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宙
思考一:實现大体量的播出格局。
纵观当今的民生新闻节目,“大体量”应该是最突出的共性特征。“大体量”的概念包括了节目时间长和新闻播出量大两个方面,体现了信息传播的多、杂、快的特点。就大部分县级电视台而言,要实现民生新闻的“日播化”并不是轻而易举的,它需要足够的运行成本。作为尝试,可以先行在一周内制作1-2期节目,安排在晚上九点半到十点播出。
思考二:破解劳动密集型的运作。
民生新闻“大体量”的特征决定了这类新闻节目在运作方面必须是劳动密集型的投入,随便列举一档民生新闻节目的制作班底,少则数十人多则上百人。县级台办一档民生新闻节目需要多少人?笔者认为,就初期而言,至少需要十几人,这是很多县级台在目前的机制下难以解决的。怎样破解“劳动密集型”这个难题呢?首先,保持新闻中心的总体运作。无论是时政新闻节目还是民生新闻节目需要的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制作班底,这样不仅能有效节约人力和物力资源,同时在处理新闻资源方面也能有效避免重复投入和关注挖掘新闻的不彻底不全面。新闻中心根据选题策划和上级宣传指示灵活安排、调度人力物力。有时,同一组记者进行的同一题材采访也可以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表述方式,做出或端庄严肃的时政报道或活灵活现的民生报道。
其次,总体运作强调的是科学精细的分工。一直以来,一些地级台和县级台新闻中心都困在“人力不济”的现实中不能自拔。“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人力问题可能不会很快彻底解决,要解决办好节目与人力不足的矛盾只能另辟蹊径,那就是分工的精细化、运作的科学化。新闻中心可以考虑分若干小组,各小组间既分工又协作,每周必须有一个节目策划会、总结会。同时,要充分挖掘现有采编播人员的潜力,实施好激励奖惩机制。
第三,向社会招聘记者和DV记者,建设通联队伍。为有效解决民生新闻需要大量人员投入社会各个层面的问题,可以先购买一些低成本的摄像机,然后向社会公开招录民生新闻记者,实行底薪加计件工资制,使他们成为县级台民生新闻节目的补充力量。同时,调查了解本地DV机的拥有量,聘请条件适合的DV拥有者为特约记者。在机关、学校、企业、部队、社区和广大农村广泛建立通联制度,打造一支通联队伍。
思考三:打开办节目的思路。
民生新闻在表现形式上呈现多样性的特点,在以“内容为王”的原则下,可以是鲜活现场、热辣细节的展现,可以是新闻事实的层层剥离,可以是讲故事,可以是提个醒,甚至是让老百姓说话的平台或者发布公共新闻的平台。这样一来,民生新闻节目在节目样式上就灵活多变了,可以画面为主导,主持人侃侃而谈,评论、口播新闻、图片新闻、字幕新闻、漫画新闻、百姓话语、短信调查等等都是我们的节目形式。另外,自办网站和新闻博客、播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破本台民生新闻的报道时空限制。
民生新闻节目要实现真正意义的“三贴近”,必须在运作时实现贴近。新闻来源要大量靠观众提供,新闻主角是观众,这样一来,开通2-3部新闻热线电话、短信平台、电视台新闻网站就成为了办节目的有益补充或必需。利用这些现代化交流工具,我们可以把采访触角延伸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可以操作一系列的民意调查和民间讨论等等。另外,民生新闻节目可以以运作一些民间活动来推介它的名气,例如在新闻名称上做到商品冠名,提高社会参与度。
(作者单位:庐山区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