,两国的君主及其臣民所得的不是损失,而是极大的好处,互相帮助富庶起来。在她派遣她的船队出发时,她优美地说:‘为了增进爱和贸易。但是,如果你在贸易中注入了某些东西,它使得贸易不成为一种天赐,而成为一种天罚,它使得贸易散布的是贫穷,而不是富庶,那么你不但对贸易本身进行了抑制,而且造成了无穷的误解和偏见。”
唐国安从鸦片对中国道德和经济的危害谈到鸦片对世界经济的危害,从鸦片对世界经济的危害谈到国际合作联合禁烟的必要性:“这个问题也是一个国际问题,因为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严重地受到这个问题的影响……凡是对这个问题有过较深研究的人,没有人会怀疑,吸鸦片恶习和鸦片交易是中国与世界其他各国进入新关系并产生谅解的一种严重威胁……”
唐国安这篇极为精彩的演讲得到大多数国家与会代表的赞赏,中国烟毒状况获得与会国家的同情,中国禁烟运动所取得的成效也普遍被认可,会议就如何帮助中国铲除烟患进行了讨论。最后大会通过了九款决议案,揭开了国际合作禁烟的帷幕。
会议的深远影响
由于1909年上海万国禁烟会议前后,中国各地开展了大规模的禁烟运动,并取得了一定的实效,国际上大多数国家对中国禁烟运动取得的成果予以肯定,他们把清末禁烟运动看做“可能是晚清改革中最令人震惊的事件”,是晚清范围最广、铲除社会毒害最为彻底的运动,是世界历史上扑灭一种现存社会祸害的最大、最有生气的努力。1909年上海万国禁烟会议是世界近代史上第一次国际性的禁毒会议,各国均对这次会议寄予极大的关注。会议期间,各国与会代表在罂粟禁种、鸦片禁售及禁吸方面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最终达成共识,通过了九项协议,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国际禁烟的协议。这次会议是国际合作禁烟的标志,会议成功召开的经验以及会议中存在的不足及教训,为1912年海牙国际禁烟会议提供了借鉴,并打下坚实基础。可以说,1909年上海万国禁烟会议的召开,使世界各国在禁烟禁毒问题上取得了一致意见,客观上为中国禁烟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万国禁烟会议在上海的成功召开,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禁烟热情,大大推动了中国国内禁烟运动的开展,社会各界的禁烟思想与建议不断见诸于报端,时人还以漫画等形式将禁烟生动而形象地表达出来。
上海、北京等地的报刊登载了大量抨击吸烟恶习、提倡移风易俗的时文、短评和诗歌等体裁的文章。其中,《申报·自由谈》连续发表禁烟作品,如《劝夫戒烟》、《黑籍冤魂》等,其中后者影响最大。
《劝夫戒烟》以戏曲的形式刊登在1912年4月的《申报》上,故事内容大致为一位富家子弟娶了两房太太,二房是当地有名的歌妓,因为相公沾有烟瘾,两房太太便联合起来,共劝相公戒烟。作者以夫妻夜话的形式,以妻妾向夫吹戒烟的枕边风为内容,将戒烟思想通过妾所唱的戏词表达出来。在妻妾的苦苦相劝下,这位瘾君子恍然大悟,决意将烟枪、烟灯烧毁,并奉劝各位看客早日戒烟。这部作品中,借“妾”之口,向诸多的瘾君子发出戒烟的呼声,并将吸烟的后果描写得淋漓尽致。
《黑籍冤魂》描写的是有一位极为吝啬的富翁,名叫曾和度(“真糊涂”的谐音),他的儿子曾伯稼(“真败家”)则是一位极为慷慨的主儿。曾和度怕儿子把家业挥霍掉,便想出一个法子,劝逼儿子吸鸦片。之后曾伯稼便整日闭门在家,沉溺于烟榻之上,缠绵于烟霞之中。曾和度看到此种出乎意料的结果,心痛家业无人经营而悔恨死去。曾伯稼之妻张氏苦劝丈夫戒烟,不料竟遭到虐待。更令人伤心的是,之后曾伯稼的儿子误把鸦片当做糖果吞食而致死。曾伯稼的老母也因家中的变故致病而亡。曾家的伙计卜遥莲(“不要脸”)和梅志实(“没知识”)两人乘机侵吞财产,在张氏饮恨投河自杀之后,卜、梅二人便合伙变卖曾家财产,并将曾伯稼之女骗入娼门。而曾伯稼则沦落街头,靠拉黄包车为生。一日,父女二人偶遇于黄包车上,抱头痛哭,最后鸨母将曾女拉走,而曾伯稼倒卧城门而死。该剧最初由夏月珊、潘月樵、七盏灯等在上海南市新舞台上演。由于当时鸦片吸食情况极为普遍,加上剧情的曲折生动,受到民众的极大欢迎。该剧还被《图画日报》等报社以漫画的形式演绎出来。
在清末万国禁烟会议召开前后,人民的禁烟意识已大为增加,禁烟舆论已相当广泛。清廷颁布禁烟法令之后,地方官吏多能切实禁烟;人们采取多种方式积极配合,或撰写禁烟文章,或将禁烟小说编成舞台剧,或绘成图画,或以脍炙人口的诗歌形式表达禁烟思想。它在唤醒国人禁烟意识、呼吁争取禁烟主权等方面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正当清末民初禁烟运动取得一定成效之时,1916年袁世凯病死,中国陷入军阀混战的局面。各地军阀为了维持庞大的军费开支,扩充实力,几乎都参与了肮脏的鸦片生意,鼓励甚至强迫占领区农民种植罂粟,垄断鸦片贸易,从中牟利。因此,烟患不久再次出现,并且愈演愈烈,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烟患才得以遏制。
(责任编辑刘荣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