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型企业社会资本与知识获取研究述评

2009-03-07 03:07何立军聂正标
管理观察 2009年3期
关键词:社会资本知识

何立军 聂正标

摘要:本文首先对知识型企业与企业社会资本的国内外主要研究文献进行了简单回顾;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知识型企业社会资本的概念以及度量维度;其次对国际国内关于(知识型)企业社会资本与知识获取间关系的主要研究文献进行了述评,最后对全文进行了简要总结,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知识型企业 社会资本 知识获取 知识

一、知识型企业研究简单回顾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全球以知识经济、网络经济为特征的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传统的企业发展模式和

企业理论日益受到挑战。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的资源重心开始发生了转移,人力资本和无形资产正成为企业资源的主体,知识型企业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目前国内外关于知识型企业的研究逐渐增多。国际上,最早提出知识型企业概念的是瑞典马凯里管理学研究院教授卡尔·艾里克·斯维比,他在1986年出版的一本著作《知识型公司》中首先提到知识和信息是企业发展最重要最关键的资源,并且阐述了知识管理和智力资本问题。接下来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1991)查尔斯·萨维奇(1998)都给出了知识型企业的定义。此外,被公认为是“以智力资本作为源泉,从中获取价值”的国际顶尖理论家之一的帕特里克 H.沙利文在《价值驱动的智力资本》(2002)一书中从智力资本的角度对知识型企业作了定义。沙利文把知识型企业定义为从其拥有的智力资本中获取价值的公司。他认为知识型企业的资本由智力资本和结构资本构成。在国内,方统法、杨文学等(1998),牛德生(2001),邹德浩(2006)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知识型企业进行了描述。1张曙光、魏杰、张维迎、周其仁、李维安等也对知识型企业的概念进行了相关论述。

纵观国内外主要学者的研究,我们发现目前关于知识型企业的定义并不统一,但笔者认为知识型企业的特点基本得到了学术界的共识。正如杨运杰(2007)在《论知识型企业的性质》一文中提到的几点:1、知识成为企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2、知识创新是知识型企业发展的原动力;3、知识型的员工成为企业的主要资产;4、产品知识化及客户导向;5、企业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和管理的人性化。杨运杰认为知识型企业(Knowledge Based Enterprise)是指“以知识为基础的企业”,即以知识为主要投入要素,围绕知识创新为目的,对知识或信息进行生产、存储、使用或传播的经济组织,是相对于传统工业制造企业和服务型企业而言的新型企业,是知识经济重要的微观基础。对于这一定义,笔者比较认同。此外,在国内目前关于知识型企业的相关研究还有很多,但大多数都是从组织人力资源、企业发展战略、知识创新等视角展开,在此不再一一列举并阐释。下面笔者主要结合企业资本理论展开对知识型企业社会资本的研究做一尝试性界定。

二、知识型企业社会资本的界定与度量

据笔者了解,国内目前还没有关于知识型企业社会资本的界定与研究,大量的研究主要都是围绕企业社会资本展开。

国内最早对企业社会资本进行研究的学者是香港科技大学的边燕杰和丘海雄,在其《企业的社会资本及其功效》论文中,他们将企业在经济领域的联系分为纵向联系、横向联系和社会联系,并将企业社会资本界定为企业通过纵向联系、横向联系和社会联系摄取稀缺资源的一种能力。在此之后,国内很多学者开始从社会资本的视角来研究企业组织。但是正如王勇(2008)最新的研究表明随着社会资本理论的发展,企业社会资本也引起国内学者们的重视和极大研究兴趣,研究的内容涉及概念、层次、形成与积累的路径和功效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和缺陷。所以到目前为止,国内关于企业社会资本也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这也给笔者对于知识型社会资本的界定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根据国内目前国内比较主导的两种观点:企业社会资本能力说(如边燕杰、丘海雄(2000)、张方华(2004)、许萍(2007)等为代表)和资源说(如武志伟(2003)、王勇(2006)、宇红(2006)、周小虎(2005)、韦影(2005)等为代表)。“基于资源的观点将社会资本视为企业的一种特殊资源,它与企业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一样,具有“资本”的属性,并能为企业带来收益。而基于能力的观点则将社会资本视为企业获取网络关系中资源的一种能力,着重强调社会资本在企业获取各种资源中的功能属性。”2笔者在此基础上认为,知识型企业的社会资本:即指即围绕企业的核心发展战略,以知识创新为目的,对知识或信息进行投入、生产、存储、使用或传播的相对于传统工业制造企业和服务型企业而言的新型企业在与经济领域相关的各利益相关主体互动联系的过程中,利用所结成的广泛社会网络关系以及以信任为核心的共同的规范约束机制,而能够涉取到的以知识为核心的稀缺资源的能力。

