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与信息技术教师成长

2009-03-02 02:43董玉琦李兴保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9年1期
关键词:专委会信息化信息技术

李 赫 董玉琦 李兴保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第四届学术年会于2008年7月21日在山东日照召开。会议的主题是“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与信息技术教师成长”,旨在研讨当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现状、问题与对策,进而促进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与信息技术教师的成长。

一、信息技术课程区域发展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实施主要体现为国家、区域(省、市、区)、学校三个自上而下的层面。其中,区域级别的教育行政部门承上启下,对课程推动、落实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专委会常务副主任、东北师范大学教授董玉琦以“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区域推进”为题,就区域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状况、发展机理与问题做了主题报告。他认为,信息技术课程区域发展的研究首先应该从系统观入手,全面考察信息技术课程区域推进过程中的人员与环境因素。其中,人员因素包括教师、学生、校长、教研员;环境因素既包括设备、设施等硬环境,也包括政策、课程理解、人们的态度等软环境。经过实证研究,得出以下基本结论:(1)2000年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目标基本实现,但课程推进不平衡,城乡之间、学校之间以及小学与初中之间存在一定差距。(2)教研部门在政府决策、教研推动、学校实施等方面发挥着核心作用。(3)信息技术教师在课程理解与专业知识水平方面仍需提高,学生学业评价是目前课程发展的“瓶颈”。(4)一贯制课程标准的缺失,加大了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差异以及课程区域发展的不均衡性,从而影响了教育公平及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信息技术课程实地调研

深入学校、深入课堂的实地调查研究,更能够帮助教育研究者们了解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中的真实情况,分析课程改革过程中的问题与成因。

来自东北师范大学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所的代表们就近年来开展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状况调研”、“高中学生信息素养状况调研”、“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实地调研”、“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录分析”分别做了报告。例如,在2008年4月~5月进行的“高中学生信息素养状况调研”中,通过对吉林省4个地区34所高中1,715名学生的问卷、访谈及课堂观察,获得了吉林省高中学生信息素养基本状况的第一手资料,并对制约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促进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的策略和建议。

来自中小学的一线教师和机构的研究者还就中学生如何应对网络不良信息、个人知识产权保护、教育博客在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研中的应用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的实地调研,为人们呈现了当前信息技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真实情况。

三、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

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对自身的专业发展有着不同的需求,应当关注教师的这些需求,使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中不断成长。东北师范大学教师黄松爱就信息技术教师的需求及状况做出如下分析:(1)由于承担了较多的教学以外的工作,影响了教学本职工作的质量。(2)现行教育评价机制的制约,影响对信息技术课的重视程度,这是课程实施面临的主要困难。(3)尚未完全理解新课程的理念、信息技术学科知识欠缺是信息技术教师目前必须克服的主要问题。(4)仍存在课时费偏低、教学以外的工作难以得到认可等现象,导致部分优秀专业人才流失。(5)城乡教师数量、质量差异均较大,相当一部分农村学校师资严重缺乏。针对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困惑与问题,与会代表们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哈尔滨师范大学教师李岩认为:应从内容与形式上更有针对性地开展信息技术教师培训。吉林大学教师王秋爽认为:要恰当定位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职责范围,依据专业发展规律建立积极的信息技术教师评价体系。福建师范大学教师杨宁认为:应结合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需求和意识,走教研之路和科研之路。

在这一讨论中,与会代表们提出的信息技术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模式、订单式教师培训、基于行动-合作的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等观点和思路,都从不同角度对当前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四、教育信息化领域的前沿与热点

在本次会议中,与会嘉宾及专委会委员还以大会报告的形式深刻分析并解读了当前教育信息化领域的前沿与热点问题。

1.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

我国教育信息化经历了基础设施建设的试点阶段、教育应用的普及阶段,进入了学校整体发展的深化阶段。在总结教育信息化所取得的成绩基础上,教育部中央电化教育馆副馆长、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常务副会长王珠珠提出新阶段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目标:以促进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作为战略选择,将教育公平、教育质量与教育效益作为战略优先领域;以创新的方式促进各领域的协调与发展,坚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她指出,今后一段时期,需要努力做好以下工作:(1)加强教育资源建设,探索并建立资源共建共享的有效机制;(2)通过宏观调控和政策倾斜等方式,避免“数字鸿沟”的加剧;(3)充分认识教师的关键作用,加大对全体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力度;(4)尽快建立健全有利于中小学信息技术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机制。

在全球范围内,欠发达地区的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共性的问题。专委会副主任、东北师范大学教授解月光就我国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问题与推进策略做了深入研究。她认为,现阶段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封闭性、非协调性、低效性、非均衡性,并提出了相应的推进策略。

2.探讨技术与教育的辩证关系

探讨教育中技术的本质,将有助于较好地把握教育与技术的关系、理解技术的教育价值、透析教育系统中技术的应用,使技术在与教育的互动过程中,理性展现其人文关怀和价值意蕴。专委会主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艺就技术的定义、技术价值论、教育技术领域的动态特征等教育技术哲学研究中的基础性关键问题做了深入探讨,为教育技术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教育、信息技术、社会三者关系错综复杂、相互影响。专委会常务理事、华南师范大学徐晓东教授从三者之间的关系入手考察信息技术教育。他认为:(1)教育以人为本,应提倡“信息与信息技术的教育化”,让信息与信息技术主动适应教育,我们的教师才愿意使用它。(2)不是技术决定其对教育的价值,而是由教师、学校和家长决定其在教育中的价值。(3)人类教育团体及体制决定数字技术的意义和存在价值。

3.适应性学习系统及其基础教育应用研究

适应性学习支持系统环境(ALSE)是指,针对个体学习过程中的差异性,提供适合个体特征的学习支持。专委会副主任、浙江师范大学教授张剑平在阐明ALSE的理论与特征基础上,还着重介绍了其在基础教育中的实践与运用。例如,“Z+Z智能教育平台”以其强大的函数作图、几何变换、动画跟踪、符号运算、自动推理等功能在中小学得到了广泛应用。“适应性数学学习环境Activemath”作为一种基于Web的适应性数学学习环境,可用于指导学生自我调节学习过程,释放学习潜力。此外,代数学习软件“Aplusix”、智能教学口语对话系统“ITSPOKE”等也是ALSE服务于基础教育的成功案例。

4.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专委会常务理事、曲阜师范大学教授李兴保就网络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探讨,并介绍了该校研制开发的“教师专业发展网络支持平台——教师学习&交流社区”。该平台融合了自主发展模式、学习型组织的协同发展模式、实践反思模式等全新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便于教师形成持续且动态的学习共同体,从而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本届年会在内容上强调对教育信息化主要研究领域的涵盖,在形式上主张为与会人员提供更多的讨论与切磋的机会,因此,除上述主题研讨和大会报告以外,会议同时设置了论文发表、课题研究进展及专委会协作组三个专场,对教育信息化领域的诸多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所山东曲阜师范大学信息技术与传播学院)

猜你喜欢
专委会信息化信息技术
中国中药协会石斛专委会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重庆市中医药学会内科专委会召开2020年学术年会
中国中药协会杜仲专委会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全国牛商酒店产业链专委会成立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