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男性接触者性病后的医学人文关怀

2009-03-02 02:43蒋明华
中国性科学 2009年1期
关键词:性病人文关怀

蒋明华

【摘 要】 随着我国社会的日趋开放,男男性接触者(men have sex with men,MSM)人群规模逐渐扩大,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为多数人所不接受和理解,受到来源于家庭和社会的双重压力,是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其群体的高危性行为,亦导致MSM是性传播疾病/艾滋病(STD/AIDS)的高发人群,如何有效地对MSM性病患者实施医学人文关怀,以加快其疾病的康复、减少STD/AIDS进一步的传播,将是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关键词】 男男性接触者; 性病; 人文关怀

男男性接触者(men have sex with men,MSM,又称男同性性行为者)包括男同性爱者(gay)、男双性爱者(male bisexual,Bi)、男变性欲者(male transsexual)和与男性有性关系的男异性爱者(male heterosexual)。MSM这一人群在我国还处于相对隐蔽的状态,对这一人群的了解很少,而这一人群由于普遍存在不安全的性行为,成为性传播疾病/艾滋病(STD/AIDS)的易感人群。这类人群感染STD/AIDS后如何得到有效的诊治和宣教,成为预防和控制STD/AIDS传播的关键之一。目前国内已逐步开展MSM相关性知识、性传播疾病等的宣传和教育,但对MSM感染性病后的医学人文关怀研究甚少,笔者拟就此问题作一讨论。

1 MSM中STD/AIDS的流行情况

作为STD/AIDS感染高危人群之一的MSM人群,目前在中国引起特别的关注。中国的MSM人群数究竟有多少,至今还没有可靠的数据。张北川等[1]估测我国MSM人群占男性人口的10%~15%,其中同/双性恋者估计占男性成年人人口的2%~3%,此为一个庞大的特殊人群。随着我国社会日趋开放,经济、文化教育程度的提高,MSM人群将更为活跃。MSM人群中危险性行为方式多、性伴多、商业性行为多等均为高危性行为,这些行为使该人群处在STD/AIDS感染的高风险中,大约有2/3的MSM至少患过一次性病,相应的女同性恋者还不到1%[2]。世界上首例艾滋病(AIDS)是在男性同性恋人群中发现的,并首先在该人群中传播,我国发现的经性传播感染的第一例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是MSM(北京,1989)。目前世界上5%~10%的HIV感染的比例是由于男男性行为传播的。尽管不同的国家所占比例不同,但在世界上一些地区男男性行为已经成为HIV主要的传播途径[3]。目前中国MSM人群STD/AIDS流行病学数据比较缺乏,2001年据张北川等[4]通过在MSM中开展问卷调查,报告有16.9%的人自述曾感染性病,在1109例MSM性病患者中梅毒占10.85%,淋球菌尿道炎占30.40%,淋球菌性肛门直肠炎占1.55%,淋球菌咽炎占1.55%,生殖器疱疹占2.71%,尖锐湿疣占25.58%。2003年杨振发等[5]报告南方某大城市的88名通过网络报名参加自愿检测的有同性性行为者中,HIV感染率为3.41%。

2 正确看待MSM性病患者

正确的看待MSM性行为,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同性行为是一种病态,动物间也存在同性性行为,比如灵长类中的猩猩和狒狒也有搞同性性活动的,雄性海豚之间也有进行肛交的。同性恋是一种生物现象,在人类自古有之,《商书•尹训》说到“三风十愆”,是关于我国古代同性恋的最早记载,“断袖之谊”讲述的是董贤和汉哀帝之间的同性恋故事。我国古代对同性恋的态度是排斥和敌视的,并将其视为“阴阳不调,灾害并臻,元元蒙辜”的根源。因此,在汉哀帝(时年25岁)死后不久,董贤(时年22岁)即被迫自杀,“断袖之谊”也就成了男子同性恋的代名词。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大量的研究表明同性恋和双性恋的产生主要与先天因素和出生后1.5~3岁内建立的性别认同有关。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MSM逐渐转变了认识,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通过的《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已经将同性恋从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中删除,2001年,《中国精神障碍分类和诊断标准(第三版)》将同性恋从精神疾病病名中剔除,这一进程被认为是中国社会的一个进步。但是,受中国传统的以“生殖”为中心的性文化价值观的影响,MSM仍面临各方面的压力,绝大多数MSM不敢公开自己身份,其相关活动都处于地下,MSM的双重生活使他们处于矛盾之中,衍生出种种心身疾病和社会问题。同性性行为并不是导致性病的根本原因,MSM人群也是性病的受害者。因此,医务人员在接诊MSM性病患者时应以科学的态度对待MSM性病患者,要理解MSM的性行为,不能将MSM的性行为与性病划上等号。

3 积极治疗和干预MSM性病患者

MSM群体中绝大多数都是高学历的青年,他们大多数生活在经济较好的大中城市,在社会上从事体面的脑力劳动,有着较高的经济收入[6],对自身健康有较高的要求。王明等[7]一项对MSM性病就医意向调查分析报告约有43.8%的人选择皮肤性病专科医院,27.4%的人选择综合医院的相关科室,12.3%选择个体诊所,6.6%选择药房咨询,5.3%选择私人医生,4.6%为其他,74.6%的人希望医生能进行全面检查。由于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压力,约70%的成年MSM与女性结婚[1],其中许多人婚后在与妻子保持性生活外,还隐蔽保持着同性性交往。MSM性行为的不固定性和隐秘性,使得MSM成为STD/AIDS传播的高危人群和桥梁人群,MSM性病感染者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诊治,将会进一步加快STD/AIDS的传播。2004年2月国务院成立了AIDS工作委员会,吴仪副总理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明确了各部门AIDS防治工作的任务,指出要坚定不移地推广干预措施[8]。MSM人群的STD/AIDS治疗和干预工作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员开始关注这一领域的工作。同年深圳、成都、云南开设了为MSM人群服务的STD门诊,经过培训的医生不仅提供医疗服务,还将深入社区进行STD/AIDS行为干预。