关于知识型企业社会资本的测量,笔者认为主要还得站在前人关于企业社会资本的测量方法基础上加以提炼和总结。企业从诞生之日起,就处在一个与内部、外部组织和各类社会行为主体(包括个体和群体等)交往中形成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多元网络组织环境中。这一点对于知识型企业同样如此。那么企业的社会资本到底该如何来测量呢?长期以来,这个问题就和其概念界定一样,也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共识,但是到目前为止,学界较为认同的最具代表性的Nahapiet 和Ghoshal 的研究。Nahapiet 和Ghoshal 从企业社会资本自身特征出发,将企业社会资本分为结构维度、关系维度和认知维度三个维度。Nahapiet 和Gho shal 对企业社会资本三维度的划分在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并成为许多学者研究的理论框架。但是笔者还是比较认同国内学者者边燕杰和丘海雄关于企业社会资本的三维测量方式。笔者认这一点也基本适用于知识型企业社会资本的度量。因为,这种三维度量模式相对于Nahapiet 和Ghoshal三个测量维度更加具有变量设定和假设检验的可操作性。

三、知识型企业的知识获取与社会资本的有机结合

面对当前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面对风险加剧且难以预测的买方市场,企业不只是依赖于对稀缺资源的占有,而是通过不断的学习、知识创造以及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来获取竞争优势。特别是对知识型企业而言,企业的核心价值和持续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企业内部持续的知识创造、利用和扩散。据估计,世界经合组织(OECD)中的主要国家,其中5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都是建立在知识基础之上的3。因此,如何更好地利用现存的知识和更有效地获取和吸收外部知识已成为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4。而知识获取的途径在很大程度上又依赖与知识型企业本身社会资本的积累和有效运作。

Moran(2005)等学者就认为社会资本不像物质资本和金融资本那样容易让渡(easilyalienable),也不像人力资本那样容易流动(mobile),而是与企业紧密相连,因而可以说是组织优势的最持久来源5。Yli一Renk,Autio&SaPienLza(2001),Hongseok, Labianca&Chung(2006)认为一个组织利用外部关系获取和利用知识的深度、广度和效率受内嵌于这些关系中的社会资本的影响6。Blyler&coff(2003)也认为社会资本是一种掌控资源的能力。社会资本可以促进不同来源的信息交流从而加强资源的获取,而 Grant(1996)则认为社会资本是知识整合的一个关键机制。社会资本的建立能有效地促进隐性与显性知识的转移(Nonaka&Takeuchi,2000)7。对于这些观点,虽然在国际上也有很多不同的声音,比如有学者就认为组织间的知识转移常受知识粘着性和知识特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知识转移绩效不高(szulanski,19%)8。但是总体来看,学者们对社会资本影响企业从组织外部进行知识获取和创新的内在机制所发挥的巨大作用还是比较认同的。而在这一点上,笔者也认为社会资本对于促进企业间知识流动、不同企业进行知识获取与创新等都有着不容易量化的作用。这一观点不仅在国际上可以通过以上的文献佐证,即使在国内也可以得到检验。

国内学者张方华(2006)就从就从企业社会资本与知识获取的关系研究出发,以BP神经网络模型为基础,通过对我国210家知识型企业的问卷调查和分析,探讨了企业社会资本与知识获取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之上,为我国企业如何通过提高企业社会资本来改善知识获取能力提供对策建议。他通过对企业纵向关系资本、横向关系资本、社会关系资本与知识获取之间的关系分析得出:企业社会资本对知识获取起着显著的推动作用。王三义,刘新梅,万威武(2007)也通过对74家进行企业间知识转移的企业的问卷调研,考察了企业间社会资本结构维度水平与企业间知识转移的关系。研究发现企业间知识转移效果与企业间社会资本结构维度水平呈正相关;社会资本结构维度对企业间知识转移的作用途径是通过影响知识转移机会、知识转移动机和知识转移能力来实现的;知识转移能力在社会资本结构维度与知识转移效果之间起着显著的中介效应;知识转移机会在社会资本结构维度对企业间知识转移的影响中调节效应明显。王三义,何风林(2007)还在大量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对陕西省、河南省的部分企业进行预调研,结合国内外社会资本与知识转移理论研究和实践的专家学者、企业家的调查问卷,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问卷设计,并对企业社会资本认知维度、知识转移机会、知识转移动机、知识转移能力、知识转移效果等相关变量进行度量。对回收的有效问卷,利用spss11.5统计软件,采用因子分析、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和手段,问卷调研的结果进行实证分析。最后,研究得出了本研究通过实证方式证实了企业间社会资本认知水平与企业间知识转移效果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线性相关关系,同时揭示了企业间社会资本认知维度对知识转移效果的作用路径,即认知维度通过改变企业间知识转移的机会、动机和能力进而影响企业间知识转移水平。

