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凡粤 余贞凯
近年来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调查报告表明,全国中小学生目前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心理卫生问题的检出率愈来愈高。学生心理健康已成为众多家长最关心的问题之一,而体育运动作为能有效消除心理压力、减轻身体疲劳的运动正受到越来越多家长的关注。大量的研究发现,学校体育教学是调节学生心理压力有效的手段之一,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起到积极的影响。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中小学生正处于成长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健康的心理教育将直接影响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的形成。中小学生在成长期渴望独立,但心理依旧不成熟,他们精力旺盛,接受事物能力较强,这对他们心理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正是由于这种不成熟的成长导致他们产生许多生活中的困惑,这一时期能否进行良好的心理教育将直接影响他们今后的发展。因此,学校应对中小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体育教学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体育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增强社会适应性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有效增加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机会,协助人与人的沟通,增强人们的交际能力,协调人际关系,是步入社会的重要课程之一。中小学生正处于成长期,其心理上渴望得到社会及其他人的认可和鼓励。经常参加群体性体育活动,可以使他们接触不同的人,学到更多处事方法,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在给他们提供人际交往的机会,学习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同时,也给他们提供更多良好的展现自我的机会,从而达到增强自信心的目的,使他们有更大的信心投入到集体、社会,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
2.体育能有效缓解压力,改善情绪状态
中小学生的心理正处于不成熟状态,处理事物难免会不全面,而中小学生作为这个社会群体的一部分,经常会遇到许多不如意的事,处理事情不当成为他们心理疾病产生的根源之一。如许多人失败时自暴自弃,沉闷不堪,而这些就需要有一定的释放与调节。体育运动作为特殊的运动,其对调节心理有很大帮助。有节奏的呼吸、全身心的投入可以使人忘记烦恼,力的释放、自由的运动可以使人的情绪得到发泄,宣泄心中的不快,从而达到放松与改善情绪的效果。
3.促进学生意志品质的发展
意志的好坏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关键,意志品质的培养就成了学生健康成长的前提。体育运动不同于其他项目,能否将体育运动很好地进行到底,需要个人具有良好的意志。就此而言,体育运动在培养学生意志品质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体育训练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与障碍,有来自自身的和来自外界的。如何克服自身的心理因素,忽视外界的不利因素,如何顺利地把体育训练进行下去,是考验一个人意志品质强弱的标准,拥有良好的意志品质也是如何更好地进行学习和工作的前提。因此,体育运动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4.学校体育能净化学生的情感,达到治疗心理疾病的目的
心理疾病大都是由于情感处理不当,压抑的心情得不到释放而引起的。体育运动能释放心理压力,使学生不良情绪得到宣泄,精神状态达到平衡,从而使学生情绪得到缓和,消除心理疲劳,减少心理疾病的产生,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大多是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选择,这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达到放松的效果。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体育锻炼时,能使他们忘记烦恼、消除疲劳、净化心灵、释放心理压力和控制不良情绪,逐渐净化学生的情感,达到治疗心理疾病的目的。
5.学校体育教学能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
由于体育大都以竞技形式存在,因此,在体育运动中就存在着较为激烈的竞争。竞争的胜负不能单靠一两天的努力,或先天性的因素决定,它不仅是汗水与智慧的结晶,还需不断努力。体育竞争越激烈,对参与者的要求也就越高,参与者必须具有良好的心态,能承受一切失败或胜利的心理,真正达到“胜不骄,败不馁”。在失败中寻找经验教训,积极进取,在胜利中不断进步,从而达到不断进步和提高的目的。体育成绩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取得的,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才能获得。这些特殊的要求就需要学生具有吃苦耐劳、坚韧不拔以及持之以恒的精神,这些精神的培养对提高学生的意志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利用体育教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1.改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宽松的教育氛围
体育教学多以技术为主,其组织形式多样,特点是以身体练习为主,多在室外进行。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仅充当教学活动的控制者、组织者,同时还充当着整个教学内容的引导者。师生关系的好坏,将直接影响课堂氛围的活跃程度和整个教学计划能否顺利实施。以往的师生关系是不平等的,不平等的地位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如何改善师生关系成了教学的首要任务之一。首先,师生之间在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应该是正常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任何人都希望自己是被尊重的,所以师生的情感、思想、意志和行为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再次,学生都不甘自己的才能被埋没,希望得到足够的表现机会,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从而造成心理上的共振、情感上的共鸣,达到师生关系的融洽,提高教学质量。
2.积极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培养
任何一种教学,其内容都离不开教材的范围。体育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蕴涵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因此,如何对教材进行筛选,有的放矢地培养就成了教学内容能否顺利进行的要素。田径是所有体育运动项目的基础,其在体育教学中占有很大比重,但田径课较为枯燥,练起来比较辛苦,并且毫无乐趣。教师在对教材进行选编时,应尽量根据这一特点进行合理的编写与安排,在优化教法的过程中,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培养学生勇敢、坚强、执着的精神。球类运动是集体运动项目,其能否顺利地展开,主要靠整体的配合。在球类课程教学中,教育学生要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团队协作精神,并学会关心他人,关心集体。
3.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做积极主动的学习者
体育教学是师生共同协作、共同配合的双边动态平衡。无论少了哪一方的参与,体育教学都不可能顺利进行。但由于体育教学内容的多样性、教学环境的干扰性、教材的难易性和组织教法的多变性,以及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人际关系的复杂性,这些无不影响着学生对体育教学的积极性。教师往往在追求表面上的效率和运动负荷时,忽视了学生对体育运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难以掌握动作要领,感觉体育课生硬、乏味,从而失去兴趣。如何鼓励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做到积极主动学习,对体育教学的展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应随时鼓励学生参与各种技术练习,并及时发现学生的微小进步,给予适当的表扬,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
4.创设特殊的比赛情境,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体育比赛往往能振奋人心,比赛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激动人心的时刻。如最后的决胜阶段,这不仅是观众欢呼呐喊的最后时刻,也是运动员最后考验心理的时刻。落后的一方如何扭转局势,领先的一方如何保住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双方运动员都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而最后的结果往往取决于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在这种情况下,运动员就需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多经历这样的考验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必将得到提升。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应多创设类似情境,让学生亲自经受身心的考验,从而磨练他们的意志,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因此,体育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使学生了解运用体育运动改善情绪的方法,引导学生将体育锻炼中所产生的良好心理迁移到学习与生活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兰自力,骆映.学校体育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影响作用探讨.体育与科学,2003(1).
[2] 赵绛波,丁大伟.论体育对人心理健康的影响.河南中医,2003(12).
[3] 余贞凯,杨文斌.浅谈体育教学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读与写杂志,2007(11).
[4] 谢如畅.浅析体育教学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3(6).
[5] 李大为,马艳.试论学校体育与心理健康.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11).
[6] 姬上兵,冯要辉.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12).
[7] 高华.浅谈体育锻炼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中国电力教育,2003(10).
[8] 张芙枚.心理健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新课程(教师版),2007(3).
(责任编辑 张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