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莉芸
随着科技的进步,知识的不断更新,社会对教师角色的要求不再是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正如《抗震救灾启示录》中所反映的那样:“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鼓舞、激励学生、真心地爱护学生、保护学生。”难怪不少教师都有“现在当老师越来越难”的感觉,因此随着社会的进步,教师必须具有正确职业态度,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一、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榜样”和“楷模”,是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的主动者。教师一方面要确立自己作为教育者的位置,另一方面还要明确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学生,因此,作为教师要弄清楚下列问题:第一,在教学层面上,学生是“人”,不是“容器”。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个体,与教师享有平等的人格尊严。学生有不可剥夺的受教育权。教师了解学生的基本特征,更要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才能尊重、理解学生。学生的个性不同,需要教师采取不同的教学态度和个别引导。所以,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尊重学生个性差异,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反之,采用简单说教,粗暴体罚的“高压政策”,或者迁就学生,放任不管,都不可能收到教育效果;第二,在教育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保护生命安全。学生的发展必须是全面发展,所以不仅仅要教学生文化知识,还需要教会学生各种生活的技巧与技能。学习成绩优秀并不能取代其他方面的健康发展。第三,在学校人际交往中,教师要掌握与学生交往的技巧,如善于向学生“示爱心”,有同情心;让学生理解自己的言行,不放纵、迁就学生;以身作则,做事有原则、立场。
二、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教师不仅是社会文化价值与道德准则的传递者,同时也是代表和具有这些价值和准则的人。教师对本职工作的兴趣和热情,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都对学生起着榜样作用。在这次“抗震救灾”中,我们的学生也表现得奋不顾身,如王波、邓清清、何亚军、陈飞等等。因此作为教师更应该考虑自身的素养的提高,不论性格如何,是否适合做教师,心里要明白自己在怎样教育学生、保护学生。教师有普通人所有的一切需要,包括物质生活需要,但教师特殊的职业决定了教师拥有的更多是无形的报酬。那种将教师作为不得已而从之的职业想法,不喜欢教学,随意讽刺挖苦、甚至体罚学生或将商品意识纳入教育行为,不专心教学,热衷于有偿家教等表现,都有悖于教师职业道德。陶行之先生曾满怀信心地指出:“如果全国教师对于儿童都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必能为我们民族创造一个伟大的新生命。”这仍是党和国家对我们教师的殷切期望。
三、教师角色期望与自我价值观的冲突
教师的角色内容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知识的增长与更新而不断改变。在我国独生子女的教育过程中,教师更是扮演着微妙的角色。从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期望来看。心理学家认为,教师要充当知识的传授者、集体领导者、模范公民、纪律维护者和家长代理人等。如家长和学生对教师的角色期望是知识的传授者,就要求教师知识博大精深;将教师看成纪律的维护者,就希望教师严明公正;将教师看作家长的代理人,则要求教师工作耐心细致,对学生关心体贴。而社会中人人对教师应做什么和怎样做都有自己的看法,这样教师受到各种相互冲突的角色期望的冲击,同时这些角色期望也与教师自我价值观产生对立、冲突。
教师作为知识和道德的化身,常把“完美”当作自己为人处世的目标。在工作上要求尽善尽美,并渴望他人看到、肯定自己的成绩。这种追求“完美”之心态容易忽略自身条件的限制,如个性、能力、机遇等。一旦过高的自我期望目标不能实现,就会有很强的挫败感,对自己自怪、自责,对他人怀有敌视、对立情绪。因此,教师要放弃“完美主义”的心态,积极面对工作中的挫折,调整、确立切合实际的工作目标,才能在现实的世界里发挥工作的潜能。
四、促进教师人际关系的和谐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教师发挥角色作用、工作成功的重要保证之一;反之,人际关系恶化很容易导致心理障碍,使人陷入无穷乏味的名利纠纷之中而不能自拔,同时也会严重腐蚀校园风气。俗语说“文人相轻”,是指教师读书多,学识广,容易看高自己,看贬别人。这种人际关系的价值取向已为时代的进步所摈弃。首先,认识、接纳自己,了解、尊重他人是教师良好的人际关系之基础。人们一般喜欢拿自己的优点和别人的短处相对比,这样人就比较容易自信,但有碍于人际关系的建立。其次,金元足赤,人无完人,教师必须正视并接受来自于内部和外部,对自尊心有威胁的各种因素,如家长、学生对自己教学成果的评价,荣誉的得失,自身冲动行为所造成的后果。教师要勇于向自我挑战,不断超越自我,才能拥有健康的心态,以积极的人生态度与他人和谐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