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灾后的心理干预及长效机制建设

2009-03-07 03:07顾建德喻志杰
管理观察 2009年3期
关键词:大灾心理干预

顾建德 喻志杰

摘要:本文认为,心理干预对大灾后的重建和维稳十分重要,必须高度重视并有效开展灾后的即时心理干预,同时要大力构建长效的心理干预机制。只有这样,才有助于提升全社会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人们抵御大灾后出现心理危机的能力,维护社会稳定。

关键词:大灾 心理干预 心理干预长效机制建设

汶川大地震爆发后,中国社会第一次如此强烈的意识到心理干预的重要性,心理干预也第一次被如此广泛的运用到救灾的全过程中。这次规模空前的心理干预实践告诉我们,在每一次大灾发生后,必须立即着手灾后即时心理干预,以有效稳定人心和局势。同时,要加强心理干预的长效机制建设,除了平时要加强对国民的思想教育和自然科学、心理学知识教育,提升国民心理的抗危机能力之外,还要大力加强心理干预的机构和队伍建设,努力建构一

支布局合理、专业化水平较高、反应迅速高效的心理干预队伍。

一、扎实做好大灾后的心理干预,尽快帮助人们恢复正常的心理状态

(一)明确心理危机发生的阶段特点,及时启动相应的干预举措。

一般来说,大灾后心理干预可分三个阶段:1.应激阶段。这一阶段,人们联合起来对抗灾难,心理问题并不明显;2.灾后阶段。一般是从大灾后几天到几周内。在这一阶段,各种心理问题凸显出来,如果没有相应的心理援助,人们马上就会因为遭受的损失和重建的困难,感到强烈的失落;3.恢复和重建阶段。这个阶段可能需要几个月乃至几十年的时间。

根据大灾后心理危机发生的三阶段规律,在应激阶段,心理危机干预专业队伍在协同人们救灾的过程中,应根据人们的反应,及时施以适当的心理干预,让他们不至过于感情崩溃或情绪失控。特别是对危重伤员和失去亲人的人,应适时适度进行一些排解和疏导,让他们接受现实,配合医生和救援人员,振作起来投入自救和救灾。在灾后阶段,各种心理问题可能会接踵而来:或者沉迷于对逝去亲人和朋友的思念和痛苦不能自拔;或者对世界和人生产生了程度不同的消极看法,意志消沉、性格变得沉默或乖张;或者甚而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恐怖性神经症、焦虑性神经症、强迫性神经症等各类心理障碍和身体不适。这一阶段,心理干预专业人员必须集中人力物力,全力开展心理危机干预,从而有效起到缓解痛苦、调节情绪、塑造社会认知、调整社会关系、整合人际系统等作用,帮助人们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缓解乃至稳定由危机引发的强烈恐惧、震惊或悲伤情绪,恢复心理的平衡状态,使近期生活得到调整。在恢复和重建阶段,专业干预人员要继续跟踪干预,根据情况变化适时调整干预方式,直到情况基本稳定时方可撤出,而且撤出后也要进行回访、咨询和帮助治疗。

(二)综合运用多种干预理论和技术,有效的开展心理干预。

心理危机干预的理论模式主要有三种:平衡模式、认知模式、心理社会转变模式。平衡模式认为危机状态下的受害者,通常都处于一种心理情绪失衡状态,他们原有的应对机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满足当前的需要,因此危机干预的重点应放在稳定受害者的情绪,使他们重新获得危机前的平衡状态,这种模式在处理危机的早期干预时特别适合。认知模式认为,危机导致心理伤害的主要原因在于,受害者对危机事件和围绕事件的境遇进行了错误思维,而不在于事件本身或与事件有关的事实。该模式要求干预者帮助受害者认识到存在于认知中的非理性和自我否定成分,重新获得思维中的理性和自我肯定的成份,从而使受害者能够实现对生活危机的控制。认知模式较适合那些心理危机状态基本稳定下来、逐渐接近危机前心理平衡状态的受害者。心理社会转变模式认为分析受害者的危机状态,应从内、外两方面着手,除了考虑受害者个人的心理资源和应对能力外,还要了解受害者的同伴、家庭、职业、宗教和社区的影响,危机干预的目的在于将个体内部适当的应付方式,与社会支持和环境资源充分结合起来,从而使受害者有更多选择问题解决方式的机会。

心理干预的基本技术主要是两类:一是常规技术,即通过疏导抚慰、放松训练、交谈等方式来调整认知、情感和行为。二是规范的程式化的心理干预技术,即眼动脱敏信息再加工技术(EMDR)。

