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重庆一小时经济圈建设中的公交优先发展战略

2009-03-10 06:01侯丽君张光君
商业经济研究 2009年4期

侯丽君 张光君

中图分类号:F503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运用统筹思维,树立大公交理念,创造性地把国家的公交优先发展战略用作建设重庆一小时经济圈的切入点、突破口和发动机,有利于在最短时间内让经济圈初见雏形,增强经济圈的发展后劲,促进城乡良性互动、实现跨越式城市化,并且促进经济增长方式和政府职能的转变。

关键词:公交优先发展战略 重庆一小时经济圈 统筹思维 应用价值

重庆一小时经济圈战略的提出及其科学定位

2006年12月,在重庆市经济工作会议上,重庆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一小时经济圈”的发展蓝图。所谓建设重庆一小时经济圈,其主要意图是在以主城区为核心、一小时通勤距离为半径的范围内,形成一个具有明显产业聚集效应、规模经济和竞争优势的城市群。一小时经济圈涵盖了重庆市内的23个区县,目前这一区域幅员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城镇人口接近1000万,城镇化率接近60%,200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000亿,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70%左右。预计10—15年后,经济圈将新增1000万城镇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5%,GDP将超过全市的80%。

有专家曾经指出:中国农村的不发展是因为城市的不发展。实施一小时经济圈战略,努力打造以主城区为核心的城市群,能够在较短历史时期之内迅速集聚生产要素,拉大重庆的城市框架,增强城市对农村的带动能力,符合了加快城市化进程、更好地解决好“三农”问题、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增强重庆整体经济实力的客观需要,能够缩短“‘二元结构直辖市”、“农村直辖市”变为名副其实直辖市的过程。因此,一小时经济圈是新兴直辖市建设和发展实现新突破、再上新台阶的战略平台,是为了建设具有明显产业聚积效应和链环效应的城市群,而高效便捷的交通体系和统一成熟的市场体系是其两翼。

简而言之,重庆一小时经济圈战略的实质就是建设以大交通、大市场为依托的产业群、城市群,是为了促进跨越式城市化、是为了促成联动式产业群、是为了增强重庆的综合竞争力。城市群的形成有赖于产业群、产业群的形成有赖于大市场,而大市场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交通特别是“一小时”公共交通的可达性、便捷性和廉价性,一小时经济圈的现实条件和发展态势与“一小时”公交具有高度的契合性。至此,公交优先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就在如何建设重庆一小时经济圈的问题中显而易见。

公交优先发展战略的方法论基础及其基本思路

(一)公交优先发展战略的方法论基础

经济圈建设实际上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各种因素之间具有强烈的相关性,但是系统的相关性要求按照等级和层次加以有序地统筹,才能确保经济圈的经济社会发展秩序井然、有条不紊,而交通尤其是公共交通是关系到经济圈以及整个直辖市发展全局的基础性环节,也是更好地同时解决好民生问题和发展问题的关键性环节,是属于第一层次的问题,因而需要优先解决。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基本上与重庆一小时经济圈战略的所有功能和目标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可以作为建设经济圈的开局之战、破题之举,也可以作为优化重组重庆的“发展动力、发展质量与发展公正”、更好地解决重庆“三农”问题、打好“直辖牌”的破题之举。美国著名经济学家W•W•罗斯托曾经指出:“在起飞阶段以前的社会和起飞阶段的社会……总投资的很大一部分必须用于运输和社会其他基础性支出”,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反复表明,交通尤其是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拉动效应和乘数效应。因此,“重庆一小时经济圈”作为一种科学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思想、一种城市发展的战略思想,当然是一个宏观经济概念、市场概念,但首先是一个交通概念,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在经济圈的建设过程之中尤其是起步阶段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重庆一小时经济圈建设的基本思路

温家宝总理曾经批示指出,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是符合中国实际的城市发展和交通发展的正确战略思想。在2006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发布的《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若干经济政策的意见》。而且,国家已经明确提出要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并采取了确保发展方向和目标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

我们要找准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与加快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借势发展,加快发展,不仅要确保发展的跨越性,还要确保发展的可持续性。笔者进一步认为,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契合了拉大重庆城市框架的客观需要,符合重庆一小时经济圈的现实情况,是年轻直辖市交通发展和推进城市化的正确道路,有利于引领整个直辖市进入跨越式、健康发展的轨道。重庆可以结合落实国家公交优先发展战略的契机启动一小时经济圈的建设,在经济圈内城镇化率较高(接近60%)、已经具备较好交通基础设施、较好水陆空立体交通体系和较大运量长短途客运体系的基础之上,树立大公交的理念,主动地、创造性地落实国家的公交优先发展战略。

在弥补制约经济发展的“短板”、突破发展“瓶颈”形成大公交格局之后,大市场体系的出现就具有了坚实的基础,而大市场的形成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市场在经济发展之中的作用,激发经济活力,即产生弥补经济发展“短板”之后的“鲢鱼效应”。换言之,要按照系统论的有序性原则,在既定的一小时经济圈战略和公交优先发展战略的指引下,运用统筹思维的方法论,把这两个战略思想统筹起来思考、把民生问题和发展问题统筹起来思考,统筹兼顾、重点突出、找准切入点、充分适用国家的政策,不要就“公交”论“公交”,而要站在建设重庆一小时经济圈、打好“直辖牌”、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高度来落实国家的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创造性地把国家的公交优先发展战略用作建设重庆一小时经济圈的切入点、突破口和发动机,而当务之急就是在整个一小时经济圈内推行公共交通运输的一体化、公交化和公司化运营。

