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祖鹰 石艳红
摘 要:在专业建设中的重中之重是课程体系设计与规划,课程建设又是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单元,其课程单元的有机联系形成课程体系。同样在专业群的建设中课程群的建设又是能否构建好专业群建设的重要保证。本文从高职院校专业、专业群、课程建设的角度,阐述课程群建设的含义、基本思想,课程群建设的背景和开发技术。
关键词:高职教育 专业群 课程群 课程建设
引 言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通常有两个主要依据,一是知识分类,即学科分类;二是社会服务对象或领域的分类,即职业分类。从大学的角度看,专业是为学科承担人才培养的职能而设置的;从社会的角度看,专业是为满足从事某类或某种社会职业所必须接受的教育与训练需要而设置的。就高职教育而言,其专业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学科专业”,而主要是“技术专业”。技术专业的知识构成不像普通高校的学科专业那样强调专业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和逻辑性,而是由与职业岗位技术工作相关联的有关知识和职业世界的有关知识所构成。技术专业知识强调职业岗位技术工作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应用性。 即以职业岗位 (群)为依据、以技术含量为参数、以学科专业的交叉复合来综合研究专业的设置。而专业群建设,是解决高职教育发展内在需求的切入点,也是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这里的专业群,是指由若干个相近相关的专业或专业方向共同组成的专业集群。专业群中的各专业或专业方向,面向企业中的岗位链,均能在同一个实训体系中完成其基本的实践性教学。专业群所涵盖的可以是同一体系的专业,也可以是不同体系的专业,其范围可以用是否能在同一个实训体系中完成实践性教学加以界定。
1.课程群基础
1.1课程群建设的内涵
课程群建设是近年来高等院校课程建设实践中出现的一项新的课程开发技术,其基本思想是把内容联系紧密、内在逻辑性强、属同—个培养能力范畴的同一类课程作为—个课程群组进行建设,打破课程内容的归属性,从技能培养目标层次把握课程内容的分配、实施、保障和技能的实现。课程群建设是课程建设的超集(Superset),是专业建设的子集 (Subset)。
1.2课程群建设的基本思想
把传统的高职教学组织由两层架构进化为三层架构,使技能要求独立于课程,形成目标明确的课程群层次,嵌在课程和培养方案之间。
由课程群承载技能培养目标,协调课程之间的关系,使目标明确化。弱化课程的独立性,强化课程之间的亲和性,凸显它们为确定的共同技能的服务特征,突出各课程所蕴涵的技能定位,把围绕一个技能培养目标的、含有若干课程中的技能点抽象出来,在一个更高层次上连贯起来,使该技能的培养随课程教学的推进而不断递进、加深和拓展,逐步实现与培养目标的重合。
2.课程群的提出背景
2.1高职教育自身现状的要求
高职教育是以技能培养为主的教育形式,其教学内容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应用技能三部分。技能的掌握和应用与必备的理论之间相对缝隙加大,对技能的掌握增加了压力。基本技能由于受到实验实训环境、师资力量、学时要求等因素的限制,难以完成大纲的目标,掌握的技能一般具有片面性或设备、技术的依赖性,在知识技能空间上是一个支离破碎的技能映像。应用技能受基本技能“设备特殊性”约束,学生进行应用或针对具体设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限。
传统教学以课程为本,课程之间界限分明,知识相对封闭。高职学生囿于个人的理解和认知能力,课程之间的关系、技能之间的关联应由教师理顺贯通,从而把各门课程的知识和技能融合成一个面向技能应用的知识空间。但是,因为教材、教师、学生自身都具有相当的特殊性,并存在一些不可调和的因素,如教师素质、教材难度等,所以教学目标很难实现。
课程实施目的明确,前后课程关系“鱼型化” (Fish Model),过于注重课程内部的衔接和组织,忽视课程之间的关系,把二维的课程关系单维化。
2.2国家宏观政策引导和社会需求
在保持培养技能和目标不变的前提下,高职教育存在“软”学制逐渐减少的倾向,更多的学校与社会力量共同完成学生技能培养,尽量压缩学生在校培养时间,最终向“硬”学制缩短转化。
2.3技术本身演变的需求
各类新技术层出不穷,技术的普及和大众化进度加快,技术的入门台阶在逐步升高,掌握传统技能需要的基础越来越雄厚,知识越来越宽泛。技术本身的应用环境和因素越来越复杂,与相对稳定的教学格局相比变数增大。技术之间的关联度提高,知识和技能之间的亲缘关系由原来的明显、浅层逐渐向隐含、继承等多维发展,原来没有关联或关联较少的知识逐步向有关联、关联密切、相互渗透而不断融合演化方向发展。同时,技术的共性化对技能的个性化产生了非常强的依赖性。
2.4学生自身现状
