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华
文化冲突是指不同文化的性质、功能在力量释放过程中由于彼此间存在的差异而导致的互相矛盾和对抗的状态。文化冲突的核心是不同价值取向与价值观的冲突。当代大学生正处在全球化和社会转型所引起的文化冲突的境遇中,其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必然会受到影响。因此,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正确把握这一影响,并选取科学的教育路径。
一、当今我国社会文化冲突的现实表征
文化是人类在自身的历史经验中创造出的包罗万象的复合体。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在各自的社会实践中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在价值立场、内容体系等方面都会存在分歧,并形成文化冲突。在当今中国,其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突。民族性是文化最根本的属性之一。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异质文化充分交流和大规模冲突时代已经到来。由于西方国家占领了信息传播的制高点,在当今世界文化格局中,原本双向互惠的文化交流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单向的文化渗透。当今一些西方国家把他们的“普世文化”“普世价值”视为重要的“软权力资源”,他们宣扬的个人自由、个性解放、民主意识、权力制约、法治观念等正被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中国人所接受。其中西方的消费主义文化以商业性为特征,为大众的休闲时间提供了享受和满足,一定程度上使本土文化受到排斥,致使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民族精神、传统价值、语言规范被削弱、淡化或扭曲,从而造成大批民众特别是青年精神空虚、道德失落。
二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冲突。物质文化是文化的表层结构,即文化的物质外壳;精神文化是文化的深层结构,即文化的内在灵魂。物质文化发展的原则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精神文化则以真、善、美为价值取向。物质文化关心的是局部的、世俗的利益,带有功利性、工具性的特征,精神文化则从终极意义上把人类基本生存状态作为自身的最高关注对象并试图建构人类的基本价值,给社会中的每个人提供心灵停泊的家园和内在的安身立命之所,带有人文性、终极性特征。近年来,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目标驱动下,“科学至上主义”和“经济目的论”的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追求。在现实利益法则和物质欲望的驱使下,逃避信仰层面上的思索和拒绝良心的拷问成为人们的普遍心态。由于个体生存文化内涵的弱化及群体文化氛围的淡化,文化已越来越无法作为文明整体框架来统辖对现实生存意义的阐释及现实本身。没有合理性秩序和解释过程的单项性价值膨胀,造成社会和个人的生存失去均衡。这种失序与失衡,使人作为文化存在的事实远远弱于作为经济或物质存在的事实。
三是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冲突。主流文化是“建立在国家权力基础上,表达国家正统意识形态的文化”。Ⅲ它反映着国家的根本意志、文化趋向和价值观,是保证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的精神因素,也是促进当代社会顺利转型、现代化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具有崇高性和责任性。大众文化是以工业社会的发展为背景,在技术革命特别是传播技术革命发生后而出现的一种文化,其实质上是产生于现代工业社会、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一种市民文化。商业性、流行性、娱乐性和普及性是其最主要的基本特征。大众文化的倡导者在肯定现世和欲望的同时,对普遍价值、神圣理想进行反讽与解构、嘲弄与消解。用平面化、批量复制的生产模式消解文化个性和创造性,使物质追求的丰富多样性与文化追求的简单标准化构成了一个人类生存的悖论。大众文化的逐利特点使它拼命地制造潮流与时尚。而“时尚”并非是社会真正的楷模和生活前进的向导,而是“一种在话语幻象中制造出自身的存在的意义幻象”。
四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发展,自然要接受适应市场经济社会的民主政治理念和理性主义的文化模式,而这种文化模式与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封建专制观念与经验主义文化模式形成了尖锐的冲突,具体表现为对外开放与封闭传统的冲突、法治与人治的冲突、创新思维与惯性思维的冲突、求强心理与求稳心理的冲突等。总之,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是两种完全异质的文化,现代化的过程就是传统文化模式解体和现代文化模式建立的过程。同时,也是现代文化冲击、否定传统文化和传统文化抵制、排斥现代文化的冲突过程。
二、文化冲突对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在社会转型与全球化的进程中,“多元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核心是价值与价值观上的冲突与融合”。文化的多元化必然伴随着价值观的多元化,多元价值观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冲击和消极影响在当前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文化冲突导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缺失。信仰是统摄人其他一切意识形式的最高意识形态,是人类心灵的自律,是人类道德品质中信任、忠诚、奉献等品格的基础。正如梁启超所说:“信仰是神圣,信仰在一个人为一个人的元气,在一个社会为一个社会的元气。”多元化文化潮流中蜂拥而起的各种新的社会思潮,为大学生提供了内容各不相同甚至互相矛盾的信仰选择,致使部分人感觉到矛盾、困惑、无所适从、缺乏精神支撑。大学生对指导我们前行的主体意识形态表现出怀疑,甚至出现反感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情绪;这种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信仰的怀疑,是在多元文化的冲突中大学生所产生的严重信仰危机。
二是文化冲突动摇了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的追求。在全球文化间的交流与相互渗透中,一些大学生在价值判断和选择中没有表现出足够的警醒状态,或者漠然视之,或者在强烈的文化碰撞中失去了自我,失去了对精神信念的追求与期望。一些人把集体主义、社会责任抛之脑后,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生活奢靡成为他们的向往,只关心个人的利益和个人的自由,无视个人利益和社会群体利益的协调。一些大学生经受不住西方生活方式的诱惑,盲目地接受了肤浅的价值理念和教条的意识形态,对社会现象的认识只停留在事物的表象上,从而产生错误的判断,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发生动摇。
三是文化冲突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选择。由于原有的价值目标和思想体系被多元文化冲突和社会的变革所瓦解,代之而生的是形形色色陌生的价值目标和行为方式。这些思想和观念对大学生来说是之前从未经验过的,无从抉择的困惑与迷茫随之而来。他们缺乏对目标本身的价值及达成目标方式的深刻认识与独立思考,很容易在价值观选择中陷入自我冲突。一部分人失去价值选择上的方向感,丧失了基本的价值判断力,是非不辨,美丑不分,要么一味崇拜西方文化,甚至把西方的价值观、民主
观、自由观奉为圭臬;要么一味拒斥西方文化,视之为洪水猛兽,表现出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和文化民粹主义。
四是文化冲突影响着大学生社会主义道德观的生成。道德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商业文化和庸俗文化的影响下,大学生的道德失控现象日益严重,道德滑坡已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有所滋长,见利忘义、损人利己、不讲诚信等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学生荣辱不分,认为只要对自身有利,可以不择手段,不分善恶。还有一些学生面对急剧变化的社会现状无所适从,把自己的前途寄托在神灵的赐予上,甚至于在一些民间迷信中去寻求新的“精神寄托”和“心理平衡”。
