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琳娜
在小学阶段,语文学科所受到的重视程度是其他学科望尘莫及的。按理说,语文教学应该是诸多学科中最为成功的,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笔者曾经在学校做过一个调查,在三到六年级的219名同学中,有73%的同学明确表示自己喜欢数学而不喜欢语文,他们的理由是:语文老师天天让大家写字、抄词语,作业量特别大。课文其实大家都读得懂,可课上被老师那么多问题一问,好像什么都不懂了。而数学就不同了,作业少,每道题目只要做一遍就可以了,比起语文来轻松得多,且只要上课认真听,课后根本不要再花什么时间……与数学相比,客观现实也让语文教师感到汗颜:数学每周只有五节课时,而语文却有六节,但语文的成绩总比数学矮一截。看看数学,再反思语文,笔者从中获得了较多的启示。
一、知识传授的系统性
学生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每一学期期末复习的时候,数学老师总能把一学期的学习内容总结成一张表,各个知识点一目了然,复习也就事半功倍了。而语文就不行了,课文、生字词、句型练习、分析短文、作文,知识点多而零碎,枯燥的练习让人头昏脑涨。如果说数学是连在一起的一串珍珠项链,那么语文则是散落一地的珍珠,复习起来自然困难得多。此外,这种系统性的差距还体现在每节课的教学上。笔者曾对一个班的同学进行过调查,数学课后有80%的同学能较系统地说出本节课的知识点,而语文课后的这个比率则下降到了43%。
与数学课相比,至少在学生眼中,语文教学的系统性不强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语文教师既要充分挖掘单篇课文内知识点之间的横向联系,又要充分重视课文与课文之间的纵向联系,力争将那些散落一地的珍珠串成一条美丽的项链。这方面,著名特级教师姚烺强的“一点突破法”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二、教学方法的启发性
很多同学都有这样的体会:数学课上,老师好像在带领大家走迷宫,又像是一位出色的侦探带领着大家去侦破案件。一番努力之后,“走出迷宫”与“案件侦破”之后的那份喜悦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其教学方法充满了层层递进、抽丝剥茧式的启发性,这是语文教学所无法比拟的。
语文是重积累的学科,注重的是知识的积累与情感、价值观的熏陶,但这也许是造成语文“高耗低效”的一个重要原因。语文教学往往太重结果而轻过程,教师习惯于把课文大卸八块,然后再把它喂给学生,而很少引领学生去总结语文学习的方法,去总结语文知识中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去发现前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理性高度上去举一反三,等等。
语文教学的“重积累”与“启发性”其实并不是相互排斥的。在帮助学生进行积累的过程中兼顾启发性,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梳理所学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曾听过一堂语文练习课,其中有一道语音题,题目是这样的:
读一读,比一比:
女孩——女孩儿 鲜花——鲜花儿月牙——月牙儿
笔杆——笔杆儿花篮——花篮儿 纽扣——纽扣儿
按照通常的做法,无非就是教师带着学生读一读,纠正错误的地方,体会体会儿化后的表达效果。但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正确朗读这些词语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表达效果学生却不能在这毫无语境的朗读中体会到。于是,教者别出心裁地编写了一首小诗:
女孩儿
天上有一弯细细的月牙儿,
地上有一个小小的女孩儿。
她的手上,
是一个精致的花篮儿。
花篮里,
插满了芬芳的鲜花儿。
你要到哪里找寻梦想?
美丽清新的女孩儿。
在你的梦里,
一定也有一枝求知的笔杆儿。
那么——
临行前,
让妈妈为你缝上那颗掉了的纽扣儿。
这样一来,学生就通过朗读体会了儿化音的表达效果。而且,儿化音在这首诗中成为韵脚,也增强了诗的可读性。符号变成了文字,词语形成了语言,它们便灵动起来了,课堂也亮起来了,孩子的心也暖起来了。
三、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语文的考分低,分数多失在短文分析与作文上。一个学期当中,孩子们在教师的指导下要学习二十多篇语文课文,一个学年就是将近六十篇,大约每周学习两篇课文。时间按理来说是充裕的,每篇课文都应该读得比较熟、比较精、比较细。在这个过程中,除了进行字、词、句等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语文的积累外,学生们还应该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然而情况恰恰相反,从卷面反映的情况来看,学生阅读课文片断或独立阅读短文的能力较差,具体表现在:①利用汉字的构字特点猜读字音,猜解字义的能力差;②联系上下文内容理解词语意思的能力差;③联系上下文内容,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的能力差;④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差。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让我们到课堂上看看吧!一节课40分钟,数学老师留给学生的练习时间是10~20分钟,而语文老师呢?教师把40分钟基本上都用来讲授新课,将“练习”推到课外,占用了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这样的练习除了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外,还脱离了教师有效的调控与指导,其效果可想而知。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既然是工具,就该赋予工具的使命——让学生学会使用。教师应把语文学科的内容加以整合,课上留给学生一定的练习时间,让学生在练习中逐渐掌握知识,形成技能与技巧,在练习中认识语文、了解语文、爱上语文,掌握学习语文的正确方法。因为语文学习的最终目标是准确而流畅地运用,而不单单是语文知识的积累。
笔者写下本文,决无用数学的精确去理解语文的丰富内涵、用理性的认识去替代艺术的审美感悟、用生物的解剖法去肢解语文鲜活的生命之意,只是希望能从小学数学教学的成功做法中汲取一些东西,找出语文与数学在教学方法上的相通性,以真正达到以他山之石来攻玉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