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校区本科教学质量管理的探索

2009-03-07 03:07张益新罗立新
管理观察 2009年3期
关键词:本科教学质量管理

张益新 罗立新 商 辉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规模的扩大,原有的校区无法满足发展的需要,在异地兴建新校区成为普遍现象。新校区由于办学历史短,其教学质量成为人们十分关心的问题。如何尽快提升新校区教学质量成为摆在高校管理者面前的新课题。本文以华南理工大学大学城校区本科教学质量管理的实践为例进行相关探讨,以期为高校管理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校区 本科教学 质量管理

一、 我校新校区本科教学基本情况

华南理工大学新校区也就是广州大学城校区。新校区占地面积1667亩,于2003年10月开式筹建,2004年招收第一批本科学生,当年招收本科学生2500余人,到2008年已连续招收五届本科学生。新校区现有8个学院,27个本科专业、31个硕士点、9个博士点。学生从入校到毕业全部在新校区度过。到目前为止校区共有各类学生约14000余人,其中本科生约为12000余人,占新校区学生的绝大多数。

1.本科专业建设基本特点

目前我校新校区有27个本科专业。新校区本科专业建设的特点有:第一、学科专业建设以发展广东省急需的、具有理工科大学特色的新兴学科、人文学科为主,如生物技术、环境科学、计算机软件技术、知识产权、传播学、艺术设计等,这此学科专业的设立适应了广东省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理工科大学又有自身发展优势。第二、这些专业学科中人文学科占了较大比重:如传播学、编辑出版、经济学、法学、艺术等,相对于老校区以理工科为主的学科特色,新校区的学科专业又有自已的特点。第三:新办专业占了大部分。27个本科专业中毕业生不足三届的专业占了大部分:如给排水、物流工程、传播学、旅游与酒店管理、艺术设计等。第四、新校区的学科专业建设与学校学科调整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历史上来看,我校学科建设以理工科为主,随着新校区的建设,我校开始由多学科性大学向综合性大学转变、由教学研究型大学向研究型大学转变。随着新校区的建立和发展,学校形成了以工见长、理工结合,经、管、文、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从而为把我校建设成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高水平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情况

新校区建设之初,学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大,师资力量面临很大压力。由于新校区各学院多为新组建的学院,新办专业占了大多数,学校的师资压力主要体现在新校区上。为解决师资短缺的问题,学校尽了最大的努力。首先是对外招聘,在政策上优先引进新专业建设所需人才。2004年初学校向国内外公开招聘各新建学院院长,同时也从国内其它高校招聘到一批优秀教师和刚毕业的研究生。其次是从老校区分流一部分教师到新校区任教。新校区成立之初,学生以低年级为主,开设的课程以基础课为主,学校各承担基础课教学任务的单位均派出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到新校区从事教学工作,这部分教师的到来为新校区的教学质量提供了保障;此外,一部分新建学院是从老校区相关专业学科调整组合而成,如环境、生物、计算机学院等,这几个学院相当多教师是从老校区转过来的,由于有历史基础,这部分学院师资力量较强。如环境学院成立之初就有教授9人,其中博士生导师6人,副教授23人,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以上学位者占总数的64%;此外,校区还聘任了部分兼职教师。通过上述办法初步建立起新校区的教学所需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保证了新校区的教学需求,为新校区教学质量提供了可靠保障。

3.教学设施建设基本情况。

新校区经过几年的建设,校区教学设施齐全,条件优越。教学楼均为多媒体课室,设施先进;2005年上半年建成四个基础教学实验中心:计算中心、物理实验中心、化学实验中心、电工电子实验中心,满足了基础课实验教学的需要;2006年初校区图书馆建成并向师生开放,馆内文献资料丰富,管理手段先进,为校区的教学科研提供了有力支持;各学院也陆续建成专业教学实验室。较之于老校区,新校区教学设施更为齐全、先进,为校区的实践教学提供了保障。

4.教学管理机构设置情况

我校强调新老校区是一个统一整体,在管理体制上,初期采用“以条为主、条块结合”的管理模式。所谓“条”即学校的纵向管理,“块”为校区属地管理。校区接受学校有关职能部门的统一领导,同时又设立相应办公室,管理校区事务;从2008年初开始,学校进行机构调整,赋予新校区更大的自主权。在新校区设立的教学管理办公室,负责校区的教学安排,教学质量管理,既接受学校教务处的统一领导,同时又有一定的自主权,可以根据校区实际进行教学管理的改革。