公交优先发展战略的应用价值和意义

(一)对于重庆一小时经济圈初见雏形具有先导性意义

要实现重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社会和谐进步,就必须首先改变其交通不畅、信息闭塞的内陆特征,而公交优先发展战略下的快速公交系统(BRT)是缩短主城区与周边区县的时间和空间距离的前提。一小时经济圈内交通一体化态势初步形成以后,将大幅度促进经济圈内各区县的通勤圈、生活圈、商贸圈和物流圈的进一步融合与渗透,提高经济效率,对于促使主城区和周边区县形成一体化市场、真正融为一体具有直接效果,可以防止区县政府发展经济过程中各自为政而又趋同定位的现象,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有利于引导各地根据自身禀赋和比较优势进行差异定位、错位发展。

因此,充分利用经济圈内现有的交通资源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是最能利用现有条件和政策支持的最优化选择,否则5-10年之内老百姓都难以对一小时经济圈形成认同感。因此,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对于在最短时间内让重庆一小时经济圈初见雏形具有先导性意义,是建设重庆一小时经济圈的开局之战、破题之举。

(二)对于经济圈后续发展和增强重庆总部经济实力具有奠基性意义

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形成经济圈内较为发达的公交网络系统,能够为经济圈的后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是促进经济圈内市场一体化、形成产业集聚效应的助推剂,也是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迅速交融,增强主城区的观念、人才、技术、市场等对于周边区县的辐射和带动能力、同时增强周边区县对主城区辐射的对接能力和产业转移的吸纳能力、形成主城区和周边区县良性互动的战略枢纽。尽快形成一小时经济圈内的公交一体化框架,并结合重庆已有的“承东启西、承南接北”的立体交通体系和区位优势,增强与东西南北市场的对接能力,那么所形成的大交通、大市场无疑能够进一步增强招商引资能力,成为吸引大型企业总部定居重庆的兴奋点,这对于增强重庆市的总部经济实力、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预期目标具有奠基性意义。

(三)促进城乡良性互动与社会公平正义的惠民工程

公交是城市的生命线,良好的公交应当具有方便、安全、低价、环保的特点,作为市民生产、生活依赖度极高的交通工具,公交体系的覆盖面和完善化程度体现着城市的经济发达程度、城市的宜居程度和人民福祉的进步程度。

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是城乡良性互动战略的题中之义,特别契合于重庆市的特殊市情。它优化重组了重庆的“发展动力、发展质量与发展公正”,有利于撬动重庆市异常凸出的“二元经济结构”的历史遗留问题、突破发展瓶颈、促进城乡统筹发展、让最大多数人受益,让最大多数的市民和在跨越式城市化进程之中即将转变成市民的农民公平地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有利于经济圈内统一市场的培育和完善,增强农村经济的活力,促进小城镇的功能完善,让农村和农民受益。因此,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从而在最短时间之内让一小时经济圈初见雏形,让一小时经济圈名至实归,实际上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对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生动实践。

一小时经济圈不是“一圈了之”,而是对老百姓口惠实至,有利于增强老百姓对经济圈的认同感,改善人民的生活环境,让老百姓支持改革、特别是支持政府的后期改革措施,对于增强重庆活力和凝聚力、促进重庆跨越式、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

(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政府职能的引导工程

我国社会在整体上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经济发展也遭遇到了土地和能源瓶颈的束缚,重庆也一定程度上面临着同样的难题。经济圈内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符合国家宏观调控的方向,有利于引导经济圈内各区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引导各区县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尤其是旅游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优化升级。从长远来看能够扩大工业产品和农副产品的市场领域、增强城市经济活力和农村购买力、引导经济和社会发展步入良性循环轨道。

另外,现代政府的主要职能应在于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和优良的市场环境。对于地处内陆的重庆市而言,吸纳本市城乡居民和附近省市的消费能力保持市场活力,显然需要改善并充分利用公共交通。同样,如果能改善公共服务,让城乡居民在交通、教育、卫生、文化等方面享受到大体相当的公共服务,也就缩小了农村与城市的生活差距,增强了农村的购买力;而其中交通又是迅速调动有利因素发展教育、卫生、文化的前提。经济圈内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能够为重庆“轿车时代”的进一步推进预留了发展空间,为物流、服务业、高附加值行业的跨越式、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因此,公交优先发展战略也有利于引导政府职能转变到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和优良的市场环境,从而更好地引领重庆经济社会跨越式、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上来,有利于引导政府逐步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型。

参考文献:

1.李伟.“1小时经济圈”舞动重庆23个区县[N].重庆日报,2006

2.牛凤瑞.中国的城市化与统筹城市发展[A].《中国经济发展论坛》编委会.中国经济发展论坛[C].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3.高峰.交通基础设施投资与经济增长[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