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本可以精彩万分

2009-03-11 08:33吴光耀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09年4期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目标教师

吴光耀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目标,教师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241(2009)07—0065—03

法国记者切尔西走访了在二战中遭受浩劫的一些城市,她对广岛和南京这两个灾难深重的城市有着详细的记录,现摘录于下。广岛:被原子弹破坏的残骸保存完好;2001年8月6日,公布原子弹受害者为221893人,精确到个位;每年8月6日,举行悼念大会,钟声、汽笛鸣响,工厂、学校、机关停止一切工作,全城哀悼,参加纪念大会的有5万多人,占全市人口的1/21,参加者庄重肃穆。

南京:难找到当年屠城遗址;死难人数虽有36万人以上,但纪念馆哭墙上只刻有3000个死者的名字,据2008年4月5日最新报道,遇难名单将增加7000个,加起来也才10000人;纪念大会从1985年才开始,1997年才有了拉响防空警报和车船、汽笛的做法,除了悼念会场,鲜见肃立默哀场面;参会人数2000左右,最多不到1万,占全市人口的1/2800或1/500。

在美国,为纪念越战阵亡士兵,华盛顿特区修建了越战纪念碑,在其上依士兵牺牲时间为序,刻着58132名1959年至1975年间在越南阵亡的美国男女军人的名字。

中日美历史观差异如此之大:日美重视历史的教育功能,敬畏尊重历史,重细节,重个体生命;中国重宏观大义、重群体利益,但民众对历史的麻木健忘甚至戏弄令人叹息。中国这种历史观,影响了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历史教学中出现的很多困境也与此有关!

很多人都认为:历史在实际生活中不像语文、数学、外语那样是高考的主课,没什么实际的用途;历史不过是背,临时抱佛脚可也。从高一甚至初中开始,大多数学生就立志读理科,数理化学不走、基础差的才选文科。未分科之前的历史课,少有人认真听,分科后等高三再突击的想法和语数外的巨大压力使很多学生用在历史科上的时间少得不能再少。虽为文科生,很少有真正喜欢历史课的,只是因为有高考才被迫学。一晃到了高三,才发现欠账太多,但回忆高一二所学,真云里雾里,第一轮的复习基本如上新课一般。

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教材方面来看,主要是源于教材的“无情”,正如前面所说,中国教科书受中国人的历史观影响,重宏观,重群体,个体生命和历史事件不过是一个个历史符号,我们能看到的有时只是抽象的数字,粗略的事情经过,简单的战争阶段,这如何让学生爱得起来?

从教师本身来看,一些教师上课缺乏激情,不注意提高自己教学技巧,照本宣科,把教材当圣旨,不敢越雷池一步,课堂毫无生气,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美国教师可以在美国国庆节那天给脸上画上星条旗走进教室,讲述美国的建立。中国的历史教师因为担心打乱教学进度,而不会在10月1日亲手制作一面五星红旗。每年的12月13日,是纪念南京大屠杀的日子,是所有中国人都应该牢记的日子,但在警笛拉响之时,又有多少人会有强烈的感触?竟然还有老师因警笛影响了他的上课,而口出微词。我们历史教师如果自己都没有历史责任感、使命感和正义感,没有爱国激情,又如何教育学生,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现实要求我们要以历史教育的终极目标来指引教学,提升教学层次。

历史教学的目标到底是什么?有人会说,把教材的知识点梳理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再适当的深化挖掘,让学生背下,高考考出好分数,就是胜利,如果出个单科状元之类,更是赚大了。在高考制度这把利剑下,这种想法可以理解,试想学生的高考成绩一塌糊涂,教师还能在岗位上待下去?但如果历史教学仅仅作为高考的工具局限于考试,那么,学生在成功敲开高考这扇大门后,难免不会将这块砖头扔到背后。

一位上了大学的学生给他的老师写信说:“其实我很害怕给你写信,因为我发现,你高中时候教给我的历史知识,正逐渐淹没在大街上来往的人流中,消失在卡拉0K厅声嘶力竭的吼叫声中,面对你,我倍感惭愧。”这句话深深刺痛了这位老师,为什么我们的多年努力会迅速的化为无用?我们的历史教学究竟要带给学生什么?我们是否把过多的精力放在技术层面?更多的是站在教学的角度而不是教育的本质——人的角度呢?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这可以使人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甚至更像一只训练有素的狗。但要想使人和谐全面发展,必须要让人在教育中获得对美和善鲜明的辨别力,以教育的终极目标来培养学生。我们也可以认为教育是对真善美的追求,对自由精神和理性的培养。这些看起来很理想化,但如果没有高的追求,我们的历史教学水平很难上一个新台阶。

作为历史教师,我们无法改变教材,但是可以处理它使之有利教学。我们增强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把课讲得有趣,让学生信服。这就需要我们提升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首先是在思想上树立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意识。