4 注重对MSM性病患者的心理治疗

MSM最希望了解的知识首先是有关同性恋的心理知识,其次是有关性健康、STD/AIDS和有关性行为知识。MSM人群多数从报纸、杂志、电视、宣传品等大众媒介和互联网上了解有关知识,往往从这些地方获得的信息让MSM一知半解,感到迷惑甚至恐惧,MSM更希望得到专业的辅导。王明等[7]报告约有45.2%的MSM性病患者希望通过电话交流了解更多疾病方面的知识,86.1%的人希望医院设立心理辅导室,愿意在有困惑的时候前往求助。STD/AIDS不仅是生物医学的问题,更包含着复杂的社会心理问题,心理干预成为影响患者依从性和治疗效果凾需解决的问题。大量的研究表明MSM是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MSM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在10%~30%之间,主要表现为极度紧张、恐慌、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9]。郑迎军等[10]一项研究表明焦虑和抑郁与MSM的AIDS高危性行为和多性伴密切相联系。MSM性病患者心理问题的高发生率与他们为了掩饰性取向或性病被他人觉察而承受的家庭和社会压力大有关。MSM性病患者的心理表现有一定的特殊性,患者不仅要忍受疾病本身带来的痛苦,还要承受难以启齿的来源于家庭和社会的心理负担。对MSM性病患者心理问题,应具备“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出发,在积极治疗其躯体疾病的同时开展心理咨询和有关STD/AIDS的健康教育,让患者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和防范,缓解心理压力,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加速康复,防止STD/AIDS的进一步传播。

5 尊重MSM性病患者的隐私和生活方式

MSM人群在选择就医的条件方面,提供匿名的诊疗服务为首选,其次是固定的时间为MSM服务和对MSM有善意的医生[11]。绝大多数MSM担心疾病一旦暴露将遭到社会歧视,因此要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权并尊重他们的生活方式,包括同性性行为。企图说服那些不愿改变他们性取向的同性恋者去改变他们的性取向应持谨慎态度。因为这样做,有时反而会破坏他们人际间的和睦关系,应引导他们将性欲升华,进行性行为方式的转变,包括固定性伴及坚持避孕套的使用等。考虑到性行为的改变和维持困难重重,要研究如何才能改变行为,有人提出行为改变过程的阶段理论,包括健康信念、社会认识、思考后行动。根据以上理论,人们改变行为的意向和行动取决以下因素[12]:①认识到个人患病的易感性,即有了风险意识;②相信改变行为的正面后果大于负面后果,有了改变行为的积极态度;③理解到社会的规范,包括周围人的支持,以及其他同类人正在改变行为,即能从善如流;④个人的自身效能,即在环境中意志坚强,能克服困难采取安全的行为。

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对MSM性行为了解较少,MSM感染性病后更难被识别和接近。MSM性病患者求医行为的隐蔽性和求医方式的选择不当,将会直接导致MSM性病患者不能得到有效的诊治,进一步加快STD/AIDS的传播。对MSM性病患者开展诊疗服务时,实施有效的医学人文关怀是十分必要的,需要医务人员对该人群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尊重MSM的同性性行为,获取MSM的信任,采取不评判、不歧视态度,为MSM性病患者创造宽松的就医环境,对MSM性病患者进行性行为的指导和健康教育,以促进MSM性病患者康复,减少STD/AIDS的传播。

参考文献

1 张北川,李秀芳, 史同新,等.对中国男同/双性爱者人口数量与艾滋病毒感染率的初步估测[J].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2002,8(4):198.

2 薛兆英.现代性医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569-591.

3 UNAIDS.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and HIV/AIDS[J].World AIDS Campaign, 2001.

4 张北川,李秀芳, 史同新,等.2001年1109例男男性接触者性病艾滋病高危行为监测与调查[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2,35:214-216.

5 杨振发,房恩宁,蔡文德,等.男男性接触者梅毒和HIV感染及性行为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3,19:1292-1293.

6 张北川,刘殿昌,李秀芳,等.中国大陆男同性接触者的艾滋病高危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一)[J].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2001,7:7-10.

7 王明,邓艳红,李红卫,等.男男性接触者性病就医意向调查分析[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5,11(4):280-286.

8 吴仪.抓住时机积极探索 全面推进艾滋病防治工作[R].在全国艾滋病防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4-4-6.

9 刘欣,徐海波.15年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有关男男性接触者心理健康研究的总结[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2):124-129.

10 郑迎军,许娟,张洪波. 男男性接触者焦虑、抑郁与艾滋病高危性行为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10):699-701.

11 中英性病艾滋病防治合作项目经验.同志同心,共抗艾滋-成都同志主导综合干预[C].2004.

12 邵长庚,曹宁校.男男性接触和性传播疾病[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5,38(5):259-261.

[收稿日期:2008-11-17]

猜你喜欢
性病人文关怀
认识常见症状摆脱性病恐惧(上)
性病并不是只能通过性传播
尊重主体地位,彰显人文关怀
论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的生存写照与人文关怀
对员工的人文关怀,是预防工伤事故的重要手段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研究
性病传播谈论多 专家探讨正其说
话说性病恐怖症
性病-不可让它重新泛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