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小江
中图分类号:I 20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09)12—0196—01
《我的空中楼阁》文笔清新俊逸、语言优美隽永,作者用唯美的文字及唯美的情思为我们营造了一方精美绝伦的艺术圣境。它不仅给人以伸手可触、心爽神怡的美的享受。还让人在灵魂的自省中得到哲理的启迪。
1文章彰显的是辩证统一的和谐美
文中的“我”是现实中存在的,而“空中楼阁”。就像“海市蜃楼”一样,比喻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存在的事物,本来是一对矛盾的组合,初读时会令人感觉不可思议,查阅了不少资料,也发现很多人(包括很多大家及语文教参)都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归结为“追求大自然的美,厌弃尘世俗流、纸醉金迷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在这儿笔者认为作者本无意于批判现实,他只想描绘自然之美,并且巧妙地将现实与自然作了和谐的统一,它油然而生的美是一种辩证美、和谐美。
“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上的痣一点”,轻轻撩开那虚无缥缈的烟雾,我们看到了两种存在:山是自然存在,小屋是社会存在。这儿的一点一线有着很深的美学意味,作者笔下的自然,如绝代佳人,风情万种,而小屋的位置是美人的痣,焉能不美?小屋点缀了山,树又点缀了屋,动静相生,大小相宜,远观近眺,皆成图画,这一切是那么的和谐。再分析,可发现“山如眉黛”采用了比喻,营造了一种朦胧缥缈的美学境界,而“小屋恰似眉梢上的痣一点”也是比喻,后面一个在前一个的观照下,得到了具体落实,一个朦胧,一个清晰;一者缥缈,一者具体,本来看似对立的双方互相依存,互相统一,构造了文章辩证统一的和谐美。
而这种通过点与面、动和静、明与暗给我们构建的辩证之美在本文当中俯拾皆是。如“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一点生气,一点情调。”“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等等,特别在写山上小屋在破晓或入暮时的光线变化时“那时山上只有一片微光,一片柔静,一片宁谧……当花瓣微微收拢,那就是夜晚来临了。”这破晓与入暮,明亮与黑暗,这群山静观与光线移动,这花瓣的绽放与收拢,让我们除了惊叹作者细腻独特的观察与感受,惊叹作者的丰富传神的联想与想象外,还会惊叹这种辩证存在给我们带来的美感享受。
正是辩证双方的独立又依存,使“我”的心灵获得了自由,可以瞬间出入,饱览山色,在这儿,什么都是好的。近观,“有形的围墙”围住了各色花儿;俯瞰,天地相连的地平线成了“无形的围墙”,里面的花朵是“云或霞”。我“小”,是山中的一个居客;我“大”,如上帝在空中在玩赏一切。可见到早晚光线使那山中小屋在山的怀抱中如张开了花瓣又收拢了花叶的花蕊。“不便于行车”而“便于我行走”的山路也成了连接快乐与幸福的“空中走廊”,山坡则是“幸福的阶梯”;夜晚迷蒙中的小屋成了“空中楼阁”,而屋里的人呢?就视门外的自然为一幅“巨画”。作者获得了无比的快乐与幸福、豁达与潇洒,我们也与作者一起获得了艺术的、哲学的、美的享受。
2遣词造句凸显美
本文遣词的第一个特点是“新”,首先是“自创新词”,如“空中走廊”“无形的围墙”“幸福的终站”等,这些词都是作者凭借自己独特的想象自创的;二是翻版创新,如“眼睛旅行”“心灵散步”就是“游目骋怀”的“翻版”;三是赋予新意,如将山上的那块地方称为我的“领土”,目力所及的天空称为我的“领空”;树的姿态拟人化为“含蓄而有风度”,这些名词、形容词本来都是很平常的词,但作者赋予它们一定的新意,在原意的基础上有所放大、缩小或转移了。
第二个特点是雅俗交融,摇曳多姿。在文章以占平实、平易为主流的用语中,作者精当而巧妙地借用古典、活用文言。使语言既古雅又质朴,既有浓厚的书卷气又有清新的自然风。例如本文使用了不少古典诗文中的成语,如“雾失楼台、山如眉黛、山外青山”等,还用了一些富有表现力的文言雅词,如“阡陌、雀跃、盈耳、翩然”等,可谓是雅俗交融,摇曳多姿。
第三个特点是造句上注意整齐美与参差美的相互融合、相互穿插。多用整句是本文句式的一大特点,但在许多段落中作者特别注重整句与散句的和谐搭配,表现一是整散句在段中交错使用,二是在散句中穿插整齐匀称的句式,形成文章的整散交错的旋律美。如:“我把一切应用的东西当作艺术……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这段话共五句,第一个是散句,第二、四句是结构整齐匀称、音节和谐的整句,第三、五句虽为散句,但散句中插入整齐匀称的结构,使其散中显出整齐的节律。这种整散结合的句式,不仅使文章句式富于变化,产生舒卷自如、错落有致的艺术效果,而且将整齐匀称与变化参差的节奏交互出现,破除了单调板滞而形成了语言的变化活泼之美。
第四个特点是从声音韵律上注重美。本文在声音上的一大特点就是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美感。作者借助于押韵、对偶、排比、叠词、双声、叠韵等手法来营造这种美感。
3巧用比喻营造美
本文的比喻层出不穷,把小屋及其周围环境刻画得美不胜收。
如:“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若只说小屋“像鸟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倒也未尝不可,然作者觉得还不行。因而在这个比喻之后接着又说象“蝶一样”,这就更加形象地活画出绿树掩映之下的小屋的动感及美感,从不同角度,不同感觉上,绘写出了小屋在树与树之间那轻灵自由、翩然若舞的可人姿态。第二句连用三个比喻,将“山”喻作“一望无际的水面”、“辽阔无边的天空”、“单纯的底色”,将“小屋”喻作“一片风帆”、“一只飞雁”、“一点灵动的色彩”,这就使“山”和“小屋”都益发有了动感,有了灵气。以上两例是用几个喻体来比喻同一本体,各个喻体之间相互并列,共同作用,将本体表现得更为形神逼肖,神完意足。
作者以小屋作为文章的焦点,驰骋想象,善用比喻,多角度地进行观察,描绘出小屋的神韵,给我们以美的感受及艺术的熏陶。当然也只有心灵纯净,胸怀开阔的人,才能做到如此挥洒自如,视点任意东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