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奕 曹 旭
他们都是默默无闻的小人物,在他们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后,也隔离在了台湾纷纷扰扰的政治之外,但每个人的故事都包含着半个多世纪的相隔和无奈。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 ——“荣民”(1949年后随国民党败退台湾的退伍军人)。
当年,决堤一般跟国民党溃退到台湾的士兵,许多是从水牛背上抓来的年轻庄稼汉,不知道有多少人做了炮灰。打死的,命苦;活着的,命也苦。打完仗,用不着他们了,叫他们解甲归田,重新登记,去开山,去架桥,去修路,去干最重、最苦、最累的活。他们打仗的时候是盾牌,建设的时候是锄镐。
对于他们来说,最悲惨的却莫过于长期两岸的敌对状态,以及国民党严苛的对大陆政策。这是一个历史的悲剧,一代人承载着金瓯残缺、骨肉离散的痛苦。
打了半个多世纪的一瓶酱油
在高雄,一位国民党老兵蔡金树先生给大陆记者讲了一个打酱油的故事。说的是当年战乱时,有一个母亲叫孩子去打一瓶酱油,儿子一出门就被抓了壮丁,1949年之后来到台湾,从此“一道浅浅的海峡,母亲在这头,我在那头”,直到1987年台湾“解严”才得以返回大陆探亲,但早已物是人非。
就这样,一瓶酱油打了半个多世纪。如今,故事的主角,87岁的陆老先生说起话来依然有浓浓的东北味。
返乡探亲的老兵对于历经数10年沧海桑田变幻的故土,有大喜,也有大悲。
陈先生是1949年从山东青岛被带走的,当时他家中已有3个孩子,最小的才8个月。他在台湾的部队里一呆就是十几年,退役时什么积蓄也没有,靠四处打工为生。“每天晚上,我翻来覆去睡不着,一闭上眼睛便是老伴拉着3个孩子在村口等我!”
尽管祖国大陆1979年便发布了《告台湾同胞书》,欢迎台湾同胞探亲访友。可台湾当局仍然是一副不理不睬的姿态,在那个时候回大陆,要冒很大风险。陈先生当时已横下一条心,“说什么也要将这把老骨头埋在大陆”。
1987年元旦刚过,在几个朋友的暗中资助下,陈先生凑齐了回家的路费,并办理了旅游护照。从台北飞抵菲律宾,又从菲律宾飞到香港,再从香港转道广州,终于回到了离别近40年之久的故乡。
因为陈先生是在台湾开放探亲前偷偷回大陆的,台湾方面很快将他的户口注销,并把他列入了所谓“通匪”的“黑名单”。
“我既然打算回大陆就没有想到再回台湾。我想回家,这永远都不会是错的。”陈先生说。
当然,并非每位回到故土的台湾老兵都能遇上陈先生那样“美好的结局”。有不少是父母双亡,有的是妻子改嫁,老兵们回来后不得不面对揪心难受的现实。说到回乡探亲,台湾老兵樊华立刻老泪纵横:“老屋拆了,路也不认得了,连爹娘的坟在哪都找不到,看了就让人难过老半天。”
坚冰撞开的那一刻
1986年5月3日下午3时许,广州白云机场,一架台湾中华航空公司(简称华航)的波音747F大型货机降落到这里。此机从新加坡起飞,途经泰国曼谷,原定计划暂停香港后返回台湾。机长王锡爵临时改变了主意,与白云机场取得联系后转飞广州放下了舷梯,踏上了大陆的土地。王锡爵祖籍四川遂宁,1949年,18岁的他随空军迁台。随后,王锡爵表达出定居大陆的宿愿。中国民航(简称中航)局经请示中央有关对台工作部门之后,决定致电台湾华航,请其速派人员来京,磋商善后。
当时,正在台北养病的蒋经国闻听此事,颇为生气,他于恼怒之中负气决计不与大陆方面接触。但一阵激动过后,他又恢复了神智,命令汪道渊、沈昌焕、王章清3人组成处理事件小组。
此事件发生后,台湾“立法委员”提出质询:出现王锡爵事件,是当局禁止人民回大陆故乡探亲访友造成的苦果,台湾的大陆人,特别是大陆老兵,思乡思亲情切,没有几个可以再等30年,应该准许他们回去看看。这一番话,代表了岛内整整一代人的心声。
鉴于岛内民众的广泛呼声以及大陆方面合情合理的正当态度,台湾当局最高领导人再也拿不出什么像样的理由来拒绝与中国民航接触了。经反复考虑之后,台湾方面终于作出了历史性的抉择:蒋经国亲自作出指示,改变不正面接触的初衷,华航可以出面与中国民航会商。
“两航谈判”之后不久,一个“自由还乡运动”在台湾老兵中掀起,继而成立了“外省人返乡探亲促进会”。
探亲促进会在台北举行集会,与会老兵身穿写满汉字的衣衫,满眼皆是令人百感交集的心里话:“想家”“想回家”。
转折、里程碑、新开端
1987年10月14日,生命已近终点的蒋经国宣布开放台湾居民到大陆探亲,规定除台湾的“现役军人及现任公职人员外,凡在大陆有血亲、姻亲、三亲等以内的亲属者,得登记赴大陆探亲”。
3天后,回乡心切的人潮,把原本冷冷清清的台湾红十字会挤得水泄不通。10月17日当天,3000多张寻人表格和3000多张通信表格几乎被索取一空。11月16日,“第一个公开回大陆探亲的台胞”周纯娟女士,走进了位于江苏常州婆罗巷17号的一个普通院子,离家时只有17岁的她,一别家乡近40年。
探亲潮的兴起,自然而然带动了两岸经贸、文化、学术等领域的交流。
2005年春天,中国国民党最高领导人踏上大陆土地。时移势变,国共两党这对过去的生死对头,基于民族大义,终于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摘自《看世界》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