威廉·詹姆斯说:“人性中最深切的禀质,是被人赏识尊重的渴望。”老师如果在平等的气氛中肯定真善美,纠正学生认识上的一些偏差就会让学生容易接受。广东李月霞老师的经历对我们就很具启发性。她在上文艺复兴近代自然科技的产生时,听到有学生在下面说:“看人家哥白尼多聪明,布鲁诺是个哈儿,哥白尼保住了生命又最终表明自己的观点,而布鲁诺不合时宜地坚持自己观点,赤身上阵,最后给烧死。斗争要讲策略。”就问班上的同学,愿不愿意为真理献身?有的说不愿意,因为还有更让他心动的亲情、友情和爱情,以及由此产生的责任。也有人说愿意,因为为真理献身无上光荣,会名垂青史。李老师没有简单地说前者一定是懦夫,愿意牺牲的学生的观点应为所有人所接受,而是给二者以同样的尊重。因为,每一个人在他不同的成长阶段里,对生命价值的看法是不一样的,作为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这些不同观点纳入教学当中,打造一个尊重生命成长,人性化的课堂。教师对于学生的不同观念,不应居高临下的打压、批评,而是用事实说服,让学生自己亲身感受来认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于无形之中,这就是成功。

在过程中,我们应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让历史活起来。讲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精神,我们可以把它和汶川地震之后的全国哀悼日联系起来,以国家的名义为地震中的逝者哀悼,这在中国是第一次,体现了对人,对生命的尊重,这正是人文主义的根本体现。在讲美术三杰的彼特拉克时,可引用他的一首诗歌:此刻万籁俱寂,夜莺在夜空婉转的歌唱,满脑子甜蜜的幻想,我过去曾经爱过一个生命。然后问:同学们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吗?对了,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写的都是为自己心爱的女子而失眠。两者时间上相差数千年,地域上相隔数万里,为什么能有如此惊人相似的意境呢?——美好的爱情是人类共同的追

求,是尊重人性,歌颂美好人性的表现,这不就是人文主义思想吗?

大胆补充有用史料,运用史学新成果,使教学具有新颖性、启发性、批判性。在讲辛亥革命时,我补充了一段美国人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佩弗对辛亥革命以及辛亥革命试图建立起的共和政体给予很低的评价“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那一种共和政体是一个大失败,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据地。它是外国的、空洞的,是附加在中国之上的。它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快就被除去。它不代表政治思想,只是政治思想的一幅漫画,一幅粗糙的、幼稚的、小学生的漫画……这种共和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学生会发现这和教材的观点截然不同,他们会想:谁的话更接近历史真实呢?然后会思考并继续探求,最终可能明白: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对历史事件会有不同的解读,要了解历史的真相,必须多方考证,而不是只听一家之说。

大胆挖掘、处理教材,从教教材到用教材,对于教材难点,注意以浅显透视深刻,以感受突破理念,以参与代替灌输。

在讲述什么是三教合一时我用个故事使其一目了然:梁武帝从小熟读四书五经,后信奉道教,再后来沉迷佛教,三次舍身同泰寺当和尚;讲理学的内容和评价时候,可讲下面二十四孝中的一个故事。郭巨,晋代隆虑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供养母亲,非常孝顺。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又生了一个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发现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看了这个故事,可以得出理学的哪些内容?舒服享受是人的本性,孝顺父母是天理,当两者不能容的时候,只能是存天理,灭人欲,所以郭巨要牺牲孩子以孝父母。你如何评价呢?让学生评价这个故事,学生都能说出些理由来,最后老师总结:理学在历史上曾经充当社会进步的枷锁,贞节牌坊后的血泪,小脚女人的悲哀等,但理学的绝对忠孝观,在危亡之际也是民族生存的有力支撑,于谦石灰吟,文天祥过零丁洋……理学的作用具有明显的两面性,我们是蔑视?跪拜?还是扬弃?通过这样的讲述,对于理学,学生应该会有比较好的掌握理解。

教师要充分发挥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用生动睿智的语言激活学生思维。最近几年,历史教学受到了两次大的冲击:一是多媒体广泛运用,二是新课程改革。有些老师也因此走入误区。花样百出的多媒体教学成为教师追捧的新贵,教师坐在旁边或者时不时引导一下观众、导演,认为老师讲得越少越好,不讲最好,这就完全体现了学生主体了。于是上课也变成表演,公开课又最为突出,于是,一堂课看起来热闹非凡,精彩纷呈,冷静一想却是苍白无力。这种做法是对教师主导作用的曲解,讲要有度,不要满堂灌,但至少在很长的时间内,教师的讲不可能退出讲台。浅显的可以让学生自己消化,但教材中的知识不可能都是浅显的,很多还是得靠老师讲解,所以当讲则讲:而且要讲透。钟红燕老师对教师讲述的重要性和时机选择上做过如下概括:当学生讨论山穷水尽之际,教师的点拨帮他们走向柳暗花明,当学生认识误入歧途时候,教师的三言两语可以帮他们回到正确的航道,当学生思想的粒粒珍珠散漫一地,教师的概括总结可帮他们串成精美的项链,当学生沉醉于感性的小楼春色时候,教师的理性升华将其引入意境高远的别有洞天。

其实高考应试和能力培养、素质教育、教学的趣味性等并不对立,以上所讲很多方面不是都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理念吗?两者的矛盾不过是在有限的历史教学空间争夺占有比例,在大环境没有改变的前提下,我们无意否定高考的特殊地位,只是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让历史精彩起来,使学生在提高应试能力的前提下,各方面的能力有所提升!

【责任编辑吴丹】

猜你喜欢
历史课堂教学目标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秋天在哪里
初中历史情感教学探析
引多维思考创灵动历史课堂
《孔乙己》连续性教学目标撰写及教学活动设计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重点的思考与再认识
美育教师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透过高考把握《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