学生平均基础素质降低,必备基础技能和高职入门技能之间存在缝隙,而且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该缝隙有逐渐加大的趋势。传统单维课程教学过程教给学生的是一个个课程技能映像,依靠学生自身的能力贯通这些技能的难度逐渐加大。
2.5教材建设现状
教材的发展落后于高职教育的发展,现有的高职教材已不能适应专业的发展,如定位不准确,教学要求不明确,课程内容之间缺乏联系,内容相对封闭,程度深浅把握不好,印刷错误太多,新技术太少,缺乏必要的CAI,甚至部分教材思路混乱等。
3.课程群开发技术
3.1课程群的组成和要求
由为某一种确定技能服务的多门课程组成,各课程教学内容具有不可重复性,同时知识点之间存在相对独立和离散性,知识点之间关系亲和,内容可集群;实践实训环节或技能培养环节是连贯、递进的。
3.2课程群化后的特点
群化是围绕确定的职业技能教学,在组织、内容、结构等方面的教学规约,群化后的课程具有显著的技能属性。教学目的性更明确,培养方向性更突出,技能培养的过程连续,不断加深,外延不断拓宽,课程的开放性和界面更友好,技能培养在静态呈现“扁平化”。
3.3与传统课程模块之间的关系
课程模块是常用的针对不同技能进行多分支培养的课程组织技术,形式上同属于一个确定的技能培养范畴,课程的独立是课程模块存在的前提。而课程群形式上与课程模块相似,但它注重技能培养,弱化课程个性概念,强化课程内容之间的融合、交叉和关联,即大课程观念,由原来的“技能培养需要型”转变为“技能培养决定型”。
组成课程模块的课程之间的关系是线性的,课程教学分别组织,课程交流少,技能的培养与目标要求对比不连续,阶段性突出。课程群是一个二维概念,在技能培养环节上强调连续、递近和不断加深,形成的技能养成轨迹是一个和时间保持同步、连续、正比变化的轨迹。
4.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课程群建设的基础。在课程群的框架决定的前提下,在课程建设中,我国传统教育模式的教学目标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是以知识为本位,强调学科知识的科学性与系统性,教学上注重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强调识记。为改变这种情况,高职院校应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路,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工作过程为导向、岗位需求为目标的模块化教学体系。使培养的学生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使培养出的毕业生不但在毕业时“零距离”适应岗位(岗位群)的工作要求,还能适应社会发展、技术进步、岗位变换以及创业发展等要求。
转变思路,以工作过程为核心理念构建模块化专业课程结构。所谓“工作过程”是指将教学过程改造成“工作过程”。重点是将现有的学科体系转变为行动体系,充分引入企业元素,以现代学徒制的方式展开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重构课程体系,按工作过程构建模块化专业课程结构,广泛采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教学内容紧贴生产实践和技术前沿。在教学中强调“学中做、做中学”,让学生研究现场的实际问题,体验真实的工作情境,执行完整的作业流程,培养职业技能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思维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基于工作过程方式改变了传统的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分别进行的教学模式,代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工作岗位需求为依据,按企业岗位员工的培养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构建原则,对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建设。在改革中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教学资源与教学方式一体化,并以“工作过程”思想统领改革,侧重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实训基地等方面的综合,实现内涵丰富、措施扎实、效果显著的改革。
4.1教学内容建设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内容是以学生为中心设计的。它强调以学生直接经验的形成来掌握融合于各项实践行动中的知识、技能和技巧。
4.2课程内容的选择
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将职业岗位和岗位群所需的能力作为主线,按工作过程的不同工作任务和工作环节进行能力分解,细化成若干能力点,由此将其转化为由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所构成的课程内容。
