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书红
摘 要:新课程强调“生本”的教学观,凸显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与权利,重视学生个性张扬与发展,注重对学生的生成教学。“学案制”教学法,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既努力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核心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又尽量克服“开放式”教学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学案”以高效实用为原则,讲求知识与能力并重,素质与应试兼顾。学生借助教师指导下的“学案”自主学习,在此基础上掌握基本知识,提高基本能力,达到历史教学的最佳化。
关键词:新课改;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学案制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9)01-0034-02
目前,关于有效教学的讨论,如汹涌的潮水,大有铺天盖地、一浪高过一浪之势。至于课堂教学模式之说,乃老生常谈,远有杜郎口中学、洋思模式,近也曾有目标教学、3015模式……中学历史教学采取哪种模式更能提高教学效果已有众多学说。不过,“教学模式是在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中形成的、用以组织和实施具体教学过程的、相对系统、稳定的一组策略和方法。”笔者认为,唯“学案制”乃是其中最普遍、最易行、真高效的教学模式。
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思想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为知识传授,侧重的是课本知识的“学会”;后者为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着重培养的是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即“会学”。“所谓知识,是过程,不是结果。应致力于发现什么的过程。”“学案制”的思想恰恰合乎现代教育规律即重视学习的过程。因此,恰当运用“学案制”,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能让学生体会到探究知识(即学习知识的过程)的乐趣,充分发挥师生“双主体”的共同作用,从而提高并长期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一、传统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有着其鲜明的个性特征:一是历史的过去性,具有不可逆转的特点;二是历史的客观性,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都已做了结论。于是那种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学科体系为中心,以积累知识、发展记忆和掌握已有的结论为目标的传统历史课堂教学便应运而生了。沿袭几十年一贯制的“讲——听——背”直线型教学格局长存于历史教学中,课堂上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学生越走越没劲。中学历史课难教,学生学历史不易,“费力不讨好”的困惑缠绕着师生。
二、“学案制”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适应新一轮课改精神的需要。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认为学习过程是学生的生活过程,是学生素质的发展过程。在教学层面上,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的氛围中获取知识,构建能力,自我养成对待学习的积极态度。
2.适应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学生现状的需要。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他们能根据教学目标有计划、有选择地观察现象,动手实践、思考问题;高中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有所发展,他们喜欢讨论、探究问题。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尽管高中生思维有较大发展,但分析判断能力还不完全成熟,自主学习能力有限。这就需要教师加强指导,避免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打有准备之战。
3.适应由传统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需要。
课堂调研表明,相当部分学生学得苦,课业负担重,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并没有大幅度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比较低,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学习潜能没有得到充分的释放。而学案制的实施可以改变这种困惑。
三、“学案”编写原则及操作步骤
什么是“学案”呢?“学案”就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了指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学案制”就是在教学中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注重学法指导的一种教学策略体系。它倡导教师与学生并重,老师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学案”,从基础知识结构的掌握、解题技能的培养到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开发,对学生学习进行系统的指导。课堂上通过师生的教学互动,质疑解惑,达到共同提高。
1.“学案”编写的基本原则。
(1)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每节课的学案都要包括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法指导、思维训练等内容,学生可以通过学案,对照课本,独立自主地学习。这样,学生能把基础知识基本掌握。因为“普通高中阶段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高中的课堂教学中,仍不能漠视‘基础性要求。”
(2)以教师为主导的指导性原则。学案的设计无论是自学预习,还是课堂的导学,直到反馈训练,都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绝对不是对学生的完全放任。
(3)创新性原则。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创新地教,学生要创新地学。即要求教师“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相互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
(4)层次性原则。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规律,学案编写应注意它的层次性和梯度性。体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也就要求教师“提供给学生的问题应当是有一定思考价值的,足以让学生进行一番苦苦思索的;它又是有开放性的成果体现的,每一个学生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品尝到探索学习的喜悦”。
(5)探究性原则。布鲁纳说:“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语言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因此,探究性原则应当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敢于大胆质疑,敢于向权威挑战。
2.“学案”的操作步骤。
(1)课前布置:教师在编写好教案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现有知识,自学能力、水平和教学、考试的要求,按课时编制出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即“学案”。至少提前一课时印制并发放到学生手中。这样,学生通过自学能掌握的先掌握,不能理解和掌握的则在师生课堂教学互动中解决,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课堂实施:首先,用5~10分钟时间根据“学案”检查学生自主学习完成情况,同时请二三个学生根据学案提供的知识结构框架分工把自主学习的结果在黑板上板书出来或用语言表达出来。其次,教师对本课各部分知识进行简单概述,并予以补充、提高。这个环节是整节课的核心,第三,能力训练:由学生对学案中的训练题进行解答、讨论或提出问题,教师则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进行点评、纠错或者分析解题思路。第四,巩固提高,开拓思维:一是指导学生就本节课学习做出小结,提出新问题;二是教师针对本节课学习内容提出新的学习要求。
四、“学案制”遵循的教学规律
1.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由“先教后学”转向“先学后教”。“先教后学”的模式,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效率低下,效果极差。而“先学后教”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参与教学,教师依据学习规律,促进学生学习,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2.引导学生重视对教材的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由于许多学生对教材的阅读仅停留在对字面的理解,往往忽略其丰富的内涵,因而,编制学案时,应重视隐性知识的挖掘,精心设计,以帮助学生理解历史基本概念以及概念间的相互联系与区别,从而逐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知识的能力。使他们在阅读中读出兴趣、读出能力。
3.注意培养学生严谨而科学的学习态度和思维能力。
由于历史的形象性和历史的抽象性比其他学科更为突出,且受学生形象思维和能力的限制,对历史现象往往囫囵吞枣,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记忆这些现象,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通过现象分析本质,并进而发现更多更新的知识。因此编写的学案不仅引导他们学习教材中的知识,更引导他们积累教材外的能力;不仅教给他们科学的方法,更要求他们树立严谨求证的科学态度。
4.注意习题的分级、分类,体现因材施教。
历史具有“知识杂”“层面多”的特点,而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也参差不齐,因此,选编的习题必须注意分级、分类,从而使每节课有所得,每位学生有所得。
五、“学案制”的可行性
“学案”的出现能让学生明确要学什么,怎么学,学生既避免了学习的盲目性,又逐步掌握了学习的技巧,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得到的更多。“学案”实施后,教师以后只需要略加调整和补充就可以一直沿用,具有长期效应。还有,在学生学会了学习技巧后,学习内容可以适当简化,优化知识、能力结构,提高学习效率,这样,课堂教学内容会越来越丰富,课堂教学效率就越来越高,持之以恒,教、学会渐趋轻松自如。所以,“学案”的出现,既优化了课堂教学的过程,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一举数得,有推行的价值和可能性。
总之,构建一种以自主学习为特征的课堂学习模式,可为历史教学回归“生本位”,提供系统科学的理论指导;更可为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促进学生和谐全面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并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实践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在新的高度上提升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责任编辑 韩四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