总之,新校区经过几年的建设,教学设施齐全,教师队伍稳定发展,管理有序,为新校区的本科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我校新校区本科教学质量管理的实践探索

新校区从成立之日起,学校就非常重视校区的教学质量的管理,以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为第一使命,在接受学校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校区管理者从校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地实施了一系列管理改革。

(一)加强新办专业建设,完善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新校区各学院以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为目标,坚持以学生为本,不断完善培养方案。培养方案经过2003年、2005年和2008年三次修订,强化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培养方案逐渐完善和成熟。同时,加强课程建设,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和双语教学等方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经过几年的建设,新校区精品课程数量迅速增加,目前校级精品课程数量有35门,省级精品课程4门。双语教学方面,法学、金融、生物、计算机等专业双语课程超过10%,其它专业达5%。学校对新校区各专业建设实行政策倾斜,单独下拨一批经费用于新校区各专业建设,校区各专业建设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二)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提升教学水平。

一个学校的教学质量首先是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教师水平是关健,教师的水平直接影响到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新校区青年教师比例较大,这部分教师大多数具有博士学历,理论水平高,但教学经验不足,从这一实际情况出发,校区管理者十分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

1.制订实施“青年教师培养计划”。该计划以参加高校教学工作不久的青年教师为培养对象,由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优秀的老教师带青年教师,采用一对一的方式,一个老教师带一个青年教师,在教学大纲、课堂教学方法、教学技巧、作业辅导、考试等环节帮助青年教师,在短时间内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

2.采取激励措施,对于在教学上优秀的青年教师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在校区开展“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活动,由学生、教学督导、同行、党政干部参加栽判评分,优胜者获得荣誉证书和奖金,竞赛结果由专家进行点评,对优胜者的教学进行具体分析,为其他青年教师提供示范和参照。该活动反响热烈,广大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对校区青年教师的教学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教学检查,连续几个学期期中教学检查均以青年教师和新开课程为检查对象,对其课堂教学进行广泛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通过上述活动,,给青年教师形成一种压力,也在青年教师中形成了一种教学光荣、教学神圣的风气,调动了青年教师设入教学、加强教学方法研究的积极性,有力地提高了校区的教学质量。

(三)加强对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管理,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教学质量要通过一个个教学环节的质量来实现。新校区在教学质量管理方面着重从各个主要教学环节入手,把好教学质量关。

1.加强课堂教学质量的管理。

高校教学工作,课堂教学是主要环节。我校新校区在几年的管理实践中通过学生评教、督导评教、学生信息员、期中教学检查等途径加强课堂教学质量的管理。

依托教务系统信息化手段,新校区从成立初起,每学期期末都开展学生网上评教,评教率达100%。同时开展专家即督导评教,对于评教结果,校区教学管理办公室要进行统计分析,并将结果反馈给各学院主管教学院长,评教结果优秀的张榜公布,结果较差的,学院要跟进并提出帮助改进措施,确保课堂教学质量。

2.加强对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环节质量监控,保障教学质量。

从学校统一的教学质量标准如毕业论文(设计)标准出发,结合校区各专业的实际,尤其是人文、艺术学科的实际,加强对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的质量监控。学校组织教学督导员组成检查小组,从毕业论文(设计)的各环节入手,实行定期检查,严把质量关,切实保障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

经过几年的实践,新校区教学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目前新校区有广东省名牌专业3个,省级精品课程4门,学生毕业论文(设计)优良率达80%以上,近两年新校区一次就业率均在90%以上。

三、关于新校区教学质量管理的思考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招生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多校合并和异地新建校区的高校越来越多,多校区办学成为高等学校的普遍现象。总结我校新校区几年来的实践经验,我认为新校区的教学质量管理要认识以下几点:

(一)新校区管理应从校区的功能定位和历史发展阶段出发,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

由于多校区大学学科的多样性、校区的分散性、结构的复杂性,多校区高校的管理比单校区高校要复杂得多。新校区由于历史发展短暂,其办学实力、教学质量与老校区老专业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新校区的教学质量管理任务更为难巨,如何在短时间内加快新校区各专业建设,提高新校区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保证新、老校区协调发展,是摆在多校区大学管理者面前的难题。