4.3课程内容的重构
课程内容的重构,就是要改变按学科体系编排课程内容的“平行”结构,建立按工作过程编排课程内容的“串行”结构。这种“串行”结构的课程内容,是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针对行动顺序的每一个工作环节来传授相关课程内容,实现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整合。
4.4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主要以“双师型”工作团队建设作为主要切入点。工作团队仍分成理论教师、实践指导教师,但此工作团队不再是个体的“双师”,而是一个整体。不管是理论课程还是实践课程,计划的制定都信赖于整个团队,理论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可在一定条件下进行角色互换,使得两类教师的界限逐步模糊。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的理论、新的方法、新的器件、新的工艺层出不穷,这就需要专业教师加强对新技术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能教授新兴的、现代化的、交叉的、综合的课程,强化教学内容的基础性、综合性、实践性、先进性。
4.5实训基地建设
高职院校要想做大、做强,就必须紧跟市场,以行业和企业科技发展的先进水平为标准,以学院发展规划目标、所设专业教学和科研开发的实际需求为依据,建立一个具有专业特色的实训基地。实训基地要模拟实际工厂,努力在实践教学中将实训、考工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营造出“工作过程”氛围,将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展示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典型工作岗位的作业流程和现场工程型项目,分析岗位所需的技能和态度,分解成岗位技能链,将技能链开发形成各类基础实训、专业实训、仿真实训和生产型实训项目。依据各层次实训项目,校内建成基础实训、专业实训、模拟仿真实训、生产型实训四层次的开放型实训中心。服务于学生,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科技创新能力;服务于企业,提供员工培训,技术服务;服务于同行,进行高职院校师资培训,学生实践。依据岗位技能要求及零距离上岗需求,校外建成教学、生产、社会实践、师资培训、顶岗实习、技术开发相结合的实训基地,为师生服务,与企业共赢。
5.课程群建设的优势
内容具有科学性,课程群各组成课程之间关系密切、逻辑性强,知识具有递进性,内容切块相对科学,便于组织教学。教学内容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先进性;大量CAI的使用使教学效果明显改善,教学内容容量和技术信息量增大。
结构具有合理性,整合教学内容保证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总学时数之比接近1∶1,应用技能为主的思想得到体现,技能和素质培养体系更趋完善。
实验室高效利用,教学过程可控,课程群所有课程教与学状态透明度提高,教学中随意性、非计划性减少,教学环节、质量可控性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冬,杨文安,李继良等.网络技术及工程课程群建设改革与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 2002,(31)。
[2]刘德恩.论高职课程特色[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1,(16)。
[3]顾志良,刘智.高职教育教学基本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1,(7)。?
[4]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新模式[J].教育发展研究,2005,(11)。
[5]杜世禄.五位一体校企合作打造统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模式[J].教育发展研究,2004,(7—8)。
[6]习岑.开拓进取刨高职教育办学新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8)。
作者简介:
张祖鹰,男,1956.11出生,毕业于南京工业大学,现任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技术系主任,副教授,高级工程师,计算机网络工程师,国家高级考评员。研究方向:计算机工业应用、计算机仿真系统、通讯网络、过程自动化;
石艳红,女,1981.6出生,研究生,研究方向:计算机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