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9年高考全国卷Ⅰ第19题看高中历史教学

2009-03-11 09:14孙武军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09年12期
关键词:高考题史料教学

[关键词]高考题,台儿庄战役,史料,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09)23-0042-04

《中学历史教学》2009年第7期刊登了甘肃省积石山县一中杨福宽、杨福忠老师合写的《浅析2009年历史高考全国卷中的几个问题》一文(以下简称杨文),该文章对2009年全国高考文综历史试题的命题方向、命题考查的导向意义以及命题中出现的失误进行了分析。但笔者认为该文对全国卷Ⅰ第19题的分析,存在一些值得商榷之处,特此撰文以求教于方家。

2009年全国Ⅰ卷文综第19题:抗日战争期间某战役后,《新华日报》刊载一位中国将领的谈话:“我军……对于一城一寨之得失,初不以为重,主在引敌深入,使其兵力分散,而予敌主力以打击。”以下战役符合上述特征的是

A淞沪会战

B百团大战

C台儿庄战役

D平型关战役

答案:C

一、杨文对台儿庄战役的分析,存在诸多不合史实之处。

1杨文称“游击战,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这是共产党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经常使用的战略,答案怎能是台儿庄战役?”得出这一结论,笔者估计是依据“主在引敌深入,使其兵力分散,而予敌主力以打击”。但问题是“引敌深入,使其兵力分散,而予敌主力以打击”这一战略思想是否仅为游击战所特有,其他像台儿庄战役类的综合性战役是否也会运用?根据《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记载,台儿庄战役中第五战区作战指导思想是:

令孙连仲第2集团军坚守阵地,从正面吸引和消耗敌人;令孙桐萱第3集团军向东、向南出击,切断津浦路并南下至枣庄地区敌人;令主力兵团——汤恩伯第20军团迂回至向城、兰陵及抱犊崮一带。这一方面切断日军矶谷第10师团与板垣第5师团的联系,一方面对进攻台儿庄的日军实施强有力的侧背攻击。担任阵地战的第2集团军,也不是全部投入防守,而是仅以池峰城第31师固守台儿庄,将黄樵松第27师及张金照第30师分别配置于城东、城西两侧,不断组织正面或侧翼的反击,使日军必须经常分兵应战,无法集中全力攻击台儿庄。

正是在这种作战指导下,终于使进攻台儿庄的两支日军溃败而逃,获得了台儿庄大捷。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台儿庄战役存在“引敌深入”的作战计划,而不是像杨文中所说的“查阅了这几个战役的有关资料,怎么也没看出台儿庄战役如何体现‘我军……对于一城一寨之得失,初不以为重,主在引敌深入,使其兵力分散,而予敌主力以打击的战略思想”。

2仅凭运动战的概念和第20军团的行动迟缓来否认台儿庄战役的运动战性质,是否一定客观呢?杨文说:“峄县、枣庄与台儿庄间地区狭小,第20军团两军数万兵力也不可能有多大的机动余地。”这样的话就意味着,地理条件是运动战能否开展的决定性因素。这样的论断是否科学呢?地理条件或能决定运动战的规模,但绝不是运动战能否开展的决定因素。据王厚卿、黄彬所编《中国军事百科全书》介绍:

战役军团在不固定的战线上对敌实施的进攻战役,都可称为运动战。其目的是歼灭敌人有生力量,改变战场态势或配合阵地进攻、防御作战。具体行动方法,有时先从两翼发起攻击,迫敌分兵,待对方中央空虚后,乘机快速实施中央突破;或在某一地故作大举进攻的姿态,迷惑、调动敌军,然后在另一地突然发起攻击,打敌措手不及。

而拿临沂战役来说,真实情况也并非杨文所说的是“典型的攻防作战”,根据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所记载:

3月11日(1938年),徐祖诒和张自忠率第59军从峄县急行军,于12日到达临沂城西地区,当日召开作战会议。两位军长统一认识后,由徐祖诒以第五战区司令长官的名义于13日下达了作战命令。主要内容为:“(1)59军以一部确占石家屯一带高地,向葛沟、白塔间分途侧击,牵制敌人之增援;主力由船流至大、小姜庄间渡河,向南旋回,与40军呼应,包围歼灭敌之主力于相公庄、东庄屯、亭子头以南地区。在高里附近之陆战队暂归指挥。(2)40军以主力由沂河东岸与59军呼应,包围敌之主力歼灭之;在沂河西岸之一部,渡河侧击尤家庄附近之敌。(3)两军作战地境(略)。(4)以上各部着于13日晚准备完,14日拂晓开始攻击。”

