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声
地理知识以其内容广博、联系广泛、涉及空间广阔为主要特色。无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无论是世界地理还是中国地理,都需要凭借大量生动形象的素材,作为获取感性认识的重要手段。在基础教育阶段,青少年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尤其对无法直接感知的大量地理事实和地理现象,需要通过教育技术手段来满足他们的学习要求,以便加深理解,拓宽知识面。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过去传统的教具、静止的图片、简单的模型,正在被现代教育技术所取代。在地理教学中更深刻地感受到它的作用,这几乎是对地理教学方法的一次“革命”,使人类了解的空间的深度和广度都在扩大,地理知识不断得到丰富与更新。这势必更新教师的观念并改变教学行为。地理教学方法曾经历了从“绛帐受教、耳提面命、口传心授”发展到“书本、挂图、粉笔、黑板”,以及幻灯(包括“反射幻灯机”)、展台(实物投影平台),到今天应用多媒体教学(“激光唱盘”、音频视频资料、PPT、三维动画光盘)、上网查询等手段。许多教师自制的动画课件和PPT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地理教学、信息资源越来越丰富的今天,我们必须认真审视它的应用最优化问题,在满足于直观形象、使知识呈现过程更为生动具体、理解记忆更为直接深刻的基础上,来探讨信息技术为学生“运用与思考”服务的问题。这关键在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要以新的指导思想组织丰富的信息资源,使它们为教学改革服务,为改变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服务。教师要把科学的思维方法通过地理教学与现代化教育技术整合起来,使信息资源的呈现不再仅仅是解决直观教具的功能(自制的课件绝不能停留在教材的重复上),而需要认识其自身的潜在优势,实现现代教育技术独特的功能。
地理教学方法的改变,正面临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挑战。三维动画、交互动画等的出现,使地理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可以自己独立获取更加形象丰富的感性知识,教师要善于引导、设计、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让学生在获得感性的、具体的知识的基础上,思考理性的、抽象的知识,并运用于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中。这一学习过程,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已变得不仅可能而且必须。可以说现代教育技术不仅在理解记忆的层面中发挥着作用,而且在思考运用层面中更发挥着其他教具无法替代的作用。特别在使学生“会学和整理加工知识”方面进行思维训练和提升学科能力,在教学中可以做些尝试。
一、空间定位与空间结构、空间联系的分析
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变化,都需要依托于一定的空间。今天的现代化技术手段,可以迅速地把不同尺度范围、不同比例尺的点(城市)、线(交通线、河流)、面(地区、区域)等展现在面前,帮助建立空间概念,构建联系线索,进行空间思维和想象。如线与面的交织(重要经纬线通过的大洲或大洋)、点与面的关系(如我国的“四至”点)、面与面的叠加(如行政区与气候分区或地形分区)、线与点的串联(如北纬30°纬线上的大河河口、北纬40°纬线上的重要城市)等,分析地理要素与空间分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有利于地理思维的培养。
二、区域特征分析与区域差异的比较
区域特征是多种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的综合,区域差异是区域分异规律的反映。通过从全部到局部的分析,从局部到全部的综合,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充分提供各种要素的图形(如气候直方图、地形剖面图、植被分布图、垂直自然带谱、河流流量变化图、人口分布图、产业结构图等)、数据表格等资料,供分析比较之用。这有利于从多种角度认识区域、根据多种素材加深知识内在联系的思考。
三、区域发展研究与条件分析
区域发展条件无非是有利或不利、优势或不足决定了其扬长避短的发展方向。这就需要根据区域发展的规律和原则,参照成功或失败的案例,结合自身条件制定发展方向或提出具体措施。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帮助查询有关资料,或在教学过程中,把资料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四、生产活动与区际联系的区位因素评价
在我们学习工业、农业、交通、城市的区位因素过程中,需要结合地区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即细化,如同一区位因素在不同地区的不同运用),同时还要动态地考虑因时间推移而出现的变化(如资源的增长或枯竭、资金技术方面政策的变化、运输条件的改变、市场形势的变化等),案例的应用、评价原则的应用,都需要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源予以分析。
五、地理统计图表和联系框图的运用与分析
统计图表是地理事物的量化反映,联系框图(包括结构图)是表示地理事物间内在联系的图形。信息技术使地理事物的量化分析变得形象直观、丰富多彩,比较特征、分析原因、预测趋势、绘制图形等都变得易于操作;分析地理事物的因果、主次、并列、包含等关系,了解空间、时间的联系一目了然。
六、地理原理与地理规律的阐释说明与分析应用
对于地理原理的深刻理解,信息技术最能体现其优势了。动画的应用,许多原理的分解动作,变化过程,都是其他教具无法比拟的。板块构造原理、大气环流原理、水循环原理、地球运动的基本原理等都是地理教学中的难点。依靠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使学生拓展空间思维,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有些地理运动规律、分布规律、变化规律,也需要在大量地理事实材料归纳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如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及季节变化规律、洋流分布规律、某些自然资源或物产的分布规律),也有的是在分析“极值”后得出结论(如昼夜长短变化幅度从低纬向高纬逐渐扩大,我国降水分布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等)。
七、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发展过程展示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动态地展示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的发展变化过程,也是具有独特优势的,给学生的印象是生动深刻的。如大陆漂移的虚拟过程、台风的形成过程、城市化发展过程、日食或月食过程、土壤盐碱化过程等,有时甚至可以把动态事物的瞬间进行定格化分析,感悟“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八、同一时间地理事物在不同空间的差别
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千差万别,同一时间因位置不同而反映出不同的特点,大范围如气候类型的不同,小范围如山脉的阳坡与阴坡等。即使同一地理事物在不同空间因具体情况不同也会有差别。北半球夏季,同样是地中海气候,在不同地区就会有差别,如大西洋沿岸的伊比利亚半岛和地中海东部的希腊半岛、北美洲的旧金山与洛杉矶等,尽管都是地中海气候类型,但气温高低、温差变化、夏季高温干燥程度等情况也有不同。这就需要通过信息技术查询不同数据资料以及自然景观图片进行分析。
九、同一空间在不同时间内地理现象的不同反映
热带草原带在它的干季与湿季、热带季雨林带在它的雨季和旱季,都会有不同的反映,通过资料说明问题最具说服力。因此让学生查阅资料,处理和分析资料,学会检索,学会统计,这同时也是积累学生潜能的重要方面。
十、相同事物之间的区别、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等的分析
分析比较是地理教学中经常运用的方法。例如我国三大自然区的比较、秦岭-淮河南北的比较,长江与黄河既是相同的地理事物又有差别,气团和锋面既有区别同时又有联系等,都需要凭借地理信息材料进行分析比较、联系迁移、归纳重组,方能真正达到理解并能够思考运用解决问题的目的。
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已经从过去让学生获得直观、形象、生动的各种感性知识,发展到使其丰富多样、及时准确、超越时空、动态形象等优势的发挥,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教学行为的转变和教学方法的更新,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运用。这是对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和挑战。
(作者单位:北京师大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