新校区的管理方式首先应该从校区的功能定位出发。校区的功能定位问题也就是校区的布局问题,即如何在不同的校区分布不同的学科、学院、学生,如何配置教学、科研资源等。不同的高校在建设新校区时,采取了不同的校区布局形式,主要有两种形式:分段式模式和学院式模式[1]。

分段式模式是指多校区大学在进行校区布局时,以学生的分置为着眼点,按照人才培养的层次把不同阶段、不同类别的学生布局在不同的校区,形成新生校区、本科生校区、研究生校区等的一种校区布局模式。

学院式模式是指多校区大学在进行校区布局时,以学院的分置作为着眼点,按学科属性的不同,把一个或几个学科属性相近学院整建制地布局在某一校区的布局模式,其实质是以学科门类为基础确定校区功能,每个专业的学生从进校起到毕业均在一个校区完成。我校新校区的布局带有明显学院式模式特点:学校老学科、理工科专业主要在老校区,新兴学科、人文学科主要在新校区。

由于校区的功能布局不同,新校区的管理方式也会有所不同。新校区的管理主要要处理好的是“条”和“块”的关系,即纵向管理和区块管理的关系。纵向管理的重心在学校本部,学校管理层通过各职能部门对各校区的人、财、物实行统一管理;区块管理的重心下移,各校区实施实体性的综合管理。

新校区的管理方式应因校区的功能定位的不同而不同、应以校区发展的阶段不同而不同。对于以学院式模式布局的多校区高校而言,应该强化区块管理,即强调“块”的方面,保障校区有足够的自主权;而对于以分段式模式布局的多校区高校而言,则应更多强调“条”的方面,加强纵向管理的力度。

总之,新校区的管理原则应以保障教学质量、激发校区的办学活力、调动新校区师生的积极性为前提。

(二)赋予新校区更大办学自主权,使校区形成自身的发展动力,才能保证新校区教学质量的持续发展。

要激发新校区的办学活力,不断提高新校区的教学质量,保证新老校区协调发展,需要赋予新校区更大办学自主权,使校区形成自身的发展动力,才能保证校区的持续发展。

首先,从我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学校对新学校区的新兴学科、人文学科的管理经验相对不足。从历史来看,我校是以工见长、理工结合的学校,学校在管理理工科专业方面经验丰富、富有成效,但是,对于人文学科的管理经验欠缺。如有些教学质量标准对理工科有较强的适应性,而人文、艺术专业则不太适应;教学督导员的学科背景以理工科为主,对新办专业、人文学科较为陌生,对于新办专业的质量监控有些力不从心。因此,新校区需要有一定的管理自主权,从校区的学科特点出发,加强校区的教学管理建设,包括质量标准的补充、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等,才能适应新校区学科专业特点,激发各专业办学积极性。

其次,大学的多校区管理问题看似是一个比较简单问题,实质上涉及到大学管理转型的问题。大学在传统的小规模、单校区的情况下,依靠集中管理的效率更高一些;但是,在规模巨型化、多校区之后,仍沿用传统的集中式管理就会降低效率。因为大学不同于一般的企业组织,是从事复杂的知识生产、知识传播的组织,知识是按学术门类的不同划分为不同的学科,这就需要尊重不同学术门类的专家劳动的自主性,需要实行学术民主[2];同时,由于地理上的距离,学校管理层不能对什么都指手划脚。因此,大学必须实行分权,赋予基层、校区更多的自主权。这就需要给新校区、给学院更大的自主权,让校区、学院主动寻求自身发展之路,学校的管理则从统一指挥更多地走向协调服务,这将使校区的发展更具活力,也才能保障新校区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

参考文献:

[1]朱玉山:我国多校区大学校区布局模式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8(1):23-25

[2]王洪才:多校区管理:问题与出路[J].现代大学教育.2007(4):83

基金项目:华南理工大学2007年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关于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监控体系的探讨(编号167:)

作者简介:张益新(1962-),女,湖南长沙人,华南理工大学南校区教学与实验室管理办公室,讲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哲学。

猜你喜欢
本科教学质量管理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需要解决的问题”评析
《金融风险管理》课程本科教学改革探讨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期末试卷及其分析
建构主义理论在《航空维修原理与技术》本科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
完善教学信息反馈体系,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基于项目管理的企业年度重点工作管理
浅谈智能建筑电气施工管理及质量控制
入厂抽样检验规程的编制
浅谈在公路桥梁施工环节的质量管理及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