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民
2008年第5期《世纪·笔记掌故》中有一篇高健行撰写的《李恩绩的下落》,文末企盼他这则笔记能引来更多老人对写哈同与爱俪园掌故的李恩绩的回忆。
其实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爱俪园梦影录》一书的代序中,著名作家柯灵对该书作者李恩绩的生平有过一个简略的介绍。1943年夏柯灵接编《万象》杂志,在堆积如山的读者来稿中,发现了李恩绩的一篇阐述殷墟甲骨文的学术论文,因内容不合《万象》杂志作为通俗读物的特色,被打入冷宫多时。当看到通讯处是“静安寺路爱俪园”,觉得可以让他写些有关哈同与爱俪园的文章。于是柯灵便写信向他约稿,结果就有后来在《万象》上刊出的长篇掌故《爱俪园——海上的迷宫》,用的笔名为“凡鸟”。
连载不及一年就戛然而止。柯灵去爱俪园登门拜访,希望李恩绩不要辍笔。当时爱俪园因男女主人的去世,早已风光不再,显得冷落荒凉。见面时正值壮年的李恩绩显得有些苍老,一领蓝布长衫,一口绍兴乡音,一句“写稿子赚勿落格啦”,给柯灵留下了深刻印象。案头摊满了琳琅满目的摺扇画,是用以疗饥的。当然稿子没有约成。过了六、七年后忽又接到李从绍兴安昌镇寄达的一卷手稿,毛笔楷书分订两册,题为《爱俪园梦影录》,是《爱俪园——海上的迷宫》的姐妹篇,用回忆形式来写的,不同于后者的客观叙述,其中有不少未经人道的佚事遗闻,颇具史料价值。但因其内容与建国初的时尚格格不合,落入了长期待字闺中的命运。
幸运的是历尽劫难,这部稿子却奇迹般地留存下来。柯灵为其一误数十年的命运而深深自责,在为它谋求出路的同时,辗转打听李恩绩的下落。后来稿子在香港《文汇报》百花周刊连载,而李恩绩的消息,经绍兴市文化局协助,终于得知李已在“文化大革命”中谢世,家属吴式坤还住在上海南市。于是才了解到李恩绩的生平。
李恩绩在14岁时(1921年)进爱俪园——因其父在爱俪园任画师,从父学画就读。在仓圣明智大学毕业后,因谋生乏术被送去常熟一家典当做学徒,典当倒闭后重回爱俪园,为文海阁编藏书目录。他擅书画,通文辞,于甲骨文也知一二,但多才多艺无补于他的潦倒。后期工作主要是为爱俪园总管姬觉弥代笔捉刀书画。抗战胜利后,李恩绩回到故乡绍兴安昌,偃蹇困居,有时一天只吃两顿粥。此时他将历年积存的甲骨文拓本和摹本加以整理校勘,共有四百余张,用粥液代浆糊,粘贴成册,寄给了郭沫若,但无下文。1955年重回上海南市贫民区,和几个无名画家组织了书画合作社,在贫病交迫中卖画糊口,老伴则在弄堂口摆烟摊,直至“文革”中被抄家揪斗去世。他没有儿女,老伴是个半文盲,晚年靠政府救济打发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