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明
经济危机一来,扩大内需重提。扩大内需是权宜之计?美国的次贷危机演变为金融危机,说到底是扩大内需惹得祸。在房地产这个支柱产业上放任自流,盲目乐观、不顾后果地进行内需调度,结果终于开错了药方,走到了事物的反面。即使如此,内需的扩大,在美国和欧洲人那里,向来是战略而非战术。因为每届大选投票,有一个特别的尺度,即就业率和经济振兴计划。
人均两万美元左右的发达国家,仍然将扩大内需作为战略,一是因为科技发达带来的产品更新换代,二是喜新厌旧的人性使然。即使在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里,大到换房子、车子,小到手机、电脑等,也预示了“内需”的强劲。
然而,人均一千多美元的平均收入水平,能否在最大程度上扩大内需?能否满足人们的内需?于是,提高收入成为必须。收入的提高,来自于国力的增强。国力强,产能就大。产能大,市场的“内”“外”需就必须更强。这个互相作用与反作用的循环,似乎还是难解。
但是,当收入问题被提上日程,分配不公浮出水面。城乡差别,非但没有缩小,反而差距愈发拉大;贫富差距,造成的矛盾更是异常尖锐。在中国这个五千年农业文明的国度里,当人们看到时下里奢侈品、不动产和豪华消费甚嚣尘上的时候,“富人”这个概念着实让人大开眼界。改革开放,就是要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是,富的原因,有很大一些不是改革开放的成果,而是对它的扼杀。
官本位,一个很是腐朽的概念,说的是有权便有钱,有钱能使鬼推磨的逻辑,使“富裕”这个很美好的字眼染上了污垢。打开媒体,映入眼帘的常常是贪官携款外逃、一个小官家里都能挖出巨款等报道……这“官”与“钱”的交易带来的危害,不仅是因为“钱被吞”而挤占了大众福利这么简单,还因为它扼杀了正当致富的信心,它混淆了扩大内需的方向。当媒体上有“将家电下乡进行到底”的呼吁时,足可见内需的扩大被扭曲到什么样的程度!当政府号召商家对顾客尝试赊购、赊销的时候,一些国字号商场的领袖们宣称“我们目前顾客层面稳定,不会考虑对顾客进行‘赊销等做法”,足可见人们对内需误读的程度!
来自邻国印度的恐怖事件值得深思,像这样一个向来都没有解决好贫富悬殊问题的古老国家,一旦也要现代化的时候,它的翅膀沉重地令它难以起飞。而拉美一些国家至今仍然倒在现代化之旅上的原因,有一个就是它们的拉动内需其实是“外需”,即依赖外来产品和资本。
于是,扩大内需的内涵,是共同富裕;扩大内需的前提,是反腐倡廉;扩大内需的目的,是增强国力;扩大内需的属性,是国家长期发展战略。
于是,扩大内需是要让多数人得到真正的实惠,而不是让蛀虫们有空可钻;扩大内需是苦练内功进而走向世界的宏图大志,而不是穷途末路鬼使神差的雕虫小技;扩大内需是独立自主和自力更生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百年大计,而不是躲避危机巧言令色的权宜之举。
安步当车,词义是“以从容的步行代替乘车”,不奢侈、不夸张、倡俭朴,重自然,这向来是中国文化中安国宁家的法宝。要在未来发展中保持安如泰山的势头,人性层面上的安常守分,带来的消费观念上的安步当车,还是会给那些在消费上刹不住闸的人们一剂猛药:内需,不是内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