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高考文科综合全国卷1第20题评析

2009-03-11 08:53余柏青周禄丰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09年8期
关键词:王权解题

余柏青 周禄丰

[关键词]材料本意,王权,解题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09)15—0044—02

2009高考文科综合全国卷1中的历史选择题比较难,湖南省考生选择题抽样的平均得分为24.30分,难度值为0.51。其中第20题湖南考生得分很低,抽样平均分只有1.15分,难度值高达0.29。我们认为这道题本身存在问题。

第20题的题目是这样的:

法国人达尔让松在18世纪中期写道:“委托给大臣们的事务漫无边际。没有他们,什么事也办不了,只有通过他们,事情才能办成:如果他们的知识与他们庞大的权力有距离,他们便被迫将一切交给办事员办理。”上述材料说明,当时的法国

A专制王权强化B办事人员权力上升

C国王权力旁落D社会等级壁垒森严

答案:A

这道题存在的问题试分析如下:

一、时间概念不精确

目前一些教师对本题的解析说,考生只要抓住“18世纪中期”这个时间线索,依据教材对这一时期法国政治形势的描述,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找到“专制王权强化”的正确答案。这种解析完全脱离了考生在现场思维的实际情况,基本属于那种确定答案后再拼凑理由的“马后炮”式的分析,是很牵强的。

仅就题干原文“法国人达尔让松在18世纪中期写道”,只能确定材料的写作时间,而不能确定材料所描述的历史时代。达尔让松在18世纪中期记录的可能是17世纪、16世纪,也可以是18世纪中期以前的情况。如果命题希望考生能根据时间线索进行分析,这句话应该强调“法国人达尔让松在18世纪中期记录当时的政治情景,写道”,这样就给了考生一个明确的信息,那就是达尔让松的历史写作是在描述它所处的时代。

二、缺乏主语

题干材料对当时法国政治的描述,并不足以证明专制王权在“强化”。“强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应体现王权由比较强到更加强的一个变化趋势。但单就材料本身提供的信息,我们只能判断国王随意将事务委托给大臣管理,甚至超出了他们的知识和能力。如果我们再“钻”一下“牛角尖”,题干材料缺省主语一国王。是谁把“漫无边际”的事随意委托给大臣?不能让学生猜想。倘若这种现象也能体现王权的强大,但这也仅仅只能体现王权强大的现状,而无法得出王权是在逐渐“加强”这样的结论。

三、引用材料不当

材料中说:“(国王)没有他们,什么事也办不了,只有通过他们,事情才能办成。”国王没有大臣的配合,什么事也办不成,这叫王权强大么?我们查阅了材料出处,发现本段材料出自(法)托克维尔(Alexis de Tocqueville)的名著《旧制度与大革命》第二卷第六章“旧制度下的行政风尚”,原文的上下文是这样的:

大臣已经萌发出一种愿望,要洞察所有事务,亲自在巴黎处理一切。随着时代的前进和政府的完善,这种愿望日益强烈。到18世纪末,在任何边远省份建立一个慈善工场,都要由总监亲自监督其开支、制定规章、选定地址。创办乞丐所容所也必须告知总监所收乞丐的姓名以及进出的准确时间。早在18世纪中期(1733年)达尔让松先生就写道:“委托给大臣们的事务漫无边际。没有他们,什么事也办不了,通过他们,事情才办成;如果他们的知识与他们庞大的权力有距离,他们便被迫将一切交给办事员办理,这些人便成了真正的掌权的人。”

题目裁剪材料时删掉了“(办事员)成了真正掌权的人”。原作下文更进一步说:“国王敕令、宣言、诏书都经过庄严的登记注册,可是在执行中无不受到重重变更。”

托克维尔在书中引的是达尔让松的《回忆录》,达尔让松是位伯爵,我们还没有查到他的生卒年代,但似乎不是18世纪中期的人。这不是要紧之处。关键是达尔让松的本意是强调法国行政效率低下,国王的诏令不能有效地执行,他指责的是参加御前会议的大臣和总督。如大臣要“亲自在巴黎处理一切”;国王没有大臣,什么事情都办不了;大臣的知识有限却掌控一切,只有无法胜任的事务才交给办事员,而这些人却因此“成了真正的掌权的人”;乃至国玉的命令在大臣执行的过程中都会“重重变更”等。显然,这不是在讲专制王权的强化,而是突出大臣的权力和无能。依材料原意,此题当选C:国王权力旁落。

由于题干误导性较大,因此高考结束后,我们进行了一个班的调查,结果是平时成绩和能力排名前10位的学生,只有2人的解答与答案相符,相反,几个基础较差的艺术专业考生“不假思索”地选择了正确答案A。我们问他们根据什么理由选A项?学生坦诚相告:“我们读不懂材料,但题干有一个18世纪中期的时间线索,我们根据教材提供的背景知识,18世纪中期法国专制王权在加强,于是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A项。”但是,不少历史基础较好的考生不服气,他们仍然据理力争:“材料说,没有大臣,什么事也办不了,这里缺主语,我猜测是国王。没有大臣的配合,国王什么也办不了,显然是王权被削弱,国王被臣下架空了。因此应该选c项,说明国王的权力已经旁落。”还有些考生认为,应该选D项:“材料上说,大臣的知识与能力都不足以胜任工作,但他们依然把持大权,办事人员只有在极少数时候才能有办事大权,这说明权力掌握在权贵手里,而不是在有能力,有知识的人手里,可见社会的腐败和等级的森严。贵族无才能也能执掌大权,有才干的办事人员不得重用。所以答案是:社会等级壁垒森严。”部分参加讨论的教师也赞同选择D项,他们认为从材料来看,A项与题意不符,应最先排除;而B和C两个选项都是描写当时法国社会两个阶层的权力分配,都属于历史的表面现象,亦应排除;要透过历史表面现象看到事物本质,因此答案选D。

我们调查的普遍现象是:考生在解答该题时,对材料读得越仔细,思考越深入,就越容易遭遇“滑铁卢”;反之,不假思索的考生更容易“蒙”对答案,这显然与高考的选拔性要求背道而驰,也与教学中追求的“论从史出”的思维素质相悖。中学教师则非常困惑、迷惘:历史到底应该怎么教啊?如何指导学生解析历史材料?

使用材料命题仍将是今后高考历史测量的必然手段。为了考查学生的能力,试题中引用材料构造情景,的确能够保证考试的区分度,也能够引导教学注重培养学科思维。材料是一座桥梁,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迁移。但是,高考命题应慎之又慎,引入材料当明白原著的本意,切不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贻误后学。今年第20题这样的失误,十分遗憾。

责任编辑任世江

参考文献:

[1][法]托克维尔著,冯棠译旧制度与大革命[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王权解题
巧构造妙解题
如果历史是一群喵
高中数学解题教学中逻辑思维的培养——以数列解题为例
西法兰克国王查理三世被废的历史动因
“化二为一”法在初中解题中的应用
浅议英联邦诸王国的主权沿革
真实或想象
巧用比妙解题
解题勿忘我
从中世纪欧洲文明到近现代西方权力制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