此外,目前国内关于企业社会资本与知识获取之间关系的研究还有一些,但是笔者认为很多研究只是在打“插边球”,真正结合知识型企业的本质特点,进行针对性研究的目前还基本没有。但是,已有的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映射出知识型社会资本与知识型企业知识获取方面的一些关系。

四、结语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型企业成为企业转型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让通过知识获取与创新来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项极有研究价值的课题。本文基于这一现实需要,首先对知识型企业与企业社会资本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简单回顾,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知识型企业社会资本的概念以及度量维度,接着对国际国内关于知识型企业社会资本与知识获取间关系的主要研究文献进行了简要综述。

通过这一综述性研究,笔者发现,目前国内外有关企业社会资本与知识获取方面的相关研究较多,但是真正结合知识型企业的本质特点,进行针对性研究的目前还基本没有。深度把握知识型企业的特征和特殊的价值创造模式,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研究方法基础上,如何进行知识型企业社会资本与知识获取二者间关系模型的构建与具体测量指标的设计,针对问题进行一定的假设和检验,为知识型企业在知识获取和创新方面真正提供一些有价值可操作的发展建议,笔者认为这才是今后的研究中要加强的方面。

参考文献:

[1]帕特里克.沙利文著,赵亮译.价值驱动的智力资本[M](Value-driven Intellectual Capital).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IkujiroNonaka.TheKnowledge-creatingCompany[J].Harbard usinessReview. 1991,转引自杨运杰.论知识型企业的性质[J]. 财经问题研究,2007(8). 84-89.

[3]查尔斯·萨维奇(CharlesM·Savage).5代管理:通过建立虚拟企业动态团队协作和知识联网来共同创造财富[M].广州:珠海出版社, 1998.

[4]方统法,杨文学,沈利发,李悠诚.知识型企业初探[J].经济问题, 1998 (8) :10-13.

[5]牛德生.知识型企业:一个更为特别的合约[J].经济学家, 2001, (3).26

[6]邹德浩.中国应打造世界级最佳知识型企业[OB/EL].人民网, 2004-12-27.

[7范烨,周生春.企业社会资本:理论与实证研究述评[J].技术经济,2008(10):101-106.

[8]边燕杰,丘海雄.企业的社会资本及其功效[J ].中国社会科学,2000 (2) :87-89.

[9]张方华.知识型企业的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绩效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4.

[10]周小虎.企业理论的社会资本逻辑[J].中国工业经济,2005 (3) :84-91.

[11]张方华.企业的社会资本与技术合作[J].科研管理,2004, (2) :31-35.

[12]许萍.企业社会资本和环境适应[J].经济研究,2007, (3) :51-52.

[13]武志伟.企业社会资本的内涵和功能研究[J] .软科学,2003,(5) :19-21.

[14]王勇.企业社会资本对技术创新的影响[J].改革,2006,(2) :13-15.

[15]宇红.信任与企业家社会资本[J] .社会科学辑刊,2006, (5) :49-53.

[16]韦影.企业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基于吸收能力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7, (9) :119-126.

[17]王立生.社会资本、吸收能力对知识获取和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7.

[18]Maskell P, Eskelinen H, Hannibalsson I, MalmbergA, Vatne E. Employment and Growth in theKnowledge-based Economy [M]. Paris: OECD,1996.

[19]Thurow L C. The Future of Capitalism [M]. London:Nicolas Brealey publishing, 1996.

[20]张方华.知识型企业的社会资本与知识获取关系研究——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的实证分析. 科学学研究, 2006(2):106-111.

[21]王三义,刘新梅,万威武.社会资本结构维度对企业间知识转移影响的实证研究.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4):105-107.

[22]王三义,风林.社会资本的认知维度对知识转移的影响路径研究.财经论坛,2007(3):122-123.

注释:

1.杨运杰.论知识型企业的性质[J]. 财经问题研究,2007(8). 84-89.

2.范烨,周生春.企业社会资本:理论与实证研究述评[J]. 技术经济,2008(10):102

3.Maskell P, Eskelinen H, Hannibalsson I, MalmbergA, Vatne E. Employment and Growth in theKnowledge-based Economy [M]. Paris: OECD,1996.

4.Thurow L C. The Future ofCapitalism [M]. London:Nicolas Brealey publishing, 1996.

5.王立生.社会资本、吸收能力对知识获取和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7,P.20

6.同上P.20

7.同上P.21

8.同上P.21

作者简介:

何立军(1984~),男,汉族,湖北丹江口市,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公共管理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知识经济与管理。

聂正标(1984~),男,汉族,山西晋城市,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公共管理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企业管理。

猜你喜欢
社会资本知识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初探
习题变一变 思维现一现
是“知识”,还是“知识权力”追求?
对当前我国推进PPP模式的探讨
注册会计师社会资本及其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爱与知识的力量
互联网金融与PPP模式在基础设施领域的应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