从上述作战命令可以看出,这是典型的运动战。临沂地区1个多月的战斗基本上执行了以上作战命令,使得日军第5师团伤亡约3000余人也未能攻占临沂。

3杨文所说的:“至于第二十军团的侧击行动,本应利用处在外线作战的有利态势,更为机动灵活地给予进攻之敌有力的打击,但军团指导方面表面上执行战区迭次的作战命令,实际采取了消极应付的原则,因而拖延时间,行动迟缓,未取得应有战果。”此种结论与当时历史出入很大。

1938年3月17、18日,日军第2军第10师团的濑谷支队先后攻占了临城及滕县。3月19日李宗仁制定了集中兵力将向津浦路南进的日军围歼于临城以南地区的作战命令,如下:

……(3)各部队之部署及任务如左:甲、汤军团新配属31师(欠110师),应集中主力于峄县东侧及枣庄西北方焦山头附近一带山地,于3月20日(后改为24日)拂晓全线开始攻击,务先击破峄、枣之敌,向临城、沙沟两地附近侧击,压迫敌于微山湖东岸而歼灭之。其一部集结干台儿庄北方地区,准备对峄县及其西北地区协力于主力作战。乙、孙集团军新配属110师(欠31团),应以一部在侯新闸以西运河南岸防御,待机渡河北进,主力控置于贾汪附近及荆山、茅村镇间。

当日21时蒋介石复电,批准了该作战命令。汤恩伯的第20军团作为此次攻势作战的主力。池峰城的第31师的任务是以佯攻或固守手段牵制住峄县日军,以便于第20军团从侧背歼灭敌人。

3月27日,“台儿庄派遣队”(日军濑谷支队的第63联队第2大队)向台儿庄发起第二次猛烈的攻击,占领了城墙的东北角,一部突入城内。台儿庄战情紧急,此时第20军团主力仍在枣庄东北山区,并未向枣、峄日军实施与其实力相适应的进攻。在28日夜第五战区电令汤军团“迅速南下夹击”。29日夜下达正式命令,赋予汤军团的任务为:

甲、王军明30日应对峄县之敌佯攻,牵制该敌之南下,但应保持由东向西之原方向。乙、关军明30日应速向泥沟、北洛前进,到达该地后以一部向南洛,协助孙集团军解决台儿庄附近之敌,以主力极力破坏铁路、公路遮断峄县与台儿庄之连络,并与王军协同阻止峄县南下之敌。但王军应保持由东向西之原方向。丙、汤军团长应速向孙总司令密取连络。

3月30日晚20时第五战区再次电令汤恩伯:“敌主力似南下……着贵军团长以一部监视峄县,亲率主力前进,协同孙军肃清台儿庄方面之敌,限31日拂晓前到达,勿得延误为要。”于

是,第20军团的先头部队于30日夜到达甘露附近,31日开始向獐山以东的日军进攻,占领了兰城店、三佛楼等地。4月1日,汤恩伯率指挥所进至距离台儿庄地区数十公里的四户镇。

4月2日,由于日军第10联队及坂本支队均向台儿庄以东地区前进,第五战区急将刚刚调至碾庄、八义集一带的第75军及其第6师、第13师转至岔河镇地区,令由临沂方面调来的第57军第111师的第333旅进至鲁坊地区,均归第20军团军团长汤恩伯指挥,决心集中兵力将已进至台儿庄附近的日军围歼于邹、台地区。根据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存放的《国民政府国防部史政局战局战史编纂委员会档案》记载:2日20时,第五战区向各单位下达了作战命令。主要内容为:

(3)各兵团任务如下:

甲、第20军团以一部消灭洪山镇北方之敌,以主力于3日保持东南正面,向台儿庄附近之敌左侧背攻击,逐次向左迂回,务在台儿庄左侧地区将敌捕捉歼灭之。攻击开始时间,由该军团自定。因战况之进展,须随时遮断敌自峄县之退路,并对向城方面增援之敌严密警戒。

乙、第2集团军右翼与第20军团联系,于3日全线攻击,消灭台儿庄之敌;第110师准备以1旅由万里闸附近渡河,向北洛村附近敌之右侧佯攻。

4月5日12时蒋介石致电汤恩伯:“台儿庄附近会战,我以10师之众对师半之敌,历时旬余,未获战果,刻军团居敌侧背,态势尤为有利,攻击竟不奏效,其将何以自解?应急严督所部于六、七两日奋勉图功,歼灭此敌,毋负厚望。”汤恩伯接到电令后积极部署进攻:令第75军“以一部巩固岔河镇东南、西南一带高地之据点,主力继续向萧汪、东庄、台儿庄攻击前进”;令第85军(附第665团,欠第4师)“向低石桥、燕子井、岔河山、刘家湖继续攻击前进”;令第52军(附骑兵第4团)“以有力之一部巩固洪山镇、兰陵镇、向城一带之据点,主力即刻开始经甘露寺、腰里徐,向泥沟、北洛之线攻击前进”。同时急令第31师师长池峰城:“明日(6日)决将台儿庄之敌击溃,与贵部会合。如不成功,甘当军令。”当晚,第52军到达底阁、杨楼、陶沟之线,第58军的第89师在朱庄、黄洲之线向大顾珊之敌进攻,第75军的第139师在岔河镇、西黄石山之线向萧汪之敌进攻,第75军的第6师在戴庄、李家圩之线向辛庄之敌进攻。