要有效开展大灾后的心理干预,就要结合实际,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综合运用上述心理干预理论和技术,通过多维系统的干预途径和多样渗透的干预方法,及时有效的化解心理危机,让当事者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尽快恢复正常状态。

(三)建构三级干预体系,分类开展心理干预。

灾难发生后,每个人受到的心理影响是不一样的,大致可分为轻、重、特重三类。因此干预者应根据三类不同情况,建构起三级干预体系,分类开展心理干预。

第一级是针对灾难发生地全体人员(包括受灾者和救灾者)的心理健康教育。可利用报纸、电视或座谈会等形式,针对人们的总体精神状况,采取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开展心理干预,帮助人们理解灾害的起源、性质,及时播报各类权威信息,从而尽快稳定大家的情绪,积极投入救灾和自救。

第二级是针对存在一般心理障碍的人们的心理辅导。对于存在一定心理创伤或心理障碍的人们,要鼓励他们参与日常活动;采用个别或团体治疗提供情绪支持,建立沟通桥梁,让他们描述、刻画所遭遇到的情况和感受,协助他们面对所遭遇的危机;鼓励他们真实评估自己的处境,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使他们重新建立心理的归属感。

第三级是对处于严重危机状态的人们的积极干预。对于出现明显心理障碍、濒于崩溃的人们,要优先给予救助,首先让他们直面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解开他们心中的疑虑,同时对其进行心理支持和鼓励。可以采用支持性心理治疗、放松训练、认知行为治疗和必要的药物治疗,以避免发生意外,帮助他们尽快摆脱痛苦。

(四)实行六个结合,科学开展心理干预。

心理干预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本身要遵从一定的理论和技术进行干预,还要做到六个结合,以科学的开展心理干预工作。

1.生理干预与心理干预相结合。对因灾受伤的人们,必须本着人道主义精神,全力予以救治,尽量减轻他们的伤痛,使其早日恢复健康。只有生理抢救及时,让他们看到生存和发展的希望,心理干预才会产生更好的效果。

2.物质干预与心理干预相结合。受灾者的损伤既有心理上的,也有物质上的。特别是一些家破人亡的人们,如果不能及时有效的给予物质帮助,尽快改善他们的物质环境和生存条件,即便怎样开展心理开导,可能也无助于消除他们心头的阴云。此时只有心理干预及时,物质帮助到位,二者相辅相成,才有助于尽快改善受灾者的心理环境。

3.思想教育与心理干预相结合。对心理遭受创伤的人们,除了放松训练、开导抚慰等之外,还要辅之以适当的思想教育,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帮助他们更深切的体认到生命存在的本质意义,从而开阔心胸、畅达情怀、提升境界。

4.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相结合。心理干预必须弘扬科学精神,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由专业人员运用专业技术实施干预,否则有可能干预不到位甚至产生适得其反的负效果。但无论怎样科学专业的技术,如果失却了人文关怀,就变成一套冷冰冰的模式和工具了。最有效的干预只能是饱含真情,让心理受伤者感受到无边大爱的干预。只有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相结合,才能收到最好的干预效果。

5.外在干预与自我干预相结合。亦即“他救”和“自救”相结合。在对人们进行心理干预时,要尽可能教给其自我解压的方法,让他们学会倾诉,主动建立对他人的信任感。有效的外在干预和一定的自我干预相结合,心理重建将事半功倍。

6.专业干预与社会支持相结合。除了专业人员的心理干预,还要调动和发挥社会支持系统(如家庭、亲朋、社区)的协同作用,鼓励心理受伤者多与家人、亲朋、同事、邻居接触和联系,以减少他们的孤独、疏离和无助感。

(五)把握对象特点和干预尺度,提升心理干预效果。

心理干预要取得良好成效,还要注意两点,一是充分考虑被干预者的群体和个体特点,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开展心理干预。如对文化层次较高和自我意识较强的群体或个体,对他们的心理干预就不能用对一般群众的办法,而要根据该类群体或个体的特性,采用更有针对性和说服力的办法。再如小孩,有的年龄很小,心理发育尚不完善,甚至无法表达也没有机会表达,对他们的心理干预,可能难度更大,就更要仔细考虑他们的年龄和生理心理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耐心的心理干预。二是把握好干预尺度,既不能不到位也不能过度,“过度关心”并不利于心理的恢复和重建。对没有多少心理症状的人,干预者可以适当打点“预防针”,从面上开展一点必要的心理教育,但不必如对心理病人一样关心过度,因为在暗示效应影响下,没有心理症状的人或许会产生自觉有心理症状的错觉。同时,对心理受到严重创伤的人们也要把握好干预尺度和方式。因为他们在突然遭到如此强烈的苦难创伤之后,心理上常会出现抑郁的症状,把内心世界的悲伤裹得很紧。对此,最好的心理疗法是先引导他们正视这段苦难的经历,把自己的痛苦说出来、哭出来,这样他们的心扉才能打开,心底的“毒”才能逼出来,从而为以后的心理恢复和重建打下基础。反之,如果在他们的情绪没有大量释放的情况下,一味喋喋不休的安慰他们,反复说一些不痛不痒的劝说语言,反而会令其产生不必要的戒备心理。

