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之旅”:从辜鸿铭到温家宝

2009-03-02 09:33
世界知识 2009年4期
关键词:温总理辜鸿铭东南亚

翟 崑

豆角乾坤

大人物在东南亚系列

翟 崑zhaikun@yahoo.com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东南亚

及大洋洲研究室主任

让我们从辜鸿铭说起:

“文化怪杰”辜鸿铭是1857年出生在马来西亚的华人,家境相当好。他母亲西洋人,因而辜鸿铭有一双蓝眼睛。他青年时代在英国拿了博士学位,精通西学,继承了英国浪漫主义精神,1880年返回老家槟榔屿,被派往新加坡海峡殖民地政府任职。1883年,他与马建忠“一见如故,三日晤谈,遂辞去殖民地政府职务,从此蓄发养辫,改穿长袍马褂,闭门钻研中国语文,倾心向慕祖国文化”。随后,毅然走上归国之路。

当时,在西强我弱的情势下,辜鸿铭以文化浪漫主义的批判精神,极端文化保守主义的姿态,用最精美的外文写作,展示中国文化的高贵,批判西方列强的不义,甚至矫枉过正,“留辫捧小脚,赞烟纳小妾”。如今,中华民族再度伟大复兴,辜老爷子九泉之下想必欣慰。我脑子突然出现一场景:但见辜大师一口浓痰啐去,对那些听他讲国际形势的外国达官贵妇们怪笑几声,道一声“原该如此”,小辫子一甩一甩,黄胡子一颤一颤。

今天,我们更关心的是,辜鸿铭怎么着就醍醐灌顶地放弃了体面的殖民地官员生涯,而直奔苦难深重的祖国。我想,也许是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突然感悟,激发出一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信心,认识到这是一种能拯救自己、国家和世界的文化。他的信心不会因为中国暂时或较长时期处于困顿而消失或放弃,而是愈发坚定和执著。这说明,中国人的信心是长期传承的,无论是辉煌,还是暗淡,都能将其激发出来。这种延续了几千年的信心,似乎正是中国长期存在的心理支柱之一。没有经过中国文化洗礼的人,也许就不会懂得。

让我们看看温总理的信心之旅:

如今,全球经济黯淡,被称为世界经济风向标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完全被灰暗的心情笼罩。一位美国学者甚至说,已处在世界之巅的美国,道路只有一条,那就是走下坡路。而唯有中国总理温家宝此时此刻赴欧展开“信心之旅”,开讲达沃斯,打气瑞、德、英、西。他的振臂一呼,在万马齐喑中格外响亮。

世人惊诧,中国信心从哪来?中国的信心可靠吗?中国的信心管用吗?英国《金融时报》主编巴伯在采访温家宝总理时,把西方人的上述疑虑全都抛了出来。因为,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打了几百年交道的西方还如此信心不振,凭什么中国就能如此有信心地说中国能率先复苏,而且要把信心带给全世界?巴伯引述西方人的笑话说,过去30年人们都认为只有资本主义才能救中国,而现在只有中国能救资本主义。

温总理似早有准备,系统阐释了他的“信心说”。

首先,他此行带来三大信心:1、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信心。2、中国同欧洲加强合作,推进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信心。3、世界携手共进,共渡时艰的信心。中国—欧洲—世界,这是总理此行的信心传送渠道。

其次,他对中国的信心有五大来源:1、对形势的正确判断。2、改革开放30年形成的强有力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体制。3、中国有一个稳健的金融市场体系。4、中国有广阔的市场潜力和回旋余地。5、最重要的,政府坚决果断的决策,决策的力度和决策的速度。显然,这是中国力抗危机的现实优势所在。

第三,他对办好中国的事的信心。“我们坚定地认为,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就是对人类最大的贡献。我们坚持‘三要,就是要标本兼治,不要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要加强合作,不要以邻为壑;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不要把麻烦推给别人”。

第四,温总理个人信心的来源是坚忍不拔的精神。他说,“我年轻时曾长期工作在中国的西北地区。在那浩瀚的沙漠中,生长着一种稀有的树种,叫胡杨。它扎根地下50多米,抗干旱、斗风沙、耐盐碱,生命力极强。它‘生而一千年不死,死而一千年不倒,倒而一千年不朽,世人称为英雄树。我非常喜欢胡杨,它是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精神的象征。”

回到东南亚:

10年前,东南亚曾是亚洲金融危机的重灾区。中国负责任的表现给了东南亚国家信心,东南亚国家则报之以信任。眼下,希望因泰国政治危机而被推迟的中国—东盟峰会能尽早召开,请总理把中国的信心再次带给东南亚。

猜你喜欢
温总理辜鸿铭东南亚
传统文化卫道士辜鸿铭
闽菜“太平肉燕”飘香东南亚
辜鸿铭:被小丑化的国学大师
辜鸿铭戏弄袁世凯
奇幻迷香 寻味东南亚
美俄聚焦东南亚
温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会上答记者问引用的古诗文释义
我见到了温总理
意识形态对辜鸿铭翻译的操控
英首相亲笔致信温总理