由此可见,第20军团在第五战区和蒋介石的电令催促下,在台儿庄战役的最后关键阶段,基本上执行了迂回外线,侧背攻击敌军的作战计划,对进攻台儿庄的日军坂本支队主力形成了包围之势,并将其聚歼于邹、台地区。

4台儿庄战役并非杨文所说的“从中国军队方面看,尚未看到有诱敌深入的计划,也未看到中国军队诱敌深入的作战行动”。实际上,据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保存的《国民政府国防部史政局战史编纂委员会档案》记载:

第五战区制订的台儿庄作战计划:一、命孙连仲第二集团军的三个师沿运河布防,并固守台儿庄;二、命汤恩伯第二十军团三个军让开津浦正面,诱敌深入,待日军主力进到台儿庄时,即潜进南下拊敌之背,协同孙连仲集团军将目军包围并歼灭之。

在此作战计划的指导下,李宗仁让第2集团军总司令孙连仲率部固守台儿庄,第20军团军团长汤恩伯率部让开津浦铁路正面,转入兰陵及其西北云谷山区,诱敌深入,待机破敌。

因此,尽管日军进攻台儿庄是主动进攻的大规模军事行为,但中国军队方面也采取了对日军主动进攻的作战方式,并不是消极防御,在进攻日军过程中,也采取了灵活机动的运动战方式,与阵地防御战相结合,最终取得了台儿庄大捷,成为抗战以来最大的胜利。

该题的成功之处在于,注重考查学生审视题干信息和材料信息的能力,并综合运用所学历史知识细心进行排除辨析,在这里死记硬背是无用的。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引入历史史料,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思考,通过这一过程,把历史教材知识、历史史料作为学习资源来利用,不断训练学生的史料解读能力,把史料与所学知识相联系,训练学生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逻辑推理和思维发散能力,将历史教材中抽象的、结论性语言。转化成典型、直观形象的史料,让学生回到历史现场,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教材内容、培养历史思维、从史料中得出结论,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史料中的现象。

题干材料中的“我军……对于一城一寨之得失,初不以为重,主在引敌深入,使其兵力分散,而予敌主力以打击”,出自于《陈诚同记者谈台儿庄会战经过》中的一句话。该材料一般人并不熟悉,就是上网查阅也需费些力气。同时,材料中“主在引敌深入,使其兵力分散,而予敌主力以打击”这一信息颇具有迷惑性,很容易让历史知识扎实的学生甚至是部分中学历史老师把游击战术联系起来,从而误选D项。所以,那些死记历史教材的学生却容易选错答案而丢分。但若冷静下来,细心审题,我们会发现:

第一,题干中“抗日战争期间某战役后,《新华日报》刊载一位中国将领的谈话”,根据所学历史知识,这一信息告诉我们:这并不一定是共产党将领,尽管《新华日报》是中共创办的,但抗战期间是国共合作时期,《新华日报》完全有可能宣传国民党将领的抗战事迹。

第二,题干中“我军……对于一城一寨之得失,初不以为重,主在引敌深入,使其兵力分散,而予敌主力以打击”,这一信息告诉我们:这似乎是一种以空间换取时间的战略思想,其目的是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属于运动战类型。根据所学历史知识,百团大战属于主动出击,是破袭战,作战目标是破坏日军交通线,拔掉在根据地的日伪军据点,并非歼灭日军有生力量。平型关战役,则属于伏击战,不存在“对于一城一寨之得失”的问题。淞沪会战,虽然有以空间换时间问题,但其作战方式是阵地防御战,由于消极防御导致中国军队作战三个月失败,上海失陷,更不存在“引敌深入,使其兵力分散,而予敌主力以打击”的问题,剩下的就只有台儿庄战役了。

总之,历史学习、备考,教师和学生都要转变观念,抛弃教师讲授教材,学生死记教材的观念和做法,从历史学科自身特点出发,加强历史课堂的研究学习,遵循认知规律,整合教材知识,强化史料教学,引导学生从“材料”中而不是从“课本”中学习历史,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习惯,加大历史横向思维与纵向思维的发散性培养,锻炼将历史融入生活经验的逻辑推理能力,去发掘历史教学与学习那生生不息的活力!

[作者简介]孙武军,男,1976年生,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第三高中教师,中教一级。

[责任编辑:吴丹]

猜你喜欢
高考题史料教学
走马史料赠故里 川渝民间文艺添新篇
一道2017年高考题的解法与推广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等差数列各项绝对值的前n项和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
史料教学讨论征文
史料教学讨论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