二、全民教育与专业化干预队伍建设相结合,构筑长效的心理干预机制

(一)加强国民教育,提高国民自我干预能力,夯实抵御危机的心理防线。

有效抗御大灾后的心理危机,仅靠灾后的“事后干预”是不够的,必须在平时做好“事前干预”,亦即加强对国民的教育,从而尽可能提升国民的科学素养,强化他们的心理素质,训练他们的自我干预能力,夯实他们抵御危机的心理防线。主要是下述三方面的教育。

1.加强思想教育,也就是前述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以提升人们面对生死苦痛的精神境界。

2.加强自然科学知识教育,让人们更多的明白一些常见大灾的起源和性质特点,从而免除不必要的恐慌。如对地震带知识的教育,就可以大大减轻非地震带人们对地震的担心。

3.加强心理学知识教育。让人们了解一些心理变化的机理,掌握一些对抗心理危机的策略,从而提高他们面对危机时的“免疫力”和自我干预能力。

(二)强化心理干预的机构和队伍建设,努力建构完善的危机反应体系。

汶川地震灾后的生理干预、物质干预和心理干预都比较及时,但也暴露出一些不足。一是心理干预的专业机构和队伍急待完善,二是信息的及时准确披露有待加强,三是处置危机的快速反应能力需进一步提升。为加强全社会心理干预长效机制的建设,必须努力健全机构、培训人员、改革机制,以建构完善的危机反应体系。

1.大力健全心理干预专门机构,并做到合理布局。

目前全国专业化的心理干预机构比较少,基层和农村更少。因此必须制定心理干预国家发展规划,分层次建设一大批心理干预专业机构。要提升存量水平,大力开展增量建设,做到合理布局。除了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心理研究机构,还要将心理咨询和治疗的网点布局到基层、农村、每个社区、每所综合性医院、每所规模学校,从而构建起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网络。

2.加强心理干预专业人员培养,建设数量足够的心理干预专业队伍。

心理干预机构少,具有专业水平的心理干预人员同样不多。很多西部农村一个县也没有一名真正的心理干预专业人员。因此必须大力加强这方面的人员培养,而且要创造条件,让进行过心理学训练的专业人士到农村和基层,为老百姓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诊治服务。同时,鼓励他们到机关、学校、集市,为人们开设心理讲座,进行心理咨询和培训。

3.强化信息的公开披露机制建设。

要以近年来国内外发生的大灾为教训,立法强制与国家安全无涉,但与公众利益有密切联系的信息必须及时准确公开,以利于防范群体性心理恐慌,维护社会稳定。

4.提升心理干预和其余各种干预的快速反应能力。

汶川地震,各界的反应能力空前迅速,但在反应的时机、反应的效率、反应的技术方法等方面还是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今后,务必进一步提升救灾的快速反应能力,以更有效的心理干预,辅之更有效的物质干预和生理干预,帮助人们及时回复到正常的心理状态。

总之,以汶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为里程碑,我们既要进一步重视大灾后的即时心理干预,在科学的理论和技术指导下,以高度的人文情怀,做好大灾后所有人的心理干预工作,也要努力加强国民抗危机的心理能力建设,并改革机制体制,加强心理干预机构和队伍的建设,以此构建起心理干预的长效机制,为提升全社会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人们抵御大灾后心理危机的能力,维护社会稳定,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作者简介:

顾建德, 男,1962年9月出生,四川资中县人,现任资中县金李井镇中心学校校长,中学高级教师;

喻志杰, 男,1974年9月出生,四川资中县人,现任资中县金李井镇中心学校教科室副主任。

猜你喜欢
大灾心理干预
完善我国农险大灾风险管理
——基于国际经验
我国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的思考
立足防大汛抗大旱抢大险救大灾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农业大灾风险的科学管理
——基于文献研究的风险评估原理、方法与研究展望
大灾大难
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期的心理干预
浅析精神障碍患者康复期的心理干预
我国粮食保险国家级大灾准备金的规模测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