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如等
内容提要唐传长安古乐曲目丰富,内容广泛,调式各异,曲式结构复杂、庞大。它以原生态形式完整保存下来了千年宫廷和都市音乐,使历史遗产以鲜活的姿态展示在国人面前。研究唐传长安古乐谱字、古谱识读与记谱法是传承保护唐传长安古乐的重要内容,对促进祖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长安古乐谱字古谱识读记谱法
[中图分类号]J64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47-662X(2009)01-0191-03
唐传长安古乐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首批保护项目。它是以千余年前流传下来的成套乐器再现千年古乐曲的古老乐种之一。
唐传长安古乐流传于今陕西终南山以北、渭水以南,以古长安为中心的关中平原一带,是国内第二批公布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重点保护工程的试点项目。它曲目丰富,内容广泛,调式各异,曲式结构复杂、庞大,被世界音乐界和史学界称之为“盛唐遗音原生态”、“陕西千年活文物”、“中国唐代宫廷交响乐”。它以原生态形式完整保存下了千年宫廷和都市音乐,使历史遗产以鲜活的姿态展示在国人面前。保护开发长安古乐,对促进祖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唐传长安古乐谱字
研究唐传长安古乐,首先要了解古乐谱。所谓古乐谱是指古人为记录音乐而采用的各种书写形式和方法。其用文字记谱的,称作俗字谱、半字谱。用吹奏乐器指法和弹拨乐器指法记谱的,称作指法谱、音位谱等。长安古乐采用文字记谱,它的谱字和我国其他地区古老乐种的谱字一样,是记录旋律音高的符号,其或称“燕乐半学谱”,或称“隋唐俗字谱”等,是以专创的业内术语曲折回旋的笔划记录,加上艺人口传手法,用来表录音高和旋律节奏的一种乐谱。“长安古乐谱”是目前唯一采用“唐燕乐半字谱”的古乐谱。据《旧唐书·音乐志》记载,唐玄宗善音乐,又制新曲四十余首及新制乐谱。这些乐谱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对古代音乐的保留起到了积极作用。我们今天能够再现和聆听一些古代音乐遗响,并对它们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探索,即得力于此。
二、唐传长安古乐古谱识读
“长安古乐谱”所用的半字谱,与辽史《乐表》中的胡乐谱、宋代陈元靓《事林广记》中的管色谱、张炎《词源》中管色应指谱、姜夔《白石道人歌曲》中的俗字谱均极相似,谱字的排列次序与读法也基本相同。但值得注意的是长安古乐使用的平调笛的笛孔音位与南宋张炎《词源》中管色应指谱所标记的笛孔音位相符合,即筒音为“厶”。这说明“长安古乐”目前所用的半字谱和平调笛,在宋代已被普遍使用了。物追其源,按陈砀《乐书》记载,唐“燕乐半字谱”源于龟兹筚篥谱,经唐代传文信和玄宗李隆基改革创新,又制新乐谱,“以十四字贯一切音”而更臻完美。经过唐、五代、宋的实际应用,并在长安地区保留下来,直至现在。
“长安古乐谱”中有十一字与敦煌唐代二十五首古乐谱中的谱字相同。从谱字的写法与字型相同,可以得出:这两种古谱很可能是同根源的两个分支,敦煌乐谱有可能和“长安古乐谱”是同样可以吟唱的一种综合谱,不可能只是单纯的琵琶音位谱。正好同杨荫浏先生用“长安古乐谱”了解宋《白石道人歌曲》一样,在不久的将来,在不断展现的新的古乐谱和继续深入研究过程中,二十五首唐代古曲一定会展现出它应有的旋律节奏,而不像现在这样,同名同曲谱的乐曲,在不同的译解者手中演奏极不相似,或音响效果根本不同。
“长安古乐谱”与现存于晋北的笙管乐“五台山僧寺流传宋时乐谱”、“山西八大套”、北京智化寺京音乐谱、河北屈家营古乐谱,它们之间相似之处很多,很显然是同根同源。
“长安古乐谱”是一种综合乐谱,虽然有的谱面标明所使用的乐器名称,可以作为该乐器的独奏乐曲使用外,所有乐曲均可以用吹管乐器和弹拨乐器进行演奏,是两类乐器通用谱。
三、唐传长安古乐记谱法
唐代出现的“俗字谱”乐谱,在教坊中被广泛使用,宋人称这种“俗字谱”为“燕乐半字谱”。根据《辽史·乐志》记载,唐俗乐二十八调是由“五、凡、工、尺、上、一、四、六、勾、合”10个汉字为符号记录音乐的,陈旸《乐书》和沈括的《梦溪笔谈》中也有类似的记载,但今天只有在长安古乐传世古谱中可读到。
演奏“长安古乐”所用的乐器,因型制与材料的不同,以及它们不同的音色音域和不同的演奏技法,及其合奏时所产生的各种差异,很自然地形成一定的复调效果,如吹管乐器中就有“笛繁,管筒、笙辅”或“笛紧、管慢、笙和”之说。这些都是形成一定复调关系的主要原因。它们不是杂乱无章的组合,是在同一乐谱的约束下,向着同一方向进行而产生的效果。主奏乐器和伴奏乐器在演奏过程中,会自然区分开来,同时又产生不同的音色共鸣。这就是“长安古乐谱”的一个特点。要读好和韵好“长安古乐”曲谱,首先必须严格遵循它标记的节拍。这些节拍标记称“拍”和“眼”,亦称“察”。拍号为“○”,眼号为“、”或“×”。“○”表示强拍,“、”或“×”表示弱拍。它们均标记在谱字的右侧。标在谱字中间的称过拍,是此拍前一音的延长,是跨小节的同音延长音。有些乐曲中的一段或数段不标节拍,这些乐段都是以长短不一的乐句组成,这些乐段称“散拍”。在不破坏乐曲旋律的基础上,韵曲者可以自由延伸,用这些乐句的旋律节奏,展现乐曲的舒畅动听。一些乐曲的“散起”、“散序”、“游声”、“尾声”等,均属“散拍”乐曲。在这些乐段或乐句右侧常标有“…”、“、”等自由延伸符号。
“长安古乐”的乐曲,凡是正曲部分,大都是“正拍”标记,它相当于现在的四分之四拍,即4分音符的1拍1小节为四拍。记法为“…”就是“空弱弱强”。这种节拍标记也称“三点水”。“长安古乐”乐曲的正曲部分也有以“、○”标记节拍的,虽然是“一弱一强”(即一眼一拍),但它的实值仍为四分之四,即“空弱空强”。
另一种节拍称“行拍”,是四分之二的拍子。一般只证强拍“○”,不标弱拍“、”或“○”,击拍时为“空强”。这种拍子大都用在芷曲的结尾解曲部分。
还有一种“花拍“是四分之一拍。它是用在一些节奏较明快的乐曲中。像“花鼓段”、“别子”、“赚”、“擂鼓”、“串札子”、“赶东山”、“扑灯蛾”等,都是“花拍”乐曲。它的记法只标“○”,和行拍的记法一样。它是以乐曲的结构来区别的。四分之三的节拍在“长安古乐”中为数不多,一般只在某一乐曲中间出现,很少有整段乐曲是四分之三节拍的。它的标记为“、、○”,即“弱弱强”,和三点水相似,但又不能用三点水的读法去读谱,长安古乐中散曲《贺圣朝》就是一例。
“长安古乐”记拍方法和现代的规范习惯不同,现在乐曲的记拍方法是“强弱次强弱”,即“○…”。而“长安古乐”与此恰好相反,绝大多数的古乐曲,尤其散曲正曲都是弱始强落,即“…○”为一乐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