三、文化冲突视野下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路径
面对全球化和社会转型引起的文化冲突对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形成的冲击,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发展中的领导权,加强文化意识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认同,培育良好的文化心态,充分发挥文化传媒的作用,实现文化育人的目标。
一是培育大学生的核心价值体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发展中的领导权。葛兰西在《狱中札记》中提出了著名的“文化领导权”概念,即在一个社会整体系统中统治阶级将自己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普遍推行给社会各阶层的过程,这是一个赢得价值共识的过程,也是领导权或霸权实现的过程,它不是凭借暴政和强力,而是通过大多数社会成员自愿认同来实现。法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固然是根据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情况提出的一种新型“西方革命论”,但是对于已经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处于执政党地位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全球化与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核心价值体系重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中国共产党必须充分利用自己的执政优势,立足本土历史文化传统和世界现实格局,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引领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使大学生在文化冲突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二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在尊重包容中提高文化认同。任何文化都有自身独特的价值体系。实现文化认同的关键是“创造出一种建立在自己文化的价值基础上,又密切回应时代和中国发展中出现的重大问题,能够成为中国人所愿意接受、有感召力和凝聚力、同时又反映和吸收整个人类共同利益新的价值体系”。目当前,在文化冲突的际遇下,文化认同受到严重挑战。面对西方强势文化利用其资本、技术和市场优势推行的文化霸权,面对大众文化对青年生活与价值的追逐,面对传统文化对思想解放与创新思维的抑制,面对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矛盾,如何引导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文化现状中形成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价值观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因此,在多样的文化交织面前,对待文化认同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既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文化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又要正确对待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承认和尊重文化多样性,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下的开放型文化认同模式,树立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继承性与发展性相统一,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统一的文化认同心理,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依托传统文化的深厚历史底蕴,汲取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从而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认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在高扬主旋律中引导文化心态。鲍厄斯指出:“如果我们真想了解一个文化,我们需要深深探索这个文化精神,深深认识驾驭这个文化中的个人及团体行为的态度。”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文化心态的形成过程充满曲折和坎坷,起起落落,经过了“文化苦旅”的历程,终于峰回路转,在对传统文化的反省和自觉中重新立足于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大潮,面向未来,面向世界,汲取着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审视、比较的目光,在前进中不断加深对各种文化地位和价值的认识,从而达到更高层次的文化自觉。然而,当今高校,一些学生出现了畸形的文化心态,如有的学生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外语学习上,有的喜欢过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有的对中国电影、电视不感兴趣,却对美国的电影、电视等津津乐道等,这些现象值得我们认真关注。尤其是建立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之上的网络文化打破了金字塔式的等级制社会结构,让各种各样的文化形态方便从容地登台亮相,西方政治势力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精妙的包装手段,不遗余力地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渗透,大学生的文化心态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考验。我们必须教育引导学生始终把握文化发展的主旋律,培养积极的文化心态,增强对文化的识别能力,坚守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四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有效发挥文化传播的育人功能。文化传播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路径。文化传播的影响是广泛而巨大的,不仅可以控制社会舆论、引导受众态度,而且可以渗透到一般的社会心理以及个体思维和行动过程中。大学生在校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从文化传播中寻找自己判断“真、善、美”和“假、丑、恶”的尺度,形成和选择自己的价值标准的过程。当前,我国的文化传播正处于一个娱乐时代和产业时代,内容越来越世俗化。一些电视节目收视率的高低,取决于内容搞笑的程度,从而陷入媚俗的境地;汹涌而来的外来文化泥沙俱下,一些在其国内被唾弃的文化垃圾,跨入我们的国门,就摇身一变成为炙手可热的“香饽饽”;一些格调低下的漫画或由这些漫画改编而成的电视剧动辄“洛阳纸贵”;—些影视作品中出现了戏谑庄严、贬损崇高、褒扬庸俗的不良现象,正在给人们的价值观念造成负面影响。严肃高雅的文化价值取向被冷落,受众整体品位和思维能力下降,人类共享的公共伦理与审美空间遭到毁坏。因此,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要求在文化传播中加强人文精神的熏陶,创造一个健康的社会文化生态环境,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学生,以高尚的精神塑造学生,以优秀的作品鼓舞学生,使大学生在文化接受中自觉形成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